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阳腑证

(二)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循经内传太阳之腑所表现的证。因其病位、病机和证候表现不同,临床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足太阳膀胱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司,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烦渴,或水入则吐,脉浮或浮数。

【证的成因】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气内传足太阳膀胱腑所致。

【证候分析】太阳经证未解,故恶寒、发热、脉浮或脉浮数等表证仍在。邪气内传入腑,与水内结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故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邪与水结,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故见心烦口渴;若饮停较重,水邪上逆,随入随吐,即可见水入即吐的“水逆证”。

【辨证要点】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发热,烦渴,水入即吐。

【治法】化气利水,外散风寒。主方五苓散。

2.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的成因】太阳经证未解,邪热内传,与瘀热互结。

【证候分析】太阳经证失治,邪热循经内传,与血搏结,瘀热阻于下焦少腹,故致少腹急结、硬满胀痛;邪在血分,膀胱气化如常,故小便自利;瘀热互结,上扰心神,轻则如狂、善忘,重则发狂;瘀热下行,随大便而出,故见大便色黑似漆;脉沉涩或沉结乃瘀热内阻,脉道不畅所致。

【辨证要点】少腹急结,小便自利,便黑。

【治法】活血化瘀,通下瘀热。主方桃核承气汤。

【鉴别诊断】太阳蓄水与蓄血二证,均由太阳病经邪不解内传于腑所致,但有传入气分和血分之不同。蓄水者为膀胱气化受阻,水液内停;蓄血者为经热入里,与瘀血互结于下焦血分。前者小便不利而烦渴,后者小便自利而少腹急结,此乃两证主要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