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嗪酰胺(Pyrazinamide)
【药理】
1.药效学
为烟酰胺的衍生物。作用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吡嗪酸的代谢有关。渗透入吞噬细胞后进入结核杆菌菌体内,菌体内的酰胺酶使其脱去酰胺基,转化为吡嗪酸而发挥抗菌作用。因吡嗪酰胺在化学结构上与烟酰胺相似,可取代烟酰胺参与细胞代谢,干扰脱氢酶并阻止脱氢作用,妨碍结核杆菌对氧的利用,影响细菌的正常代谢,造成细菌死亡。对人型结核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其他非结核分枝杆菌不敏感。抗结核杆菌的作用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酸性环境中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几乎无抑菌作用。
2.药动学
口服后在胃肠道内吸收迅速而完全,2小时后血药浓度可达峰值。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体液中,包括肝、肺、脑脊液、肾及胆汁。蛋白结合率10%~20%,半衰期为9~10小时,肝、肾功能减退时可能延长。主要在肝内代谢,水解成有抗菌活性的吡嗪酸,继而羟化成为无活性的代谢物,经肾小球滤过排泄。血液透析4小时可使吡嗪酰胺的血药浓度降低55%,血中吡嗪酸降低50%~60%。
【临床应用】
与其他抗结核药(如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及乙胺丁醇)联合用于治疗结核病。对分枝杆菌有效,也是结核性脑膜炎除异烟肼外的必选药物。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口服给药 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每日15~30mg/kg,顿服,或者每次50~70mg/kg,每周2~3次。每日最大剂量为2g,每周3次者,最大剂量为每次3g;每周服2次者,最大剂量为每次4g。
儿童
·口服给药 每日20~30mg/kg。
【不良反应】
1.消化道
可引起食欲缺乏、恶心、腹痛、严重呕吐,偶可引起溃疡病发作。
2.肝脏
可引起肝脏损害,如氨基转移酶升高、肝肿大。肝损害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有关。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发生中毒性肝炎,出现严重肝细胞坏死、巩膜或皮肤黄染(黄疸)和血浆蛋白减少。老年人、酗酒和营养不良者肝损害的发生率增加。
3.内分泌/代谢
可引起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酸痛、肿胀、活动受限、血尿酸升高)。
4.血液系统
偶可引起低色素性贫血与溶血反应。
5.其他
乏力或软弱、畏寒。还可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药物热、皮疹、光敏反应等。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
对乙硫异烟胺、异烟肼、烟酸或其他与本药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过敏者,也可对本药过敏。
2.禁忌证
①对本药及乙硫异烟胺、异烟肼、烟酸或其他与本药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过敏者。②急性痛风患者。③高尿酸血症患者。
3.慎用
①糖尿病患者。②有痛风病史者。③严重肝功能减退者。④儿童。⑤孕妇。
4.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
①本药可与硝基氰化钠作用变为红棕色,影响尿酮测定结果。②本药可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尿酸浓度测定值增高。
5.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①用药期间常出现血尿酸浓度升高,可引起急性痛风发作,须定期进行血清尿酸测定。②可造成肝功能损害,应定期检查肝功能。③定期检查肾功能。
6.特殊人群
(1)儿童:具有较大的毒性,儿童不宜应用,若必须应用时应充分权衡利弊。
(2)妊娠期妇女:美国FDA的妊娠分类为C类。
(3)哺乳期妇女:尚不明确。
【制剂与规格】
吡嗪酰胺片 0.25g;0.5g。
【保存】
避光、密闭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