方证辨证研究的典型范例

(三)方证辨证研究的典型范例

1.临床研究 为了分析验证方证间的对应关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分别观察血府逐瘀(活血祛瘀)与生脉二号(益气养阴)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证及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两证候组分别给予两种方药干预,结果发现四组均有效,但方证对应组优于不对应组,即生脉二号对气阴两虚证、血府逐瘀对血瘀气滞证疗效更好。方证对应治疗不仅能改善临床证候,也可改善病理生物学指标,且不同方剂所改变的理化指标不同,表明两方可能通过作用于不同的病理生理环节而发挥作用,同时也证明了不同中医证候有其各自内在的生物学基础。此外,血府逐瘀汤干预气阴两虚证的疗效优于生脉二号干预血瘀证的疗效,也从治疗效果反证了血瘀这一病机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核心地位。另有运用拆方法观察方证对应临床疗效的研究。如观察血府逐瘀汤及其拆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血瘀气滞证的研究,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血府逐瘀汤原方、不同拆方及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血瘀证改善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府逐瘀汤原方、精制血府逐瘀方、柴胡-赤芍药对及安慰剂,各组相关的炎症、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指标等变化亦不同,提示不同方药通过干预不同的靶点而发挥作用,且以原方疗效为优,充分体现了原方配伍的合理性,也为方证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

2.实验研究 随着方证相应尤其是以方测证逆向思维的提出,为疾病证候及方证辨证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口。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遵循“以方测证、以效验证”的思维特点,开展了系列“病-证-方-效”结合研究,即用若干方证的代表方剂对某一疾病的不同动物模型,或同一疾病模型的不同病理状态进行干预性比较研究。如针对前期研究发现肝炎后肝硬化“气虚、血瘀、湿热及阴虚”的基本证候病机,采用益气的黄芪汤、祛瘀的下瘀血汤、清利湿热的茵陈蒿汤及养阴的一贯煎四种不同功效的古典方剂,并以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为对照,开展了对二甲基亚硝胺(DMN)、四氯化碳(CCl4)、胆管结扎(BDL)及猪血清致免疫性四种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进行干预的比较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对于DMN及BDL大鼠肝硬化,茵陈蒿汤和黄芪汤有效,且茵陈蒿汤对DMN模型作用更好;对于CCl4模型,下瘀血汤与一贯煎有效;对于猪血清免疫性大鼠肝硬化,仅下瘀血汤有显著作用;而小柴胡汤对四种模型均无明显疗效。另外,该研究通过动态观察比较发现,同一方剂对同一造模因子制备模型不同阶段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差异性。进一步探索其效应机制发现: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以及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是肝硬化“气虚”的主要病理变化,益气的黄芪汤可显著抑制上述细胞的活化及转分化过程,反证了肝硬化气虚的病理特征,首次通过代表性方剂的效应机制研究阐释了肝硬化气虚血瘀的基本病机及其与现代病理生物学机制的关联性。同时,通过其他三种不同功效方剂的治疗效应,发现了湿热内蕴、血瘀及肝阴虚损证的病理学基础,在基本概念上实现了四种证候与现代肝硬化病理变化的对接。而同期用六味地黄丸的对照研究,也发现了一贯煎滋肾养肝治疗肝硬化的阴虚证具有相对的特异性。通过深入研究显效方剂的效应机制,综合分析显效方剂相应模型的病态特征及其与疾病的关系,阐释了证候病机及其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为方证辨证研究创立了一个新范式,也为方证相应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

综上,从中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及方证对应的角度可以认为,不同功效方剂治疗同种疾病取效应有其内在的物质基础,也反映了中医证候的客观存在。方证辨证基于方证相应思想,对具有明确主治的方证、药证(经方、名方)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提炼,制订标准规范,可为中医临床规范用方用药提供重要依据。方证研究对规范中医辨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并保证其稳定和可重复,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