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肾素(Epinephrine)
【商品名】
L-肾上腺素、副肾碱、副肾素、硼酸肾上腺素、环硼、盐酸副、肾碱、盐酸肾上腺素、重酒石酸肾上腺素。
【药理】
1.药效学
肾上腺素(adrenaline,AD)为α、β受体激动药,是肾上腺髓质产生的主要激素,其生物合成主要是在髓质嗜铬细胞中形成去甲肾上腺素,然后经苯乙胺-N-甲基转移酶(PNMT)的作用,使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形成肾上腺素。作用机制为:①血管:主要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也收缩静脉和大动脉,强度及效果上的差异,取决于各部位血管的α和β受体分布差异以及整体的调节因素。具体为:①皮肤、黏膜血管以α受体占优势,故呈显著的收缩反应。②骨骼肌血管以β2受体为主,故呈舒张作用。③肾脏血管以α受体占优势,当在使用对血压无明显作用的剂量时,AD即可增加肾血管阻力和减少肾血流量达40%,并可激动肾小球球旁细胞的β1受体而增加肾素的分泌。④AD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这可能是由于AD相对延长心脏的舒张期并促使心肌细胞释放腺苷。⑤AD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与全身血压有关,治疗剂量时,对脑部小动脉并无显著的收缩作用,由于血压升高,脑血流量也可增加,但在正常情况下自身调节作用会限制这种增加。AD对肺血管具有双相作用,小剂量时舒张肺血管,大剂量收缩肺血管。中毒剂量可产生致死性肺水肿。②心脏:心脏有β1、β2和α受体,其中以β1受体为主。人的心室肌β1受体占86%,心房肌β1受体占74%,因此AD兴奋心脏的作用,主要是激动心肌、传导系统和窦房结的β1受体,从而加强心肌收缩力,加速传导,加快心率,提高心肌兴奋性。由于心肌收缩力增加,使心排出量和每搏输出量增加。AD可激活冠状动脉的β2受体,使冠状动脉舒张,因此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且该作用出现很快,这是急症应用强心药的优点所在。但是AD又能增加心肌代谢,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当心衰或休克时,心肌处于缺氧状态,若静注速度过快或剂量过大即可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室颤。③血压:AD对血管总外周阻力的影响与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小剂量AD通过兴奋心脏使心排出量增加,造成收缩压中度升高,同时作用于骨骼肌血管床的β2肾上腺素受体,使血管扩张,降低周围血管阻力而减低舒张压;较大剂量时作用于骨骼肌血管床α肾上腺素受体使血管收缩,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从而使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升高。AD典型的血压改变往往呈双相反应,即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而后出现微弱的降压作用,后者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如事先给予α受体阻断药,AD的升压作用可被翻转,即表现为明显的降压反应。④平滑肌:①支气管:作用于β2肾上腺素受体以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支气管痉挛;作用于α肾上腺素受体使支气管动脉收缩,消除充血水肿,改善通气量;还可作用于支气管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肥大细胞上的β2受体,抑制抗原诱导的组胺释放,直接对抗组胺导致的支气管收缩、血管扩张及水肿。②胃肠道:AD一般抑制胃肠道平滑肌,表现为胃松弛、肠张力和蠕动的频率及振幅下降,主要是由于激动α、β受体所致。③膀胱:可松弛膀胱逼尿肌,导致尿潴留。⑤代谢:可明显提高机体的代谢,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血糖和乳酸升高。AD通过激动肝脏的β2和α受体而升高血糖,也能通过作用于α2受体,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减少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而升高血糖水平。AD尚可促进脂肪分解,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加,这可能是激活三酰甘油酶,使三酰甘油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所致。一般认为,上述作用是通过激动脂肪细胞的β受体而产生的。⑥眼:用AD滴眼时扩瞳作用不明显,可使正常人和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压降低,这可能与减少房水的产生和促进其回流有关。⑦中枢神经系统:由于AD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治疗量无明显中枢兴奋现象,有时会出现烦躁、恐惧、头痛和震颤等。
2.药动学
局部应用于黏膜表面,因血管剧烈收缩,吸收量很少;口服给药后,在肠内吸收量也少,吸收部分又迅速在肠黏膜及肝脏中被破坏,故不能起效;皮下注射6~15分钟后起效,作用持续1~2小时;肌内注射因对骨骼肌血管不产生收缩作用,故吸收快而完全,但持续时间较短,约30分钟。外源性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AD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存在于多种组织,如肝、肾、肠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儿茶酚氧位甲基转换酶(COMT)催化,先形成间甲肾上腺素,而后经单胺氧化酶(MAO)催化,最终形成3-甲氧-4-羟扁桃酸(VMA)等代谢物失活,部分代谢产物最后还可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而消除。静脉注射或滴注96小时后,经肾排泄,尿中各种代谢产物和原形占总量的比例为:间甲肾上腺素与其结合型为34%~57%,VMA为25%~41%,AD为2%~7%,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
