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的发展概要

二、脏腑辨证的发展概要

脏腑辨证的形成,早在《黄帝内经》便提出了按脏腑进行辨证的观点,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img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将不同症状分别与五脏进行关联。《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生理功能的描述,是脏腑辨证的基础。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首篇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命名,确立以脏腑病机立论进行辨证。《中藏经》阐述藏象理论,深入探索辨证、诊断、用药方法,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诸篇,从而使脏腑辨证初具系统性。唐宋金元时期,孙思邈、钱乙、张元素、李东垣等医家均对脏腑辨证有较大的充实和发展。明清时期,张景岳、绮石、李中梓、王旭高、叶天士等医家则对不同脏腑病证进行了分别研究而卓有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广大中医学者的整理、总结与归纳,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脏腑辨证体系,并编入中医院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