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立康唑(Voriconazole)
【商品名】
威凡
【药理】
1.药效学
属于第2代三唑类抗真菌药。伏立康唑可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14α-甾醇的脱甲基作用,从而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的合成,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的选择性高于各种哺乳动物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伏立康唑抑制酵母菌并杀灭某些丝状有机物,对霉菌的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的亲和性比对酵母菌的更高,可使麦角甾醇合成完全受阻,导致细胞死亡。它对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有极好的抗菌活性,对病原性酵母菌的抗菌活性高于氟康唑,对足分支霉菌属、镰刀菌属、荚膜组织胞质菌、皮炎芽生菌和新生隐球菌也有活性。
2.药动学
口服吸收迅速,血浆达峰时间小于两小时,消除相半衰期为6小时,相对生物利用度90%。药物以非线性动力学方式清除,在多剂量用药后,其平均和最大蓄积浓度为3倍和5倍,并在6天后达稳态血药浓度,负荷剂量用药达稳态血浓度的时间可减少为3天,分布容积为21/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8%。动物和人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约为血浆浓度的一半,脑组织中浓度比脑脊液中高,仅有不到5%的药物以原型从尿液中排出。药物通过肝cyp450酶系代谢,代谢物无抗菌活性,代谢产物经尿液排泄。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病、对氟康唑耐药的严重侵袭性念珠菌病以及由足放线菌属和镰刀曲属引起的严重真菌感染。对于深部真菌感染,伏立康唑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优于两性霉素B。临床上,伏立康唑主要用于进行性、有致命危险的免疫损害患者。研究发现,对感染性侵袭性曲霉病患者应用伏立康唑后的治疗反应、耐受性均优于两性霉素B,药源性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较少。资料显示,对于晚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有免疫功能损害的感染者,应用伏立康唑能有效控制口、咽及食管白色念珠菌病和侵袭性曲霉病,而感染曲霉菌的有免疫损害的患者应用常规两性霉素B治疗往往无效。
【用法与用量】
成人
·静脉给药 先给予负荷剂量(第1个24小时),每12小时给药1次,每次6mg/kg(适用于第1个24小时),然后给予维持剂量(开始用药24小时以后),每日给药2次,每次4mg/kg,建议静脉滴注速度不要太快。口服给药:口服400mg,小于40k8者,口服200mg。治疗反应欠佳,口服维持量可以增加到每日2次,每次300mg;体重小于40kg的患者剂量调整为每日2次,每次150mg。如不能耐受较高剂量,口服维持剂量可每次减50mg,逐渐减到每日2次,每次200mS(体重小于40kS的患者减到每日2次,每次100mg)。
儿童
12岁以下儿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建立。12~18岁:每12小时1次,每次4mg/kg。
【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在用药后30分钟内发生可逆性、与剂量有关的视觉障碍,包括亮度增加、模糊、色彩感改变和畏光,但仅限于30分钟内。少数患者用药28天后可出现视网膜异常并可持续整个用药期间。其他不良反应有发烧、头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外周水肿、皮疹、败血症、呼吸障碍和转氨酶升高,偶可发生幻觉、暴发性肝衰竭、光敏反应、史—约综合征(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表现为发烧和低血压的类过敏性反应。
【注意事项】
可引起心电图QT间期的延长。在伴有多种混合危险因素的重症患者中,例如伴有心肌病、低钾血症、曾进行具有心脏毒性的化疗以及同时应用其他可能引起尖端扭转性室速的药物,有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的报道。需慎用伏立康唑。治疗前必须严格纠正钾、镁和钙的异常。与静脉滴注有关的反应:主要为脸红、发热、出汗、心动过速、胸闷、呼吸困难、晕厥、恶心、瘙痒以及皮疹,上述反应并不常见,且多为即刻反应。一旦出现上述反应考虑停药。实验室检查使用伏立康唑前应纠正电解质混乱,包括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和低钙血症。用药期间必须监测肾功能(主要为血肌酐)和肝功能(主要为肝功能检查和胆红素)。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建议继续监测肝功能以观察是否有进一步的升高。肾脏的不良反应,肾功能监测:有报道重症患者应用本品时可能发生急性肾衰竭。本品与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合用以及当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时,可能会发生肾功能减退。应用本品时需要监测肾功能,其中包括实验室检查,特别是血肌酐值。在治疗中罕有发生表皮脱落者,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如果患者出现皮疹需严密观察,如皮损进一步加重则需停药。本品可导致光过敏,特别是在长期治疗时。应避免阳光直射。本品可能会引起一过性的、可逆性的视觉改变,必须避免从事有危险的工作,例如驾驶或操作机器。
【制剂与规格】
注射剂 0.1g;0.2g
片剂 50mg;200rug
【保存】
密闭,在室温下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