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香豆乙酯(Ethyl Biscoumacetate)
【商品名】
双香豆素乙酯、香豆乙酯、新双香豆素。
【药理】
1.药效学
为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可抑制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化。通过维生素K的作用,肝脏微粒体内的羧基化酶能将在肝细胞内合成的凝血因子的谷氨酸转变为γ-双羧基谷氨酸,后者与钙离子结合,才能发挥其凝血活性。本药能抑制环氧维生素K还原酶,影响羧化酶的活化,对已经合成的上述因子并无直接对抗作用,必须等待已活化的因子在体内相对耗竭后,才能发挥抗凝效应,所以本药起效缓慢,仅在体内有效。停药后药效持续时间较长,直到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逐渐恢复到一定浓度后,抗凝作用才消失。上述各因子的分解速度也不一致,因子Ⅷ的半衰期最短(约5小时),失活后可部分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因子Ⅱ的半衰期最长(达60小时)。本药也可影响抗凝蛋白C(PC)的活化,故在用药初期,由于PC被抑制,体内出现短暂的高凝状态,偶可发生致死性坏疽。本药尚能诱导肝脏产生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前体物质,并释放入血,其抗原性与有关凝血因子相同,但无凝血功能,相反地有抗凝血作用,并能降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因此在本药作用下,因子Ⅱ、Ⅷ、Ⅸ、Ⅹ减少,而“假凝血因子”亦即“维生素K拮抗剂诱导蛋白质”增多,达到抗凝效应。
2.药动学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几乎可达90%。抗凝达峰时间一般为18~30小时。能透过胎盘屏障,并可分泌入乳汁。主要经肝脏微粒体代谢失活,半衰期约3小时。停药后48~72小时凝血酶原时间才恢复正常。代谢产物经肾随尿排出。
【临床应用】
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口服给药 开始24小时内给予600~900mg,分2~3次服用,第2日给予300~600mg,分2~3次服用,以后每日300~450mg,分2~3次服用,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而调整剂量。
儿童
·口服给药 儿童用量应个体化。
【不良反应】
常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腹胀、痉挛性腹痛和腹泻。其他不良反应还有头昏、严重持续性头痛、腹痛、背痛等。
【注意事项】
1.禁忌证
①术后3天内。②有出血倾向(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严重肝、肾疾病。④活动性消化性溃疡。⑤脑、脊髓及眼科手术。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2.慎用
①酒精中毒。②恶病质。③结缔组织疾病。④严重糖尿病。⑤各种血液病。⑥充血性心力衰竭。⑦感染性心内膜炎。⑧高血压。⑨高脂血症。⑩发热。[11]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失代偿或肝硬化。[12]胰腺疾病。[13]口炎性腹泻。[14]溃疡性结肠炎。[15]甲状腺功能低下。[16]重度营养不良。[17]维生素C或K缺乏。[18]近期放射治疗后。[19]肾功能不全。
3.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①凝血酶原时间。一般将治疗期间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率(1NR)维持在1.5~2.5,或凝血酶原活动度维持于正常的15%~35%。在调整维持量阶段需每日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在维持量治疗期间,每隔1~4周复查一次。②定期监测大便潜血和尿隐血。
4.特殊人群
(1)老人:老年人应适当减少用量。
(2)妊娠期妇女:能通过胎盘,妊娠期给药可造成胎儿体内出血或死胎,应用于妊娠最初3个月时,有致胎儿畸形的可能;产前服用可致新生儿或胎儿体内出血和分娩流血过多,孕妇禁用。遗传性易栓症需抗凝治疗的妊娠妇女最好选用肝素。
(3)哺乳期妇女:本药可分泌入乳汁,哺乳期妇女服用本药可致婴幼儿低凝血酶原血症,故哺乳期妇女禁用。
【制剂与规格】
双香豆乙酯片:5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