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疼痛
《素问·举痛论》: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圣济总录·心痛门》:心痛诸候……其候不一,有寒气卒客于脏腑,发卒痛者;有阳虚阴厥,痛引喉者;有心背相引,善伛偻者;有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者;有急痛如针锥所刺者;有其色苍苍,终日不得太息者;有卧则从心间痛,动作愈甚者;有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者。或因于饮食,或从于外风,中脏既虚,邪气客之,痞而不散,宜通而塞,故为痛也。若夫真心不痛,痛即实气相搏,手足厥冷,非治疗之所及,不可不辨也。
《丹溪心法·痛风》:如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如瘦人性急躁而肢节痛发热,是血热。
《卫生宝鉴·气虚头痛治验》:清阳之气愈亏损,不能上荣……所以头苦痛。
《古今医统·身体痛》:身体痛者,种种不同,风、寒、湿、痰者多。风寒痛,明知得于寒邪,而脉浮紧,湿痰留滞关节,一身尽痛。有风湿相搏,肢体重痛;有阴毒伤寒,身如被杖之痛者;有湿郁而周身作痛,有伤食滞而身作痛;痰滞经络而作块痛;致于骨节酸疼,或寒或热,皆宜随证审其病机……所感寒热虚实而施治之,无不中也。
《古今医鉴·胁痛》:胁痛者……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皆能为痛。
《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头痛者邪居阳分,身痛者邪在诸经,前后左右阴阳可辨,有热无热内外可分,但属表邪,可散之而愈也。凡火盛于内而为头痛者,必有内应之证,或在喉口,或在耳目,别无身热恶寒在表等候者,此热盛于上,病在里也,察在何经,宜清宜降……凡阴虚头痛者,举发无时,是因酒色过度,或遇劳苦,或逢情欲,其发则甚,此为里证。或精或气,非补不可也。凡头痛属里者,多因于火,此其常也。然亦有阴寒在上,阳虚不能上达而痛甚者,其证则恶寒呕恶,六脉沉微或兼弦细,诸治不效,余以桂附参熟之类而愈之,是头痛之有阳虚也。凡云头风者,此世俗之混名,然必有所因,须求其本,辨而治之。
凡身痛之甚者,亦当察其表里,以分寒热,其若感寒作痛者,或上或下,原无定所,随散而愈,此表邪也。若有定处而别无表证,乃痛痹之属,邪气虽亦在经,此当以里证视之,但有寒热之异耳。若因火盛者,或肌肤灼热,或红肿不消,或内生烦渴,必有热证相应,治宜以清、以寒。若并无热候而疼痛不止,多属阴寒,以致血气凝滞而然。经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凡劳损病剧,而忽加身痛之甚者,此阴虚之极,不能滋养筋骨而然,营气惫矣,无能为也。
《景岳全书·杂证谟·心腹痛》: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
《证治汇补·腹痛》:腹痛乃脾家受病,或受有形而痛,或受无形而痛。盖暴伤饮食,则胃脘先痛而后入腹;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血积上焦,脾火熏蒸,则痛从腹而攻上;血积下部,胃气下陷,则痛从腹而下坠;伤于寒者,痛无间断,得热则缓;伤于热者,痛作有时,得寒则减;因饥而痛者,过饥即痛,得食则止;因食而痛者,多食则痛,得便乃安;吞酸腹痛,为痰郁中焦,痞闷腹痛,为气搏中州;火痛,肠内雷鸣,冲斥无定,痛处觉热,心烦口渴;虫痛,肚大青筋,饥即咬啮,痛必吐水,痛定能食;气虚痛者,痛必喜按,呼吸短浅;血虚痛者,痛如芒刺,牵引不宁。
《医学真传·心腹痛门》:夫痛则不通,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虚者助之使通。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方脉腰腿痛合参》:腿痛者,有属湿者,六脉沉濡或伏,两膝隐隐作痛,或麻木作肿,遍身沉重,天阴益甚,初宜微表,后兼分利。有属湿热者,脉濡细而数,痛自腰胯以至足肿,或上或下,或肿或红,小便赤涩……有属痰流注者,脉沉滑或弦,腰脐一块互换作痛,及恶心头眩者,痰也……有属阴虛者脉细而数,或两尺洪盛,肌体羸瘦,足心及胫俱痛,不能任地……
《东医宝鉴·外形篇·腰》:腰痛有十:有肾虚,有痰饮,有食积,有挫闪,有瘀血,有风,有寒,有湿,有湿热,有气,凡十种。
《医学心悟·腰痛》:腰痛拘急,牵引腿足,脉浮弦者,风也;腰冷如冰,喜得热手熨,脉沉迟,或紧者,寒也……腰痛如坐水中,身体沉重,腰间如带重物,脉濡细者,湿也……若腰重疼痛,腰间发热,痿软无力,脉弦数者,湿热也,恐成痿症……若因闪挫跌仆,瘀积于内,转侧若刀锥之刺,大便黑色,脉涩,或芤者,瘀血也……走注刺痛,忽聚忽散,脉弦急者,气滞也;腰间肿,按之濡软不痛,脉滑者,痰也……腰痛似脱,重按稍止,脉细弱无力者,虚也。
《医学心悟·身痛》:身体痛,内伤外感均有之,如身痛而拘急者外感风寒也。身痛如受杖者,中寒也。身痛而重坠者,湿也。若劳力辛苦之人,一身酸软无力而痛者,虚也。
《医碥·头痛》: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淫之邪气相侵,内而六腑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相搏击致痛,须分内外虚实。实者其人血气本不虚,为外邪所犯,或蔽复其清明,或壅塞其经络,或内之实火上炎,因而血瘀涎滞,不得通行而痛,其痛必甚,此为实。虚者其人气血本虚,为外邪所犯,或内之浊阴上干,虽亦血瘀涎滞,不能通行,而搏击无力,其痛不甚,此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