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脏腑兼病辨证

二、脏腑兼病辨证

《辨证录·不寐门》:人有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此心肾不交也。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肾两不相交耳。

《罗氏会约医镜·论怔忡》:健忘者,心肾不交也。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治者,宜补肾而使之上交,养心而使之下降,则水火交济,何健忘之有?

《理虚元鉴·心肾不交论》:虚劳初起,多由心肾不交,或一念之烦,其火翕然上逆,天精摇摇,精离深邃。浅者梦而遗,深者不梦而遗,深之极者,漏而不止。

《杂病广要·遗精》:肾藏精,藏精者不可伤。皆由不善卫生,喜怒劳逸,忧愁思虑,嗜欲过度,起居不常,遂至心火上炎而不息,肾水散漫而无归,上下不得交养。心受病者,令人遗精、白浊。肾受病者,亦令人遗精、白浊。此皆心肾不交,关键不牢之所致也。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温病条辨·下焦篇》: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重订严氏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

《杂病广要·脏腑类·健忘》: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皆主于心脾二经,盖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虑过多,伤于心则血耗散,神不守舍,伤于脾则胃气衰惫而虑愈深,二者皆令人遇事则卒然而遂忘也。

《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火为阳而生血之阴,即赖阴血以养火,故火不上炎,而血液下往,内藏于肝,寄居血海,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以温养肢体。男子则血之转输无从觇验,女子则血之转输月事时下。血下注于血海之中,心火随之下济,故血盛而火不亢烈,是以男子无病而女子受胎也。如或血虚,则肝失所藏,木旺而愈动火,心失所养,火旺而益伤血,是血病即火病矣。

《明医指掌·惊悸怔忡健忘证》: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则心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状,始则为惊悸,久而心虚停饮,水气乘心,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畏之,心不自安,故怏怏然而怔忡也。

《医醇img义·痹》: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此一条乃心经主病而兼肾病也。心为生血之脏,百脉皆朝于心。心脉支者挟咽,直者上肺。心营不足,故脉不通,心气不舒,故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则支脉与直脉俱病也。厥气,乃肾之邪,水来克火,神衰而恐。恐属于肾。肾病应于心,故为兼病也。

《医碥·五脏生克说》:肾阴太盛,寒气上冲,心为之悸,或肾寒甚而逼其龙火上乘,心为之烦,皆肾水克心火也。若饮水过多,停蓄不行,心火被逼不安而悸者,与肾无涉。

《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久咳逆上气候》: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久咳逆气,虚则邪乘于气,逆奔上也。肺气虚极,邪则停心,时动时作,故发则气奔逆乘心,烦闷欲绝。少时乃定,定后复发,连滞经久也。

《医门法律·咳嗽续论》:盖膈上为阳气所治,心肺所居。支饮横据其中,动肺则咳,动心则烦,搏击阳气则痛,逼处其中,荣卫不行,神魂无根据,则卒死耳。

《医原·湿气论》:内伤寒湿,总由阳虚不能输水所致。其病天气也,肺阳伤则水冷金寒,气不化水,有霾雾蔽空之象。肺阳遏,心阳亦为其所掩,有阴云蔽日之象。或水泛高原,为喘满,为痰嗽;或饮邪凌心,为心悸;或上干于头,为眩晕、呕吐。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精神少而渴,情惨惨而不乐,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

《济生方·补益》:人之有生,不善摄养,房劳过度,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大腑溏泄,此皆真火衰虚,不能蒸蕴脾土而然。古人云:补肾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径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开能食矣。

《医宗必读·肿胀》:虚人气胀者,脾虚不能运气也。虚人水肿者,土虚不能制水也。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

《罗氏会约医镜·论泄泻》:凡泄泻之病,多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若病久者,阴不足者,脉证多寒者,形虚气弱者,口干非渴而不多饮,又不喜冷者,皆不可利。盖虚寒之泻,本非水有余,实因火不足,本非水不利,实因气不行。

《临证指南医案·痢》:痢症因脾肾之阳素虚,阴邪从中而下者,先伤太阴,继伤少阴,关闸大开,痛泄无度,戊癸少化火之机,命阳无蒸变之力,此不饥不食,为呕为胀,理宜然矣,与邪多积热之候相比,绝然不同。

《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肺属金,为清虚之脏,凡金被火刑则为嗽,金寒水冷亦为嗽,此咳嗽所当治肺也。然内伤之嗽,则不独在肺。盖五脏之精皆藏于肾,而少阴肾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所以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正以子令母虚也。

《金匮翼·劳热》:热劳者,因虚生热,因热而转虚也。其证心神烦躁,面赤,唇焦,身热,气短,或面舌生疮是也。

《杂病广要·内因类·骨蒸》:或谓痰火之证,本于亡血夺精,而其精之与血,皆真水真阴,有形有质,难成易亏者也。夫所谓痰火者,言末而忘本也。盖真水既亏,则相火随炽,壅迫津液为痰,故曰痰者火之标。然以痨瘵之症,谓曰阴虚火动者,盖以一言而括尽病之标本矣。

