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气滞证

(五)气滞证

《临证指南医案·郁》:郁则气滞,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必有不舒之现证。盖气本无形,郁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如胸膈似阻,心下虚痞,胁胀背胀,脘闷不食,气瘕攻冲,筋脉不舒。医家不察,误认有形之滞,不知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故气之升降开阖枢机不利,虽《内经》有泄、折、达、发、夺五郁之治,犹虑难获全功。

《金匮钩玄·气属阳动作火论》:今七情伤气,郁结不舒,痞闷壅塞,发为诸病。当详所起之因,滞于何经,有上下部分脏气之不同。

《景岳全书·杂证谟·诸气》: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是为明哲不凡者,乃能独见其处,撮而调之。

《景岳全书·杂证谟·心腹痛》:痛证当辨有形无形,无形者,痛在气分。凡气病而为胀为痛者,必或胀或止,而痛无常处,气聚则痛而见形,气散则平而无迹,此无形之痛也。但宜顺气,气顺则痛自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