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ricin B Liposome)
【商品名】
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两性霉素脂质体复合物、脂质体两性霉素。
【药理】
1.药效学
有效成分为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属多烯类抗真菌抗生素,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主要为麦角固醇)结合,使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重要物质(如钾离子、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外漏,导致真菌细胞死亡。
两性霉素B脂质体有三种剂型:①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用脂质体与两性霉素B交织而成)。②两性霉素B脂体(用脂质体将两性霉素B包裹而成)。③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用硫酸胆固醇与等量的两性霉素B混合包裹而成)。脂类制剂在体内多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如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了药物在肾组织中的分布,从而降低了两性霉素B的肾毒性。血肌酐值升高、低钾血症亦少见,与静脉滴注有关的毒性反应也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既保留了两性霉素B的高度抗菌活性,又降低了其毒性。
抗菌谱:对新型隐球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酵母菌、曲霉菌、球孢子菌、组织胞质菌、皮炎芽生菌、巴西芽生菌、孢子丝菌等有良好抗菌作用,但对细菌、立克次体和病毒等无活性。部分曲菌属对本药耐药;皮肤和毛发癣菌则大多耐药。
2.药动学
静脉给药大部分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浓度最高。药物分布半衰期约为1小时,平均清除半衰期为7~10小时,机体总清除率约为20ml/min。药物具体的代谢途径尚不清楚。
【临床应用】
1.全身性深部真菌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念珠菌病、球孢子菌病播散性脑膜炎或慢性球孢子菌病等。
2.组织胞浆菌病、曲霉病、皮炎芽生菌病和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等。
3.两性霉素B无效或产生毒副反应的真菌感染患者。
【用法与用量】
·静脉滴注 起始量:每日0.1mg/kg,第2日增至0.25~0.5mg/kg,再逐日递增至每日1~3mg/kg的维持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大剂量为每日1mg/kg。
【不良反应】
本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两性霉素B,多为轻到中度反应。包括舌尖麻木感、寒战、发热、头痛、关节痛、低钾血症、恶心、呕吐、腹胀痛、肝肾功能异常、血尿、脱发、皮疹、血糖升高、胸闷、心悸、耳鸣及血管炎等。
【注意事项】
1.禁忌证
①对两性霉素B过敏者。②严重肝病患者。
2.慎用
①肝、肾功能不全者。②电解质紊乱者。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3.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应定期(至少每周1次)监测:①肝、肾功能。②电解质(特别是镁、钾)。③血、尿常规。
4.特殊人群
(1)老人: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引起半衰期延长,长期使用有一定肾毒性,应密切监测肌酐清除率,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2)妊娠期妇女:应权衡利弊后使用,美国FDA对本药的妊娠危险性评级为B级。
(3)哺乳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应权衡利弊后使用。
【制剂与规格】
注射用两性霉素脂质体(以两性霉素B计)2mg(2000U);10mg(10000U)。
【保存】
避光、密闭,于2~8℃下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