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与辨证的应用
辨病与辨证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两种方法,辨病可获取对疾病基本矛盾和总规律的认识,明确某个疾病本身不同于其他疾病的个性特征。辨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对当前本质所做的判断,是实施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依据。
辨病与辨证都是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主要依据,区别在于前者为确诊疾病,把握全局;后者为确立证候,随证治之。只有辨病与辨证结合,才能使疾病的诊治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如在疾病诊断中,通过以病限证,可缩小辨证范围,减少辨证的盲目性;通过从病辨证,在辨病获得对疾病全过程的整体本质和全过程病变规律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辨证就又可以获得对疾病不同阶段病机特点的具体认识,使中医诊断不断深入和具体化,显示出中医诊断的特色。
在治疗中,由于病和证所揭示的内容不同,临床上常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情况。同病异证,是指在同一种疾病当中,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证不同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因而,同一种病无论证有何不同,从病种来看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一方面要据证选用不同的治疗方药,另一方面要结合病的特点进行治疗。如肺痨,有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等不同证型,应分别使用不同方药施治,但是抗痨杀虫养阴药应该始终贯穿于各证治疗之中。异病同证,是指在不同的疾病中,有时会出现相同的或相近似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证相同治疗也就相同,因而出现不同疾病采用相同治法的情况,称为“异病同治”。因而,不同的病种,相同的证可用相同的治法,但同中有异,针对不同病种在治疗上应有侧重。如同为脾虚证,见于胃缓、久泄、脾痿等病中,该证候就不尽相同,各自具有该病的不同病机特点,如胃缓以胃体下垂为主要病理特点,久泄脾虚多夹有湿邪内盛的症状;脾痿常伴营血亏虚的症状,治疗都要健脾益气,但胃缓者应加升提阳气,久泄者常佐以利湿止泄,脾痿者常需加上补益营血。总之,辨病与辨证应相互补充,不可偏废。
此外,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有机结合也是必要的。一方面,西医辨病可以摆脱中医有时无症可辨的困境和提高疾病诊断的特异性,防止误诊、误治;另一方面,对于西医检查诊断缺乏阳性结果而无法确诊的疾病,按照中医辨证进行论治也可收到良好的疗效,故辨证又可以弥补西医无病可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