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脉、十怪脉”
《医学入门》总结云:“雀啄连来三五啄,屋漏半日一滴落,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真解索,鱼翔似有又似无,虾游静中跳一跃,更有釜沸涌如羹,旦占夕死不须药。”《世医得效方》中总结了“十怪脉者,釜沸、鱼翔、弹石、解索、屋漏、虾游、雀啄、偃刀、转豆、麻促”,即为七绝脉加上偃刀、转豆、麻促三种脉象表现,见分述如下。
1.釜沸脉
【脉象特征】脉在皮肤,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
《世医得效方》曰:“釜沸如汤涌沸,息数俱无。”其特点为脉位极表浅,至数极快,脉力弱且重按无根。
【临床意义】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2.鱼翔脉
【脉象特征】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
《医学入门》曰:“鱼翔脉在皮肤,其本不动,而末强摇,如鱼之在水中,身尾帖然,而尾独悠飏之状。”其特点是脉位极浮,至数极慢,脉律严重不齐,似有似无,重按无根。
【临床意义】三阴寒极,亡阳于外。
3.虾游脉
【脉象特征】脉在皮肤,来则隐隐其形,时而跃然而去,如虾游冉冉,忽而一跃的状态。
《世医得效方》曰:“状如虾游水面,杳然不见,须臾又来,隐隐然不动。”其特点为脉位极浮,至数极慢,脉律严重紊乱,脉力极弱而不匀,时而突然一跳随即隐没,重按无根。
【临床意义】阴绝阳败,主死。
4.屋漏脉
【脉象特征】脉在筋肉之间,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溅起无力,状如水滴溅地貌。
《脉经》曰:“屋漏者,其来既绝而止,时时复起而不相连属也。”其特点为脉位居中或沉,至数极慢,一息二至,脉律规则或不规则,脉力弱。
【临床意义】脾气衰败,化源枯竭,胃气荣卫俱绝。
5.雀啄脉
【脉象特征】脉在筋肉之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
《脉诀乳海》曰:“凡雀之啄食,必连连啄之……脉来甚数而疾,绝止复顿来也。”其特点为脉位居中或沉,至数快,脉律不齐,在连续三五次快速搏动后出现一次较长的歇止,反复出现,并伴有脉力不匀。
【临床意义】脾之谷气绝于内。
6.解索脉
【脉象特征】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散乱无序,如解乱绳状。
《医学入门》曰:“解索脉如解乱绳之状,指下散散无复次第,五脏绝也。”其特点为脉位居中或沉,至数时快时慢,脉律严重紊乱,散乱无序,脉力强弱不等,绝无规律。
【临床意义】肾与命门之气皆亡。
7.弹石脉
【脉象特征】脉在筋骨之间,如指弹石,劈劈凑指。
《脉诀乳海》曰:“弹石者,如指弹于石上,劈劈而坚硬也。”其特点为脉位偏沉,至数偏快,脉律基本规则,紧张度极高,毫无柔和软缓之象。
【临床意义】肾水枯竭,阴亡液绝,孤阳独亢,风火内燔。
8.偃刀脉
【脉象特征】如抚刀刃,浮之小急。即脉弦细紧急,如手触刀刃之感。
《世医得效方》曰:“偃刀之脉,寻之如手循刀刃,无进无退,其数无准,由心元血枯,卫气独居,无所归宿,见之四日难疗。”
【临床意义】为肝之危脉。
9.转豆脉
【脉象特征】脉来累累,如循薏苡仁之状。即脉来如豆转,来去捉摸不定,并无息数。
《世医得效方》曰:“转豆,脉形如豆,周旋展转,并无息数。脏腑空虚,正气飘散,象曰行尸,其死可立待也。”
【临床意义】为心之死脉。
10.麻促脉
【脉象特征】脉如麻子纷乱,细微至甚。即脉急促零乱,极细而微。
《世医得效方》曰:“麻促之脉,应指如麻子之纷乱,细微至甚。盖卫枯荣血独涩,轻者三日,重者一日殂矣。”
【临床意义】卫枯荣血独涩,乃危重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