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Epalrestat)
【商品名】
依帕司他、护佑(依帕司他)、唐林、伊衡。
【药理】
1.药效学
本药为可逆性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药,对醛糖还原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有临床研究表明:本药能抑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红细胞中山梨醇的积累,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和神经功能障碍。有动物试验表明:本药可显著抑制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坐骨神经、红细胞、视网膜中山梨醇的累积,提高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自主神经功能;在神经形态学上,可改善轴突流异常,增加其坐骨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密度、腓肠神经髓鞘厚度、轴突面积、轴突圆柱率;此外,可改善模型动物坐骨神经的血流量,并使其肌醇含量回升。
2.药动学
本药口服后4~12周起效。健康成年人空腹单次口服本药50mg、100mg、200mg后,达峰时间分别为1小时、2小时、3小时,峰浓度分别为3.9μg/ml、7.4μg/ml、13.6μg/ml。口服50mg后,曲线下面积为11(μg·h)/ml。动物试验证实本药主要分布于消化道、肝脏、肾脏。服药后24小时,8%随尿液排泄,约80%随粪便排出。消除半衰期为1小时。
【临床应用】
1.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
2.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常规剂量
·糖尿病神经病变
·口服给药 常用剂量为一次50mg,一日3次,餐前服用。
·老年人剂量
老年患者如有生理功能的改变,应考虑适当减量。
【不良反应】
1.代谢/内分泌系统
用于治疗糖尿病晚期并发症时,对血糖控制未产生不良影响(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另有资料表明,尚未观察到本药对脂代谢有影响。
2.泌尿生殖系统
偶见血肌酸酐升高。
3.神经系统
极少见头晕、眩晕、嗜睡、麻木感。
4.肝脏
偶见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升高,黄疸。还可见慢性肝炎的报道(原因尚不确定)。
5.胃肠道
偶见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胃部不适、腹痛、腹泻、腹胀。
6.血液
可见血小板减少。
7.皮肤
极少见脱毛。
8.过敏反应
偶见皮疹、红斑、水疱、瘙痒。
9.其他
极少见颈痛、乏力、水肿、肿痛、四肢痛。
【注意事项】
1.禁忌证
对本药过敏者。
2.慎用
①有过敏者。②肝、肾功能不全者。③糖尿病肾病患者(国外资料)。④妊娠期妇女。
3.用药警示
①尚未观察到本药对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产生显著影响。对有较轻的神经病变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7.5%(或更高)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使用本药疗效更好。推荐在神经病变发作后尽快开始治疗。本药对较轻的视网膜病变患者疗效更好,且与增生性疾病相比,对非增生性疾病更有效。②用药期间应观察其临床症状,包括上肢或下肢疼痛、感觉异常、过敏反应、自主神经症状(如便秘或腹泻、吞咽困难、直立性低血压)。③连续使用本药12周无效者应考虑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4.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用药后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
5.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
用药后尿液可能呈褐红色,可能对某些检验有影响。
6.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①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用药期间应定期(如每2个月1次)进行神经评估,包括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振动觉阈值、自主神经功能(即深呼吸时心率的变化、心电图上连续的R-R间期变异系数的测定)。②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用药期间应定期(如每1~2个月1次)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视网膜电图、眼底镜检查、荧光血管造影、视觉灵敏度改变。③长期用药应进行肝功能检查。
7.特殊人群
(1)儿童:尚无儿童用药的安全性资料。
(2)老人:老人用药参见“用法与用量”项。
(3)妊娠期妇女:尚无妊娠期妇女用药的安全性资料,应慎用。
(4)哺乳期妇女:动物试验表明本药可随乳汁排泄,故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
【制剂与规格】依帕司他片 50mg。
贮法:避光,密封保存。依帕司他胶囊 50mg。
贮法:避光,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