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观察疗效反应

(三)注意观察疗效反应

医生给患者处方服药后,有些什么反应,宜注意观察,以便随时根据病情演变加减化裁,并解答服药后病家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以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其观察的方法,古人认为,凡中病之药,服后半日许,其效验反应约有三种情况:一则药到病除。二则变生他病,非药之祟,正是病被药攻,拒之使然。如《伤寒论》太阳病服桂枝汤反烦,风湿相搏,服术附汤,其人如冒状者是也。三则服药后病反剧,非药之误,正是以药攻病,托之使然。只要确信辨证准确,治疗无误,患者服药后,即使有不良反应,也应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说明药物正在起作用,不应轻率地终止治疗。但这种情况当与误治后的变证、坏证相鉴别。对证之药,服后有时虽可见病情转剧,但转剧的时间不长,须臾之后,即诸症渐减,色脉渐复。误治转剧,久久不止,愈演愈烈,色脉大变,此当急急救误,以防变生不测。因此,要注重疾病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注意观察药物反应,注意及时更方,不可单纯“效不更方”,须知起效后证已变,焉能以不变应万变。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研究中医误诊学的基础,一方面要积极借鉴现代科技成果为中医临床辨证服务;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中医学术的发展,更新知识结构,大胆引进现代技术手段为中医辨病服务,鼓励学习新的方法。如“国家标准”的病名分类、诊断标准对中医临床起到规范的作用,这对促进中医的现代化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作为现代中医,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国家标准的使用,而是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的学习过程,而是中医学发展和中医师自身成长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医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也是我们减少误诊、提高辨证诊断准确性的重要途径。

总之,通过对中医临床误诊现象与原因的分析与研究,可进一步健全误诊防范机制。强化医生职业精神,增强医患相互信任,提高人文修养,是降低误诊的发生率,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的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