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外科疾病
1.急性胆囊炎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或胆绞痛患者的舌象变化以舌尖微红、苔薄白或薄黄为主;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胆总管结石者则多见舌红、苔黄腻或黄厚,示肝胆湿热;急性胆囊积脓、胆囊穿孔者,舌红或舌绛,苔黄燥或有芒刺,示热盛火郁。进一步研究发现,急性胆囊炎患者舌苔以黄腻为主,少数为白腻苔,舌质多红,尤以舌边舌尖为著。
2.急性胰腺炎 本病的舌质以红为主,苔以黄腻为主,少数为白腻苔,示肝脾气滞,中焦湿热;出血性胰腺炎则可见绛紫舌、焦黄苔或燥黑苔,示热甚耗阴。20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类型与舌象关系密切,舌面蓝色条带区呈现隐隐蓝色,苔色不重,胰腺炎多系单纯性;舌色蓝紫,边赤重伴瘀斑瘀点,多为由胆石症引起的胆胰同病;若舌质青紫色,隐隐蓝色,腻苔或黑焦苔,伴有舌面瘀斑瘀点,胰腺多为出血、坏死性改变。
3.急性阑尾炎 一般单纯性阑尾炎舌质正常,苔薄白,少数薄黄或腻:化脓性阑尾炎则舌变红,苔黄而干;急性穿孔型阑尾炎则舌红绛有芒刺,苔黄燥或焦黑。在用针刺或中药(非手术)治疗过程中,随腹痛减轻、体温及白细胞下降,舌苔也渐由厚腻化为薄苔,如舌苔未改变,则病情可反复增剧,白细胞计数和体温可以再度上升,直到舌苔化为薄白或完全化清,方为痊愈。故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舌苔的变化。此外,有研究认为舌面红刺是阑尾炎症的主要标志,本病舌体有不同程度的呆滞;舌色红绛多为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舌色淡红为急、慢性阑尾炎的早期,随着症状的加重,由薄白苔变为白苔、薄黄、白腻、黄腻等苔垢,提示阑尾化脓、坏疽、穿孔,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
4.肠梗阻 在各类肠梗阻早期及粘连性、虫性、动力性等单纯性肠梗阻,舌质大多正常,苔微黄;在各类肠梗阻的中期及肠扭转、肠套叠等所致的绞窄性肠梗阻,或已开始发生肠管血运障碍的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舌象表现为舌质红,苔黄燥;中晚期绞窄性肠梗阻,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已发生肠坏死、严重脱水、酸中毒,合并有腹膜炎者,舌质绛紫,有芒刺,苔干燥。病程长、病情严重者,呈黑黄苔。
5.手术后 患者手术后,尤其在大手术后的患者,常见舌质、舌苔改变。凡手术前后有发热,尤其在38.5℃以上之高热者,常见光红舌象或舌红苔黄,示大手术及发热可致伤阴;手术前后无发热或发热较低者,常因纳呆、少食,可见白腻苔或薄黄腻苔。若手术后有感染者,则常见舌红、苔黄或干腻等舌象。若患者在手术后长期引流胆汁或胃切除术后形成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患者,皆出现镜面舌、光剥苔,这说明消化酶、胆汁、胰腺的大量丢失与光剥苔、镜面舌的形成有较直接的关系。另外,普外手术后6~8小时少津舌象增多,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舌象呈少津→苔腻→正常的变化。
6.大面积烧伤 严重大面积烧伤患者在伤后数小时至24小时舌质即可转红,甚至可见紫色斑块,且烧伤的面积越大,程度越重,舌质的变化越快而明显。据统计,烧伤面积在20%以下者,没有一例出现红绛舌,而在50%以上者,则均出现红绛舌。故从舌诊的变化可推知烧伤的轻重和预后。舌苔的变化,初期多见黄苔、焦黄苔,光剥苔则多见于中、后期,表示气阴两伤。此外,如发生败血症,则无一例舌质是正常的;其舌质多红绛、紫暗、起刺,舌僵硬难以伸出口外,舌苔多为黄燥、焦黑或光剥无苔。另外,舌苔变化似与败血症的种类有关,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以光剥无苔较多,而链球菌、葡萄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则以黄居多。烧伤患者舌质的胖瘦和舌苔的润燥与体液丢失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它可以敏感地反映血容量的情况。如血容量不足,血液浓缩,则舌瘦少津;通过及时补液,可以好转;若补液过多,则舌质很快变成胖嫩,舌面也润泽而滑,创面的渗出和组织的肿胀也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