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理

一、原理

人中一词,首见于《灵枢·师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灵枢·五色》面部划分法,将面部划分为庭——前额、阙——眉间、明堂——鼻、藩——颊侧、蔽——耳门,每个部位与不同脏腑相互络属,人中所处部位为面王之下,所候脏腑为膀胱、子处(即胞宫)。《类经》曰:“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为膀胱子处之应。子处,子宫也。”人中为水沟穴(即人中穴),所处部位是众多经络交错、经气渗灌流注的要处。手阳明大肠经“交人中”;足阳明胃经亦行于人中,还出夹口、环唇;足厥阴肝经循行于唇内;督脉乃阳脉之海,其气与肾经相通,亦贯穿循行于人中;冲任起于胞中,冲脉循行于人中邻近部位;任脉为阴脉之海,总司一身之阴,过人中部位,与女性生殖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人中乃一身之经气汇聚之地,是膀胱及子宫的外应。人中的变化可反映机体阳气的盛衰、肾气的存亡,对于男、女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又因脾为至阴,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在体合肌肉,主四肢,故望人中又可反映脾之运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