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皮肤病症
1.斑疹 斑、疹均为全身性疾病表现于皮肤的症状,两者虽常常并称,但实质有别。
(1)斑:指皮肤出现的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可由外感温热邪毒,热毒窜络,内迫营血;或因脾虚血失统摄,阳衰寒凝气血;或因外伤等,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所致。其中,若因外感热病,热入营血,迫血外溢而发,表现为斑点成片,或红或紫,平铺皮下者,为阳斑;若因内伤气虚,气不摄血所致,表现为斑点大小不一,色淡红或紫暗,隐隐稀少,发无定处,但不见于面、背部,出没无常,称为阴斑。
(2)疹:指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的表现。常见于麻疹、风疹、瘾疹等病。多因外感风热时邪或过敏,或热入营血所致。
麻疹:为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多因感受时邪疫毒所致。表现为出疹前先有发热恶寒,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耳根冰冷,或耳后有红丝出现,3~4日疹点出现于皮肤,从头面到胸腹四肢,色如桃红,形如麻粒,尖而疏稀,抚之触手,逐渐稠密,2~5日出全,然后按出疹顺序逐渐回隐,留下棕褐斑状色素沉着,并有糠麸脱屑。根据麻疹的出疹次序,疹的疏密、色泽和兼症,可以判断病情的顺逆。
风疹:是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以初起类似感冒,发热1~2天后,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瘙痒不已,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为其特征。因皮疹细小如沙,故又称“风痧”。多因感受风热时邪,与气血相搏所致。
瘾疹:是一种以皮肤丘疹为特征的疾患。表现为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边界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丘疹,剧烈瘙痒,抓挠则成连片大丘疹,或如云片,或如风团,高起皮肤,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且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多因外感风邪,或血虚生风,或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
斑、疹均为全身性疾病表现于皮肤的症状,多由血热而发,常见于温热病,因邪热郁于肺胃不得外泄,内迫营血而致。两者虽常常并称,但实质有别。不论斑或疹,在外感热病中见之,若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者,是邪去正安,为顺;若布点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斑疹现后仍壮热不退、神志不清者,是邪气内陷,为逆。
2.水疱 指皮肤上出现成簇或散在性小水疱的表现,可有水痘、白、热气疮、湿疹等。
(1)水痘:小儿皮肤出现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的小水疱,其后结痂,常伴发热。其疱疹特点为: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大小不等,分批出现。多因外感时邪,内蕴湿热所致,属儿科常见传染病。
(2)白:暑湿、湿温患者皮肤出现的一种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又称白疹。多因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蕴酿所致,乃湿温患者湿热之邪透泄外达之机。白
晶莹饱满,颗粒清楚者,称为晶
,为津气尚充足,是顺证;白
色枯而白,干瘪无浆者,称为枯
,为津气已亏竭,是逆证。
(3)热气疮:口唇、鼻孔周围、面颊及外阴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出现针头至绿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灼热瘙痒,溃后结痂。多因外感风温热毒,阻于肺胃,湿热蕴蒸皮肤所致;或因肝经湿热下注,阻于阴部而成。
(4)缠腰火丹:一侧腰部或胸胁部,初起皮肤灼热刺痛,继之出现粟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排列如带状,局部刺痛。多因肝经湿热熏蒸所致。
(5)湿疹:周身皮肤出现红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疱,破后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面。多因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湿热内蕴,复感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郁于肌肤所致。
3.疮疡 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主要有痈、疽、疔、疖等。
(1)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具有未脓易消,已脓易溃,疮口易敛的特点。属阳证,多因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热蒸肉腐成脓所致。
(2)疽:发于皮肤肌肉间,初起局部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者,称为有头疽,多因外感热邪火毒、内有脏腑蕴毒,凝聚肌表,气血壅滞而成。而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无热少痛,具有难消、难溃、难敛,溃后易伤筋骨的特点者,称为无头疽,属阴证。多因气血亏虚,寒痰凝滞所致。
(3)疔:形小如粟,根深坚硬,状如钉丁,麻木疼痛,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多因竹木刺伤,或感受疫毒、疠毒、火毒等邪所致。
(4)疖:形小而圆,根浅局限,红肿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因外感火热毒邪,或湿热蕴结所致。
4.痤疮 以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者,又称“粉刺”“青春痘”及“暗疮”等。多因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青春之体,阳热较盛,劳汗当风,风寒之邪与阳热相搏,郁阻肌肤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