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欲病、已病、病后

(二)未病、欲病、已病、病后

中医学中的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不同疾病有其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根据中医理论,按照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将人体状态分为未病状态、欲病状态、已病状态与病后状态。

1.未病状态 “未病”一词由来已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未病状态是指对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刺激,人体都能通过“阴阳自和”的自我调整机制,保证正气处于一定水平并足以在正邪相争中的绝对优势,维持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的正常,使生命体处于“阴平阳秘”状态,即“平人”状态。也就是说,未病即健康。人体要维持健康的状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标,除了躯体的完整和健全外,还包括心理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正常。

2.欲病状态 “欲病”之说,源于《素问·刺热》:“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欲病”名称的正式提出是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中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欲病之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在外虽然有不适的症状表现,但仅仅是“苦似不如平常”,医生尚不足以诊断为某一种疾病,仍建议及早了解养生方法、尽快调理。正如孙思邈所说:“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

3.已病状态 已病状态是指外在刺激或体内的应激导致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出现偏颇,超过人体自身阴阳的调节能力,生命体处于“阴阳失衡”状态。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虽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概括起来,也就是病邪作用于人体引发损害和正气抗损害这两方面的矛盾斗争过程。在已病状态下,因个体差异,即机体脏腑、气血的差异,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机体往往表现出发生疾病可能性大小的差异性,同时也表现出对某些疾病存在倾向性、易感性,病邪袭于人体之后,与正气相搏,形成一定的病性、病位,这就是病证,又根据生命体气血、脏腑的特殊性,疾病发生一定规律的“从化”。因此,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病态的健康状态。

4.病后状态 病后状态又称瘥(差)后,是指疾病的基本证候解除到机体完全康复的一段时间,包括痊愈和好转。好转是疾病的基本证候虽然解除,但症状并未完全消失;痊愈是疾病的症状全部消除,但机体正气不一定恢复正常。因此,病后态往往存在极不稳定的阴阳自和,稍有不慎即可再患病;由于病后纳食减少或消耗增加,正邪相争而耗伤正气,易处正虚邪恋状态,若失于调护,可使故疾再起或罹患他病;此外还有脏腑、形体虽无器质损害,但其功能尚未达到常态的体用失谐状态。因此,对病后态不可掉以轻心,要认真调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