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商品名】

普鲁卡因酰胺、奴佛卡因胺、盐酸普鲁卡因胺、盐酸普鲁卡因酰胺。

【药理】

1.药效学

属I a类抗心律失常药。其电生理效应与奎尼丁相似,能减慢传导速度,延长不应期,抑制舒张期除极以及降低自律性。对心肌收缩力的抑制作用较弱。也具有间接抗胆碱作用,但较奎尼丁弱,小剂量可使房室传导加速,用量偏大则直接抑制房室传导。尚有直接扩血管作用,但不阻断α受体。

2.药动学

口服吸收较快而完全,达75%~95%。广泛分布于全身,75%集中在血液丰富的组织内,表观分布容积约1.75~2.5L/kg,蛋白结合率为15%~20%。约25%经肝脏代谢为有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乙酰化速度受遗传因素影响,大多数中国人为快乙酰化型,饮酒可加快乙酰化速度,使原药的总清除增加。代谢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的半衰期约为6小时。血浆清除率为400~600ml/min,肾脏清除率为200~400ml/min。50%~60%以原形从肾脏清除,6%~52%以乙酰化形式排出。肾功能障碍者N-乙酰普鲁卡因胺体内蓄积量可超过原药。血液透析可清除原药及N-乙酰普鲁卡因胺。

【临床应用】

用于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如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注射液适用于利多卡因无效而又不宜电转复律的室性心动过速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口服给药

1.心律失常每次0.25~0.5g,每4小时1次。

2.肌强直每次0.25g,每日2次。

·肌内注射 每次0.5g,每6小时1次。

·静脉给药 每次0.1g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为5分钟,必要时每隔5~10分钟重复1次,总量不得超过10~15mg/kg。也可按体重10~15mg/kg静脉滴注l小时,然后以每小时1.5~2mg/kg维持。

儿童

·口服给药 每次按体重5~12.5mg/kg或按体表面积375mg/m2,每日4次。

·静脉注射 3~6mg/kg,注射时间为5分钟。静脉滴注维持量为每分钟0.025~0.05mg/kg。

【不良反应】

1.心血管系统

可出现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可出现P-R间期及QT间期延长、QRS波增宽、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或室颤。可出现反复自发自停的晕厥,但较奎尼丁少见。静脉注射可使血管扩张从而导致低血压,肌内注射则较少发生,而口服几乎不影响血压。

2.胃肠道

大剂量引起口苦、畏食、恶心、呕吐、腹泻。也可引起肝肿大、氨基转移酶升高等。偶可致肉芽肿性肝炎。

3.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可出现荨麻疹、斑丘疹、瘙痒及血管神经性水肿。

4.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可出现抗核抗体阳性(为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的早期征象),停药后消失。长期服药较多发生,但也有仅服药数次即出现者。

5.中枢神经系统

可有头晕、精神抑郁或伴有幻觉的精神失常。

6.血液系统

可出现溶血性或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骨髓肉芽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可延长。

7.肾脏

偶可致肾病综合征。

8.肌肉

偶可出现进行性肌病及副sjogren综合征。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

对普鲁卡因过敏者,对本药也可能过敏。

2.禁忌证

①对本药、普鲁卡因或其他酯族局麻药过敏。②红斑狼疮(包括有既往史者)。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④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⑤低钾血症。⑥重症肌无力。⑦尖端扭转型室速。

3.慎用

①支气管哮喘。②低血压。③心肌病。④充血性心力衰竭。⑤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⑥洋地黄中毒。⑦肝或肾功能障碍。⑧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4.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

①可干扰依酚氯铵的诊断试验(因本药有抗胆碱作用)。②碱性磷酸酶、胆红素、乳酸脱氢酶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③心电图QRS波增宽、PR间期及QT间期延长,QRS波及T波电压降低。

5.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应注意监测:①有无过敏反应。②抗核抗体试验。③血压(胃肠道外给药时)。④心电图,尤其在胃肠道外给药或增加剂量时。如出现QRS增宽25%,QT间期明显延长应考虑药物过量。⑤肝功能测定,包括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胆红素。⑥血小板计数、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6.特殊人群

(1)老人:老年人肾功能减退,依据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

(2)妊娠期妇女:可透过胎盘屏障在胎儿体内蓄积,孕妇用药需权衡利弊。

(3)哺乳期妇女:可分泌进入乳汁,哺乳期用药须权衡利弊。

【制剂与规格】

盐酸普鲁卡因胺片:0.125g:0.25g。

盐酸普鲁卡因胺注射液:1ml;0.1g;2ml;0.2g;5ml;0.5g;10ml;1g。

贮法:避光,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