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按胸胁
胸胁是前胸和侧胸部的统称(图4-16)。前胸部指锁骨上窝至横膈以上的部分;侧胸部又称胁肋部,即胸部两侧,由腋下至第11、第12肋骨端的区域。胸为人体上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胸廓、虚里、乳房等重要组织,胸内藏心肺,胁内包括肝胆。所以胸胁按诊除可排除局部皮肤、经络、骨骼病变外,主要是用以诊察心、肺、肝、胆、乳房等脏器组织的病变。
1.胸部按诊 中医所指的“胸”为缺盆(锁骨上窝)下至腹之上有骨之处,胸骨体下端剑突谓之“鸠尾”,胸肌部分谓之“膺”,软肋处谓“季肋”,左乳下心尖搏动处谓之“虚里”。胸为心肺之所居,按胸部可以了解心肺、虚里及腔内(胸膜)等的病变情况。

图4-16 胸腹部位划分图
1.心下 2.胃脘 3.大腹 4.小腹 5.少腹 6.协肋 7.虚里 8.左、右胸 9.胸膺
胸部按诊时,患者最好采取坐位。若患者不能坐时,可先选择仰卧位察前胸,然后侧卧位察侧胸及背部。手法多采用触法、摸法、指指叩击法等。叩击胸部时,医生左手中指应沿肋间隙滑行,右手指力适中,顺序由上而下,由前胸至侧胸、背部进行,并应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对比。
前胸高起,叩之膨膨然,其音清者,多为肺胀,亦见于气胸;若按之胸痛,叩之音实者,常为饮停胸膈或痰热壅肺;若胸部外伤瘀血,则见局部青紫肿胀而拒按。
2.胸(肺)部叩诊 呈清音,但胸肌发达者、肥胖者或乳房较大者叩诊稍浊,背部较前胸音浊,上方较下方音浊。胸部自上而下叩诊时,浊音与实音交界处即为肺下界。平静呼吸时,肺下界正常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左侧可因胃脘鼓音区影响而有变动)、腋中线第8肋、肩胛线第10肋。
肺下界下移可见于肺胀、腹腔脏器下垂等;肺下界上移可见于肺痿、悬饮、臌胀、腹内积聚或癥瘕等。前胸高突,叩之膨膨然有如鼓音,其音清者,系肺气壅滞所致,多为肺胀,可见于气胸;叩之音浊或呈实音,并有胸痛,亦多为饮停胸膈,或肺痨损伤,或肺内有积聚,或为肺痈、痰热壅肺者。胸部压痛,有局限性青紫肿胀者,多因外伤(肋骨骨折等)所致。同时很多要穴居于胸肋部,通过探查腧穴的不良反应可以了解病位及病势情况,具体请参考本章切经内容。
3.按胁部 按胁部常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除在胸侧腋下至肋弓部位进行按、叩外,还应从上腹部中线向两侧肋弓方向轻循,并按至肋弓下,以了解胁内脏器状况。按诊时应注意是否有肿块及压痛,肿块的质地、大小、形态等。正常情况下,两胁部(包括肋缘下)无脏可触及,无压痛。只有腹壁松弛的瘦人,深吸气时在肋弓下缘可触到肝脏下缘,质地柔软,无压痛。肝胆居于右胁,肝胆经脉分布两胁,按胁部可以了解肝胆疾病。
若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为肝虚;胁下肿块,刺痛拒按为血瘀。若右胁下肿块,质软,表面光滑,边缘钝,有压痛者,多为肝热病、肝著等;若右胁下肿块,质硬,表面平或呈小结节状,边缘锐利,压痛不明显,为肝积;若右胁下肿块,质地坚硬,按之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规则,常有压痛,应考虑肝癌;若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缘交界处附近触到梨形囊状物,并有压痛,多为胆石、胆胀等胆囊病变。左胁下痞块,多为肥气等病变;疟疾后左胁下可触及痞块,按之硬者为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