《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其说为何?盖火分君相,君火者,居乎上而主静;相火者,处乎下而主动。君火惟一,心主是也;相火有二,乃肾与肝。肾应北方壬癸,于卦为坎,于象为龙,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之。肝应东方甲乙,于卦为震,于象为雷,雷藏泽中,雷起而火随之。泽也,海也,莫非水也,莫非下也,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故曰肾肝同治。然木既无虚,又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血自当养也。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壮水之源,木赖以荣。水既无实,又言泻肾者,肾阴不可亏,而肾气不可亢也。气有余者伏之,木之属也,伐木之余,水赖以安。夫一补一泻,气血攸分,即泻即补,水木同府。总之,相火易上,身中所苦,泻木所以降气,补水所以制火,气即火,火即气,同物而异名也。故知气有余便是火者,愈知乙癸同源之说也。

《医碥·眩晕》:经以掉眩属风木,风即火气之飘忽者,风从火生,火藉风煽,观焰得风而旋转,可见矣……赵以德谓顺静宁谧者水之化,动扰挠乱者火之用,头以脑为主,脑者髓之海,目之瞳子亦肾之精,二者皆属肾水。水喜宁静而恶动扰,宁静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散乱昏惑,故目眩脑转云云。

《辨证录·燥证门》:人有两胁胀满……是肝气之燥乎?夫肝藏血者也。肝中有血,则肝润而气舒;肝中无血,则肝燥而气郁……肝燥必当润肝,然而肝燥由于肾亏,滋肝而不补肾,则肝之燥止可少润于目前,而不能久润于常久,必大滋乎肾,肾濡而肝亦濡也。

《景岳全书·杂证谟·泄泻》: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医原·内伤大要论》:尝见情志怫郁,悲忧思虑过度,心阳郁结,而肝脾肺之气亦因之郁结。肝叶撑张,则为胀为痛,多怒多烦。脾不输精,肺不行水,则生痰生饮,嗳腐吞酸,食减化迟,大便作燥,不燥则泻。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急而易动,故肝脏之病较之他脏为多,而于妇女尤甚。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又《内经》所载肝病难以尽述,大凡其脉必弦,胁或胀或疼,偏寒偏热,先厥后热。若一犯胃,则恶心干呕,脘痞不食,吐酸水涎沫。

《伤寒指掌·呃逆》:肝木犯胃,气逆呃忒,脉小舌白,厥逆寒战,此肝气犯胃……肝火上逆,如呃逆,舌黄而渴,左脉弦数,此肝火上逆为呃也。

《张氏医通·呕吐哕》:呕苦,邪在胆经,木善上乘胃,吐则逆而胆汁上溢,所以呕苦也……中酸,湿热郁积于肝,肝火逆上,伏于肺胃之间,饮食入胃,被湿郁遏,不得转化,故作中酸,所谓曲直作酸是也……吐酸,《内经》以诸呕吐酸,皆属于热。东垣又以为寒者,何也?若胃中湿气郁而成积,则湿中生热,从木化而为吐酸。久而不化,肝木日肆,胃土日衰,当平肝扶胃,逍遥散服左金丸。

《症因脉治·肝经咳嗽》:肝经咳嗽之因,木气怫郁,肝火时动,火盛刑金,则为喘咳;或肝经少血,肝气亏损,则木燥火生,亦为喘咳。二者肝经之咳嗽之因也。肝经咳嗽之脉,左关弦数,或见弦急,肝经有热;或见弦细,或见弦涩,肝经少血。

《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肺病治法》:肝中所寄之相火,因肝木横恣,更挟虚热而刑肺,于斯上焦恒觉烦热。吐痰始则黏滞,继则腥臭,胁下时或作疼,其脉弦而有力,或弦而兼数,重按不实。

《血证论·咳血》:盖咳嗽固不皆失血,而失血则未有不咳嗽者……或由肝之怒火上逆而咳,此失血之实证,必致咳嗽者也。

《医贯·喘论》:经曰: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归,故上气喘也……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其人平日若无病,但觉气喘,非气喘也,乃气不归元也。

《类证治裁·喘症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医学入门·喘》:阴虚火从脐下起……气短不能续吸呼……肾冷元气不能纳。下元虚冷,肾气不得归元者,九味安肾丸、八味丸;甚者,黑锡丹以镇坠之。烦躁无脉,身冷神昏者,死。

