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Tirofiban)

第八节 替罗非班(Tirofiban)

【商品名】

替罗非班。

【药理】

1.药效学

本药为非肽类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该受体为与血小板聚集过程有关的主要血小板表面受体)的可逆性拮抗药,可阻止凝血因子Ⅰ与糖蛋白Ⅱb/Ⅲa结合,从而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及血小板的聚集。

体外研究表明,本药具有强效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停药后,血小板功能可迅速恢复至用药前水平。

2.药动学

本药静脉给药后5分钟起效,作用持续3~8小时。稳态分布容积为22~42L。在0.01~25μg/ml的浓度范围内,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5%,且与药物浓度无关。本药在体内代谢有限,多以原形经胆道和尿路排泄。健康受试者单次静脉给药后,随尿液、粪便的排泄量分别为给药量的66%、23%。在健康受试者及冠心病患者中,本药血浆清除率分别为213~314ml/min、152~267ml/min,肾脏清除率分别占血浆清除率的39%~69%、39%,半衰期分别为1.4~1.8小时、1.9~2.2小时。本药可经血液透析清除。Ccr小于30ml/min(包括需血液透析)者血浆清除率降低大于50%。Ccr为30~60ml/min者血浆清除率降低约40%。轻至中度肝功能不全者的血浆清除率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无明显差异。65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与年龄不超过65岁的患者相比,其血浆清除率下降19%~26%。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冠脉血管成形术或冠脉内斑块切除术

·静脉给药 与肝素联用,本药于3分钟内静脉注射10μg/kg,随后以0.15μg/(kg·min)维持静脉滴注36小时,然后停用肝素。

·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

·静脉滴注 与肝素联用,最初30分钟静脉滴注速度为0.4μg/(kg·min),随后以0.1μg/(kg·min)维持静脉滴注。在验证疗效的研究中,本药与肝素联用持续滴注至少48小时(平均71.3小时,可达108小时)。在血管造影术期间可持续滴注,并在冠脉血管成形术或冠脉内斑块切除术后持续滴注12~24小时。

·肾功能不全时剂量

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Ccr)<30ml/min]者,本药的剂量应减少50%。

【不良反应】

1.心血管系统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心动过缓、冠状动脉夹层。

2.肌肉骨骼系统

下肢疼痛。

3.免疫系统

上市后有过敏反应的报道。

4.神经系统

头晕、头痛。

5.胃肠道

恶心。

6.血液

血小板减少、出血(如颅内出血、眼内出血、腹膜后出血、心包积血、肺出血、脊柱硬膜外血肿、尿和大便隐血增加)、血红蛋白减少、血细胞比容降低。

7.皮肤

多汗。

8.其他

水肿、肿胀、骨盆疼痛、发热。

【注意事项】

1.禁忌证

①对本药过敏者。②使用本药曾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③活动性内出血患者。④有颅内出血史者。⑤有出血倾向史者(国外资料)。⑥颅内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患者。⑦1个月内有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史者(国外资料)。

2.慎用

①近期(1年内)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或有临床意义的泌尿生殖道出血)患者。②有凝血障碍、血小板异常或血小板减少(非使用本药所致)病史者。③血小板计数小于150×109/L者。④有脑血管病史(1年内)的患者。⑤近期硬膜外手术患者。⑥出血性视网膜疾病患者。⑦慢性血液透析患者。⑧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患者。⑨急性心包炎患者。

3.用药警示

本药可增加出血的发生率,尤其是股动脉鞘管穿刺部位。进行股动脉穿刺时,应确保仅穿刺股动脉的前壁,避免采用穿透(Seldinger)技术使鞘管进入。如活化凝血时间(ACT)低于180秒,应拔出动脉鞘管。鞘管拔出后要正确止血并密切观察。

4.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①用药前应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②用药前、开始用药后约6小时应监测血小板计数(之前接受过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药者可能增加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应提早监测)、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随后至少每日监测1次。

【制剂与规格】

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①50ml:12.5mg(以替罗非班计)。

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①50ml(替罗非班12.5mg、氯化钠0.45g)。②100ml(替罗非班5mg、氯化钠0.9g)。

贮法:避光,密封保存。

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①5mg(以替罗非班计)。②12.5mg(以替罗非班计)。

贮法:避光,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