【临床应用】
1.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由于具有兴奋心肌、升高血压、松弛支气管等作用,故可缓解过敏性休克的心跳微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
2.麻醉和手术意外、药物中毒或心脏传导阻滞等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与电除颤仪或利多卡因等配合可进行心脏复苏抢救。
3.支气管哮喘,效果迅速但不持久。
4.与局麻药联用可减少局麻药的吸收而延长其药效,并减少不良反应,亦可减少手术部位的出血。
5.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
6.体外循环后所引起的低排血量综合征。
7.低血糖症,如胰岛素作用过度所致者。
8.局部止血,如皮肤、鼻黏膜、齿龈等出血。
9.滴眼液用于开角型青光眼,以降低眼压。
【用法与用量】
成人
·皮下注射
1.抗过敏初始为0.2~0.5mg,必要时可每隔10~15分钟重复给药1次,用量可逐渐增至每次1mg。
2.支气管哮喘每次0.25~0.5mg,3~5分钟即见效,但仅能维持1小时。必要时可重复注射1次。
3.低血糖单次给药0.3mg。
4.极量每次1mg。
·静脉注射
1.抢救过敏性休克本药0.1~0.5mg缓慢静注(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ml)。如疗效不好,可改用4~8mg静滴(溶于5%葡萄糖液500~1000ml)。
2.低血糖单次给药0.3mg。
3.用于心搏骤停本药0.25~0.5mg以生理盐水10ml稀释后静脉注射,同时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纠正酸中毒。
·静脉滴注 抢救过敏性休克:见“静脉注射”项。
·心内注射 用于心搏骤停:本药0.25~0.5mg以生理盐水10ml稀释后静脉注射,同时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纠正酸中毒。
·局部用药
1.与局麻药联用蛛网膜下腔阻滞时浓度宜偏高(1:10000),总量以0.3mg为度;浸润局麻时浓度宜偏低(1:100000或1:200000),总量不得超过1mg。
2.止血将浸有本药溶液(1;20000~1000)的纱布填塞于出血处,如鼻腔、齿龈等。
·经眼给药 用滴眼液滴眼。
儿童
·皮下注射
1.支气管痉挛按体重0.01mg/kg或按体表面积0.3mg/m2,最大剂量每次0.5mg,必要时每隔15分钟重复给药1次,共2次,以后每4小时1次。
2.低血糖按体重0.01mg/kg或按体表面积0.3mg/m2。
·肌内注射 低血糖:见“皮下注射”项。
·静脉注射 心搏骤停:按体重0.005~0.01mg/kg或按体表面积0.15~0.3mg/m2。
·心内注射 心搏骤停:见“静脉注射”项。
【不良反应】
1.心血管系统
有心悸、面色苍白,少见胸痛、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因心室颤动而致死。剂量过大、皮下注射误入血管或静脉注射速度加快时,可引起血压骤升,甚至有诱发脑出血的危险。
2.眼
滴眼时,可通过鼻泪管下流,致鼻部血管收缩,鼻部干燥。氧化的产物可在鼻泪管内沉积而发生梗阻,使泪点闭塞,引起溢泪。偶见结膜局部过敏并有充血、睑结膜滤泡增多以及角膜上皮损害而引起的角膜混浊、水肿、虹视、雾视、烧灼感、流泪等症状。长期应用可引起结膜、睑缘、鼻泪管、角膜色素沉着以及黄斑水肿、血管痉挛、细小出血,形成黄斑部点状囊样变性。在角膜水肿及大泡状角膜病中,在角膜上皮基底膜与前弹力膜间形成色素斑,被称之为黑色角膜病。偶可引起睫毛或眉毛脱落、结膜或视网膜下出血、暗点、眶周水肿等。此外,结膜下或球后注射本药,偶可引起暂时性失明和严重的全身反应。
3.其他
哮喘使用本药,可发生昏暗厥。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
对其他拟交感胺类药(如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等)过敏者,对本药也可能过敏。
2.禁忌证
①高血压。②心脑血管病(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脏扩大、缺血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脑血管硬化等)。③器质性脑损害。④糖尿病。⑤洋地黄中毒。⑥心源性、外伤性或失血性休克。⑦甲状腺功能亢进。⑧帕金森氏病。⑨闭角型青光眼。
3.慎用
①噻嗪类药物引起的循环血容量不足或低血压。②精神神经疾病。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④老年人。⑤儿童。
4.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
使用本药时,血糖和血清乳酸水平可能升高。
5.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密切注意血压、心率与心律变化,并监测血糖。
6.特殊人群
(1)老人:老年人对拟交感神经药的作用较敏感。
(2)妊娠期妇女:有致畸作用,可通过胎盘屏障,致胎儿缺氧,并松弛子宫平滑肌,延长第二产程,大剂量使用可减弱宫缩,故分娩时不主张应用。剖宫产麻醉过程中使用本药维持血压,可加快胎儿心率,当母体血压超过130/80mmHg时不宜使用本药。
【制剂与规格】
肾上腺素注射液 0.5ml;0.5mg;1ml;1mg。
肾上腺素油注射液 1ml;1mg。
肾上腺素溶液1% 肾上腺素液滴鼻液0.1%。
贮法:遮光,减压严封,在阴凉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