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望色
2025年08月10日
二、望色
望色,又称色诊,指医生观察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色是颜色,即色调变化;泽是光泽,即明亮度。除了皮肤色泽之外,望色还包括对体表黏膜、排出物等颜色的观察,但在临证过程中望色的重点是面部皮肤的色泽。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重视望色诊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黄帝内经》不仅阐释了面色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气血,还从整体出发,进行颜面脏腑部位的划分,为后世奠定了色诊理论的基础。《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对色诊理论进行了充实,总结了临床疾病色诊的规律,提高了色诊对于辨证的指导作用。《中藏经》《脉经》《备急千金要方》阐述了五脏死候的色诊特点。金元时期,诸多医家不仅重视色诊,更重视色诊、脉诊综合诊断,为后世四诊合参提供了借鉴。明清时期是中医望诊特别是中医色诊理论的成熟期,有大批的诊法以及色诊的专著问世,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色诊理论。蒋示吉的《望色启微》是首次从望诊的角度系统整理《黄帝内经》相关内容的专书。汪宏的《望诊遵经》可以说是望诊理论的巅峰之作。汪氏强调望诊在诊治疾病上的重要性,主张望诊为四诊之首。书中上篇专论色诊,辨色之精当,当属古代之最。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是又一部非常全面系统的望诊专著。该书系统考证《黄帝内经》面部脏腑肢节分位图,重新进行绘制并确定各部位名称和所对应的脏腑名称。总之,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色诊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一种系统的望诊方法,指导着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