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问饮食口味
《景岳全书·传忠录·问饮食》:问饮食者,一可查胃口之清浊,二可查脏腑之阴阳。病由外感而食不断者,知其邪未及脏,而恶食不恶食者可知。病因内伤而食饮变常者,辨其味有喜恶,而爱冷爱热者可知。素欲温热者,知阴脏之宜暖;素好寒冷者,知阳脏之可清。或口腹之失节以致误伤,而一时之权变,可因以辨。故饮食之性情,所当详察,而药饵之宜否,可因以推也。凡诸病得食稍安者,必是虚证;得食更甚者,或虚或实皆有之,当辨而治也。
《景岳全书·传忠录·问渴》:问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凡内热之甚,则大渴喜冷,冰水不绝,而腹坚便结,脉实气壮者,此阳证也。凡口虽渴而喜热不喜冷者,此非火证,中寒可知,既非火证,何以作渴?则水亏故耳。凡病人问其渴否,则曰口渴;问其欲汤水否,则曰不欲。盖其内无邪火,所以不欲汤水;真阴内亏,所以口无津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凡阳邪虽盛而真阴又虚者,不可因其火盛喜冷,便云实热。盖其内水不足,欲得外水以济水涸精亏,真阴枯也,必兼脉症细察之。
《证治汇补·上窍门·口病》:心热口苦……肝热口酸……脾热口臭……肺热口辛……肾热口咸……如谋虑不决,胆虚口苦……如中气不足,木乘土位口苦。
《医碥·问证》:外感邪未入里,则知味而食如常,入里则不思食矣。喜冷者,内热也;喜热者,内寒也。得食稍安者,虚也;得食更甚者,实也。(虚人过食亦不安。)病由饮食而致者,须问所伤何物。热者必渴,喜冷冻饮料,饮必多。若喜热饮,或冷冻饮料而不多,乃虚热,非实热也。(火虚者,必不能饮冷。水虚者,虽火燥津干,然少得清润即止,以本虚,不能胜水之冷气,故不能多饮也。)
《医法心传·诊病须察阴脏阳脏论》:凡人阴脏、阳脏、平脏,本性使然。如素系阴脏者,一切饮食必喜热物,偶食生冷,腹中即觉凝滞不爽;大便一日一度,决不坚燥,甚则稀溏,食难消化。若系阳脏,一切饮食必喜寒冷,偶食辛热之物,口中便觉干燥,甚则口疮咽痛;大便数日一次,必然坚硬,甚则燥结。
《医宗己任篇·口渴》:有一等中气虚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于咽喉口舌之间者,渴欲引饮,但饮水不过一二口即厌,少顷复渴饮,亦不过若此……又有一等口欲饮水,但饮下少顷即吐,吐出少顷复求饮,药食毫不能下,此是阴盛格阳,肾经伤寒之证。
《张氏医通·诸伤门·伤饮食》:经言: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乃混言之也,分之为二:饮也,食也。饮者,水也。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肺病则为喘咳,为肿满,为水泻。轻则发汗利小便,上下分消其湿;如重而蓄积为满者,利下之。食者,物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又饱食劳力,伤太阴厥阴,则气口滑大于人迎两倍、三倍,或呕吐痞满,或下利肠
,当分寒热轻重治之。轻则内消,重则除下,亦有宜吐者,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也,然不可过剂,过则反伤脾胃。盖先饮食自伤,加之药过,脾胃复伤而气不能化,食愈难消矣。
《证治汇补·内因门·伤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一或有伤,脾胃便损,饮食减少,元气渐惫。
内因: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过食辛辣、炙、酒面、热物者,有壮实人恣食大嚼者,有虚弱人贪食不化者。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劳力过度之后,继以不调者。
外候:令人腹胀气逆,胸膈痞塞,咽酸噫气,如败卵臭,或呕逆恶心,欲吐不吐,恶闻食气,或胃口作痛,或手按腹疼,或泄泻黄白而绞痛尤甚,或憎寒壮热头疼。似外感疟疾,但外感则身多疼痛,左脉浮盛;伤食则身无疼痛,右脉滑大。亦有旧谷未消,新谷遽入,脾气虚弱,经宿不化者。其有热者,令人吞酸;其无热者,令人噫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