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虚实辨证
1.临床研究 欧阳宇研究认为慢性心力衰竭阳虚证总体心功能水平明显差于非阳虚证者,T3、f T3指标有可能成为慢性心力衰竭阳虚证型的客观参考指标。杨泽民等通过对血脂异常症脾虚证患者血清microRNA(miRNA)表达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一些血脂异常症脾虚证患者的血清miRNA标志物,主要涉及代谢和免疫两方面。孙珂焕等应用iTRAQ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唾液进行研究,筛选出可能与2型糖尿病脾虚证发生发展相关的多个差异蛋白,结果表明这些蛋白主要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和物质代谢途径有密切关系。王丽辉等通过对脾气虚证及脾虚湿热患者唾液淀粉酶(s AA)活性及唾液指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和脾虚湿热s AA活性、流率、p H值、总蛋白等均异常改变且变化趋势一致。鲍建敏等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与中医虚实证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D80、CD86表达是下调的,其中虚证组的下调幅度比实证组更加明显。杨跃涛分析比较了抑郁症气虚与非气虚患者的静脉血气,结果发现气虚与抑郁关系密切;抑郁症排酸能力不足;气虚抑郁与非气虚抑郁患者相比,存在排酸能力不足和组织缺氧。
2.实验研究 虚证动物模型种类较多,其中气虚证的造模方法有限制日摄食量法、疲劳法、利血平法;血虚证的造模方法有综合放血法、化学损伤法、放射性损伤法等;阴虚证的造模方法有超负荷运动法、长期激怒法、温燥伤阴法、利水伤阴法、甲状腺激素法、肾上腺皮质类激素法等;阳虚证的造模方法主要有劳倦过度、房事不节法、苦寒泻下法、糖皮质激素应用法、抗甲状腺药物法、腺嘌呤法等。此外,还有病证结合的造模方法。这些模型对于中医证的本质的研究是有益的探索,但仍然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动物研究无法进行完整的四诊信息采集,故此对于证的判断也就存在一定误差。
潘志强等采用单一因素复制了气、血、阴、阳大鼠模型,结果显示:气虚证大鼠出现虚性亢奋,体重下降最为显著,肾上腺合成皮质激素的重要酶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21-羟化酶(Cyp21a1)、11β-羟化酶1(Cyp11b1)等表达显著升高,促血小板生成素(TPO)、IL-4和IL-7表达活跃;血虚证大鼠脾脏显著肿大,胸腺严重萎缩,肝脏也明显缩小,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可作为血虚证程度以及中药干预后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血清皮质酮水平、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系列酶可作为评价肾阳虚程度以及中药疗效的客观指标。丛培玮等的研究发现脾气虚模型大鼠血清和脑皮质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尿样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也有明显上调趋势(P<0.05),表明脾气虚证模型大鼠存在着明显的自由基损伤和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但脾气虚状态处于脾病全程的何种阶段尚需深入研究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