《血证论·喘息》:肾虚喘息者,以气之根原于肾,失血家,火甚水枯,不能化气,是以气短而喘,咳逆喘息,颊赤咽干,宜大补阴丸加牛膝、五味子以潜降之。

1.心肾不交证

《三家医案合刻》:心肾不济,无寐,阴不制阳,阳强易动,与坎离交媾法。

《丹溪心法·小便不通四十》:惟夫心肾不交,阴阳不调,故内外关格而水道涩,传送失度而水道滑,热则不通,冷则不禁。其热盛者,小便闭而绝无;其热微者,小便难而仅有。

《辨证录·不寐门》:人有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此心肾不交也。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肾两不相交耳。夫心肾之所以不交者,心过于热,而肾过于寒也。

2.心肾阳虚证

《医醇img义·痹》:心营不足,故脉不通,心气不舒,故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则支脉与直脉俱病也。厥气,乃肾之邪,水来克火,神衰而恐。

3.心肺气虚证

《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久咳逆气,虚则邪乘于气,逆奔上也。肺气虚极,邪则停心,时动时作,故发则气奔逆乘心,烦闷欲绝,少时乃定,定后复发,连滞经久也。

4.心脾两虚证

《杂病广要·脏腑类·健忘》:病由心脾受伤,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故论云:言心未必是思,言思则必是心。破外人议思心同时,理甚明也。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力思量不来者是也。

《景岳全书·虚损》:思本乎心。经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img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此伤心则然也。然思生于心,脾必应之,故思之不已,则劳伤在脾。经曰:思伤脾。又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凡此为病,脾气结则为噎膈,为呕吐,而饮食不能运,食不运则血气日消,肌肉日削,精神日减,四肢不为用,而生胀满、泄泻等证,此伤心脾之阳也。

5.心肝血虚证

《灵素节注类编·辨脉病生死》:如喘者,脉势激湍,其气暴逆而厥,不省人事,如气顺厥回可苏,厥不回即死矣。脉至如数者,似数非数而虚软,此心肝血虚气动,使人暴惊者,如欲寐忽惊惕而醒,所谓魂梦不安也,但静养可已。

6.肺脾气虚证

《辨证录·咳嗽门》:人有久嗽不愈,用补肾滋阴之药不效,反觉饮食少思,强食之而不化,吐痰不已者,人以为肺经尚有邪留于胃中,而不知乃脾胃虚寒不能生肺,使邪留连于中脘而作嗽也。夫肺金之母,脾胃二经之土也,土旺则金旺,土衰则金衰,不补母以益金,反泻子以捐土,邪即外散,肺且受伤,况尚留余邪未散乎!毋怪其久嗽而不愈也。然则治之之法,不可仅散肺之邪,而当急补肺之气;不可仅补肺之气,而尤当急补脾胃之土矣。

7.肺肾气虚证

《类证治裁·喘症论治》:虚喘者,呼长吸短,肾不纳气,孤阳无根,治宜摄固。

8.肺肾阴虚证

《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内伤咳嗽,凡水亏于下,火炎于上,以致火烁肺金,而为干渴烦热、喉痛口疮、潮热便结、喜冷、尺寸滑数等证,则不得不兼清火,以存其水,宜四阴煎,或加减一阴煎、人参固本丸主之。此当与咳血证参酌,其治详见血证门。

《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咳嗽声哑者,以肺本属金,盖金实则不鸣,金破亦不鸣。金实者,以肺中有邪,非寒邪即火邪也;金破者,以真阴受损,非气虚即精虚也。

9.肝火犯肺证

《景岳全书·杂证谟·咳嗽》:肺属金,为清虚之脏,凡金被火刑则为嗽,金寒水冷,亦为嗽,此咳嗽所当治肺也。

《症因脉治·咳嗽总论》:肝经咳嗽之因,木气怫郁,肝火时动,火盛刑金,则为喘咳;或肝经少血,肝气亏损,则木燥火生,亦为喘咳。二者肝经咳嗽之因也。

10.肝胃不和证

《医醇img义·诸痛》:肝为将军之官,其体阴,其用阳,故为刚脏。一有郁结,气火俱升,上犯胃经,痛连胁肋,加味左金汤主之。

11.肝郁脾虚证

《景岳全书·杂证谟·泄泻》:气泄证,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使脾气本强,即见肝邪,未必能入,今既易伤,则脾气非强可知矣。故治此者,当补脾之虚而顺肝之气,此固大法也。但虚实有微甚,则治疗宜分轻重耳。

12.肝肾阴虚证

《证治汇补·目疾》:肝血不足,眼昏生花,久视无力;肾水欠盈,神光短少,看一成二,俱属阴虚。

13.脾肾阳虚证

《景岳全书·杂证谟·泄泻》:肾泄证,即前所谓真阴不足证也,每于五更之初,或天将明时,即洞泄数次,有经月连年弗止者,或暂愈而复作者,或有痛者,或有不痛者,其故何也?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医宗必读·水肿胀满》:虚人水肿者,土虚不能制水也。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