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但热不寒
但热不寒指患者只觉发热,而无怕冷之感的症状。其多因阳盛或阴虚所致,是里热证的特征。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等,其临床上常见以下三种类型。
1.壮热 指高热(体温在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常兼满面通红、口渴、大汗出、脉洪大等症。多因风热内传,或风寒入里化热,正邪相搏,正盛邪实,阳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属里实热证。常见于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气分证。
2.潮热 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阳明潮热:日晡(下午3~5时,即申时)发热明显,也称日晡潮热;因常见于阳明腑实证,故又称阳明潮热。若兼见口渴饮冷、腹胀、便秘等症,则多为伤寒邪入阳明结为腑实之阳明腑实证,或温病热结肠腑之气分。此证核心为肠中有形燥屎与无形邪热相结,午后或日晡申时阴长阳消,胃肠有形燥屎得时令之助,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治疗当以荡涤肠中燥屎为主。
(2)阴虚潮热:阴虚常见入暮潮热,或午后热甚,兼见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即胸中烦、手足心发热而喜就凉处)等症;严重者,感觉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者,称为“骨蒸潮热”,多属阴虚火旺所致。此证由于阴液亏虚,不能制阳,机体阳气偏亢,午后卫阳渐入于里,夜间卫阳行于里,使体内偏亢的阳气更盛,故见发热。
(3)湿温潮热:午后热甚,兼见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头身困重等症。本证多见湿温(有形湿邪与无形邪热),因湿邪黏腻,湿遏热伏,故身热不扬;因湿为有形之邪,本证乃有形湿邪与无形邪热相结,午后申时阴长阳消,有形湿邪得时令之助,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其治疗也以祛除有形湿邪为主。
此外,如瘀热相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等皆可见午后潮热或日晡所潮热,其发热机制同上,治疗总以祛除有形之邪为主。温病见之多为热入营分,耗伤营阴的表现。
3.微热 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以下,或仅自觉发热的症状。发热时间一般较长,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见于温病后期和某些内伤杂病。
(1)气虚发热:长期微热,劳累则甚,或仅面部发热而体温不高,兼倦怠疲乏、少气、自汗等症。
(2)阴虚发热: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
(3)气郁发热: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亦称郁热。
(4)小儿夏季热: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症,至秋凉可自愈,多属气阴两虚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