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方面的因素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年龄与性别

年龄不同,其许多生理功能,如体液和体重的比例、肝肾功能、内分泌功能、血浆蛋白总量、骨骼形成等存在相当的差异。所有这些,对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均可产生明显影响。

1.儿童

儿童的各器官组织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年龄愈小器官组织的发育愈不完全,特别是新生儿与早产儿,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比较敏感。药物使用不当会造成器官组织的发育障碍,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后遗症的发生。例如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尚未完全,应用氯霉素或吗啡将分别导致灰婴综合征及呼吸抑制。新生儿肾功能只有成人的20%,庆大霉素的血浆半衰期长达18小时,为成人(2小时)的9倍。儿童服用同化激素影响长骨发育,服用四环素可使牙齿黄染等。

2.老人

老年人的器官组织及其功能随年龄增长呈现生理性衰退过程。肝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自然衰退,故药物清除率逐年下降,各种药物血浆半衰期都有程度不同的延长,例如在肝灭活的地西泮可自常人的20~24小时延长4倍。自肾排泄的氨基苷类抗生素可延长2倍以上。老年人体液相对减少,脂肪较多,血浆蛋白量较低,故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偏低。如抗癫痫药丙戊酸钠血浆中游离型药物浓度明显高于青年人。另外,老年人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性高,例如中枢神经药物易致精神错乱,心血管系统药物易致血压下降及心律失常,抗M胆碱药易致尿潴留、大便秘结等。近年来,在美国、中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发生的苯丙醇胺(phenylpropanolamide,PPA)事件,对老年人或有心脑血管病、肾脏疾病者易诱发中风、心肌梗死和肾衰等,故老年人更不宜使用这些复方制剂。

3.性别

性别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无明显差异,但有的药物在性别不同的男女身上又有异。如男性对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及阿司匹林的清除率分别高于妇女40%及60%,半衰期相应缩小,有效维持作用时间较妇女短。特别要注意妇女的“三期”:月经期不宜服用峻泻药和抗凝药,以免盆腔充血月经增多、痛经等;妊娠期除了应注意避免使用易引起流产、早产等的药物外,还要注意某些药物可能有致畸作用,如50年代末期在西欧因孕妇服用反应停(thalidomide,沙利度胺)而生产了一万余例海豹肢畸形(四肢短小)婴儿的悲惨事件。目前认为胎儿在开始发育的最初3个月内,有丝分裂处于活跃阶段,胚胎发育分化快,最易受药物的影响,故对孕妇妊娠三个月内用药要有高度警惕性;哺乳期则应慎用那些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幼儿体内并可能影响其发育的药物。另外,产前还应禁用阿司匹林及影响子宫平滑肌收缩的药物等。

(二)机体功能状态

患者的机能状态可明显影响药物的作用如解热镇痛药只能对发热患者有退热作用,对正常人体温无影响;胰岛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磺酰脲类降血糖药亦无降糖作用;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时,使用超极量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阿托品也不会引起明显毒性反应等。②肝功能不全病者如用氯霉素,因代谢率降低,易引起蓄积性中毒,应减量使用。③肾功能不全病者如用庆大霉素等,排泄减慢,t1/2延长,亦应减量使用,以避免蓄积性中毒。

(三)个体差异

在通常情况下,多数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基本相似。但有少数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并不尽相同,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个体,其血药浓度、作用及作用维持时间等并不相同,称为个体差异。如镇静催眠药苯巴比妥用于催眠,成人60~100mg有效,但有的人却需要150~200mg才见效,称耐受性;有的患者30mg就产生明显疗效,称高敏性。这些均属于药物效应量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是患者的特异体质(idiosyncrasy),对药物处置的药动学差异造成的。所以,临床上必须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剂量,并根据药效情况及时调整用量,称之为剂量个体化。有的人还会发生作用质的改变,如少数过敏体质的患者对即使极微量(μg)青霉素就能引起剧烈的变态反应,甚至诱发过敏性休克等,若抢救不及时或不当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有先天性遗传异常(genetic polymorphism)的患者对药物效应的影响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至少已有一百余种与药物效应有关的遗传异常基因被发现。所以,过去所谓的特异体质(idiosyncrasy)药物反应多数已从遗传异常表型中获得解释。

遗传异常主要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转化的异常,可分为快代谢型(extensive metabolizer,EM)及慢代谢型(poor metabolizer,PM)。如抗结核药异烟肼前者t1/2平均为70分钟,后者则约3小时。中国人快代谢型者占50%,慢代谢型者占26%。慢代谢型者服药后异烟肼灭活较缓慢,显效快,t1/2延长,快代谢型者则相反。因此,临床用药时应注意调整给药方案。又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者对伯氨喹、磺胺类等药物易发生溶血反应等。

(四)精神因素

患者的精神因素通过心理活动能影响药物的效果,其显著特点是,患者受外界环境、医务工作者的表情、语言、态度、年龄、技术、经验等的影响产生心理活动变化,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精神因素的影响与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承受能力强者其影响较小,反之精神脆弱、信心不足、悲观者影响较大;精神因素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中,如安慰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安慰剂(placebo)是不具药理活性的制剂(如用乳糖或淀粉制成的片剂或仅含盐水的注射剂),对于头痛、心绞痛、手术后痛、感冒咳嗽、神经官能症等能获得30%~50%的疗效。安慰剂对心理因素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影响较大,如血压、心率、胃腺分泌、呕吐、性功能等。安慰剂在新药临床研究时双盲对照中极其重要,可以排除假阳性疗效或假阳性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主动关心、爱护和开导患者,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一言一行等服务态度都可能发挥安慰剂作用和药物更好的治疗作用,故应充分利用这一潜在效应,以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