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新药品种层出不穷。新药来源包括天然产物、半合成及全合成化学物质。过去选药主要是依靠实践经验,现在可以根据有效药物的植物分类学寻找近亲品种进行筛选,或从有效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关系推断,定向合成系列产品,然后进行药理筛选。近年来对于机体内在抗病物质(蛋白成分)利用DNA基因重组技术,将DNA的特异基因区段分离并植入能够迅速生长的细菌或酵母细胞,以获得大量所需蛋白药物。此外,还可对现有药物进行化学结构改造(半合成)或改变剂型,也可获得疗效更好、毒性更小或应用更方便的药物。
新药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三步,即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售后调研。临床前研究包括用动物进行的系统药理研究及急慢性毒性观察。对于具有选择性药理效应的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前还需要测定该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消除消除过程。临床前研究是要弄清新药的作用谱及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经过药物管理部门的初步审批后才能进行临床试验,目的在于保证用药安全。临床研究首先在正常成年志愿者观察新药耐受性,找出安全剂量。再选择有特异指征的患者按随机分组、设立双重对照,采用双盲法观察,然后进行治疗结果统计分析,客观地判断疗效。由此制订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疗程及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后,再经过药政部门的审批才能生产上市。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是指新药问市后进行的社会性考查与评价,在广泛的推广应用中重点了解长期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远期疗效。药物只能依靠医生及患者,才能作出正确的历史性评价。
合理用药(rational drug use)是药物治疗中的重要问题,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医药学词汇。合理用药是以当代的、系统的、综合的医药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来指导用药,是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得到最好的临床获益,将用药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节约有限的医药资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药物治疗学理念。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药的定义是“患者能得到适合于他们的临床需要和复合他们个体需要的药品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给药途径、计量、给药时间、间隔疗程);这些药物必须质量可靠、可获得,而且可负担得起(对患者和社会的费用最低)”。合理用药并不能保证用药绝对无风险,但要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承担最小的治疗风险,支付合理的费用,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①正确的疾病诊断和正确的药物选择,做到有的放矢,防止误诊误治。②注意病史和用药史,明确用药指征,防止由于病史和用药史不明而导致药源性疾病发生。③用药个体化。由于个体差异而导致药物剂量等值而作用不等效,有些必须根据监测患者的血药浓度变化、药物基因组学及药物反应来不断调整给药方案,达到用药个体化。④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药物滥用而造成不良后果。⑤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包括体内的及体外的)。⑥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⑦根据药物和其制剂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特点,合理选择(高效、低毒)和应用,包括合理的给药途径、恰当的剂量、准确的给药时间和间隔、疗程等。
为满足广大消化、内分泌、感染专科医生的实际需要,我们对每个药物的介绍尽可能详细,内容包括:中英文名称、别名、药理(药效学、药动学)、临床应用、用法与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含禁忌证、慎用及其他注意事项)、制剂与规格、贮法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刘守昌先生的帮助,在此表示致谢!
由于我们的编写水平有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
编者
2019年05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