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司那肽(Lixisenatide)

利司那肽(Lixisenatide)

【商品名】

利时敏、利西那肽。

【药理】

1.药效学

本药为一种GLP-1受体激动药,可增加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的释放,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此外,本药还可减缓胃排空。

2.药动学

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注射本药,达峰时间中值为1~3.5小时。经腹部、大腿或上臂皮下注射的吸收率无临床相关差异。皮下注射后的表观分布容积约为100L。推测本药通过蛋白水解降解和肾小球滤过消除。多剂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本药,平均表观清除率约为35L/h,平均终末半衰期约为3小时。

与肾功能正常[肌酐清除率(Clcr)≥90ml/min]的健康受试者相比,轻度(Clcr为60~89ml/min)、中度(Clcr为30~59ml/min)、重度(Clcr为15~29ml/min)肾功能损害者用药后,血药峰浓度分别升高约60%、42%和83%,曲线下面积分别升高约34%、69%和124%。

预计肝功能不全不会影响本药的药代动力学。

【临床应用】

作为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辅助用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常规剂量

·2型糖尿病

·皮下注射 起始剂量为一次10μg,一日1次,连用14日,第15日起增至维持剂量一次20μg,一日1次。

·肾功能不全时剂量

轻度肾功能损害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60-89ml/(min·m2)]、中度肾功能损害者[eGFR为30-60ml/(min·m2),不包括60ml/(min·m2)]无需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

1.代谢/内分泌系统

低血糖。

2.免疫系统

过敏反应(如低血压、喉水肿、支气管痉挛、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产生抗利司那肽抗体。

3.神经系统

头痛、头晕。

4.胃肠道

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腹胀、腹痛(包括上腹痛)、胰腺炎(包括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水肿性胰腺炎)。

5.其他

注射部位反应(如疼痛、瘙痒、红斑)。

【注意事项】

1.用药警示

①本药并非胰岛素的替代药物,不适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②尚无本药与短效胰岛素合用的研究数据,不推荐合用。③产生抗利司那肽抗体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和注射部位反应的风险增加。④若出现血糖控制恶化或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应考虑其他抗糖尿病疗法。

2.禁忌证

对本药过敏者(国外资料)。

3.慎用

尚不明确。

4.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①若出现过敏反应,应停药,并立即治疗。②若疑似出现胰腺炎,应立即停药,并进行适当治疗;若确诊为胰腺炎,不得再使用本药。③若出现显著的注射部位反应或过敏反应,应考虑其他抗糖尿病疗法。

5.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对肾功能损害或出现严重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患者,开始使用本药或增加剂量时应监测肾功能。

6.特殊人群

(1)儿童:18岁以下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

(2)老人:65岁及65岁以上老人与较年轻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总体差异,但不能排除部分老人对本药更敏感。

(3)特殊疾病状态:①慢性胰腺炎、有不明原因的胰腺炎病史者:尚无上述患者用药的研究数据,有胰腺炎病史者应考虑其他抗糖尿病疗法。②胃轻瘫患者:尚无此类患者用药的研究数据,且本药可减缓胃排空,不推荐胃轻瘫患者使用本药,严重胃轻瘫患者不应使用本药。③肾功能损害者:a.轻度肾功能损害者[eGFR为60~89ml/(min·m2)]用药,低血糖、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增加,推荐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和肾功能的改变。b.中度肾功能损害者[eGFR为30~60ml/(min·m2),不包括60ml/(min·m2)]用药,可能发生脱水、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恶化,推荐密切监测胃肠道不良反应和肾功能的改变。c.重度肾功能损害者[eGFR为15~30ml/(min·m2),不包括30ml/(min·m2)]用药,本药的暴露量增加,应密切监测胃肠道不良反应和肾功能的改变。d.尚无终末期肾病患者[eGFR<15ml/(min·m2)]用药的研究数据,不推荐使用本药。④有其他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药过敏史(包括曾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者:此类患者是否对本药有过敏倾向尚不明确,用药期间密切监测过敏反应。

【制剂与规格】

利司那肽注射液 ①50μg/ml。②100μg/ml。

贮法:2~8℃避光保存,不得冷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