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胰岛素(Neutral Insulin)

中性胰岛素(Neutral Insulin)

【商品名】

中性胰岛素。

【药理】

1.药效学

本药为降血糖药,也可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其作用包括:①促进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摄取,同时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和贮存。②抑制肝糖原分解及糖原异生,减少肝输出葡萄糖。③促进肝摄取葡萄糖及肝糖原的合成。④促进肝脏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并激活脂蛋白脂酶,促进极低密度脂蛋白分解。⑤抑制脂肪及肌肉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抑制酮体的生成并促进周围组织对酮体的利用。

2.药动学

本药口服易被胃肠道消化酶破坏。皮下注射吸收迅速,但吸收极不规则,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注射部位吸收量均有差别,以腹壁吸收最快,上臂外侧吸收较股前外侧快。皮下注射0.5~1小时后开始生效,2~4小时作用达高峰,持续时间为5~7小时,半衰期为2小时。静脉注射后10~30分钟起效并达峰值,持续时间为0.5~1小时。在血液循环中半衰期为5~10分钟。胰岛素吸收入血后,仅5%与血浆蛋白结合,但可与胰岛素抗体相结合(结合后,胰岛素作用时间延长)。主要在肝脏、肾脏代谢,少量随尿排出。

【临床应用】

1.用于1型糖尿病或继发于严重胰腺疾病的糖尿病。

2.用于2型糖尿病有严重感染、外伤、大手术等严重应激情况,以及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肾脏或视网膜病变等。

3.用于长病程2型糖尿病血浆胰岛素水平较低,经合理饮食、体力活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控制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有口服降糖药禁忌时,如妊娠、哺乳等。

4.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5.用于成年或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病急、体重显著减轻伴明显消瘦。

6.用于妊娠糖尿病。

7.用于严重营养不良、消瘦、顽固性妊娠呕吐、肝硬化初期的患者(可同时静脉滴注葡萄糖和小剂量胰岛素,以促进组织利用葡萄糖)。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常规剂量

·1型糖尿病

·皮下注射 一日总量多为0.5~1U/kg,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用量。

·2型糖尿病

·皮下注射 一日总量变化范围较大,敏感者一日仅需5~10U,一般约为20U左右,肥胖或对胰岛素敏感性较差的患者需要量可明显增加。

·糖尿病(1型、2型)伴急性并发症

·皮下注射 每4~6小时注射1次,剂量根据病情变化及血糖监测结果调整。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静脉滴注 持续静脉滴注本药4~6U/h,根据血糖变化调整剂量。

·静脉注射/肌内注射 首次静脉注射10U,同时肌内注射4~6U,以后每小时肌内注射4~6U,并根据血糖变化调整剂量。病情较重者,可先静脉注射10U,随后静脉滴注,当血糖降至13.9mmol/L(250mg/dl)以下时,应减少用药量及注射频率。

·肾功能不全时剂量

肾功能不全者的肾小球滤过率为10~50ml/min时,减为常规量的95%~75%;低于10ml/min时,减为常规量的50%。

·肝功能不全时剂量

肝功能不全者对本药的需要量减少。

·其他疾病时剂量

(1)甲状腺功能减退或恶心呕吐患者:此类患者对本药的需要量减少。

(2)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严重感染或外伤、重大手术患者:此类患者对本药的需要量增加。

儿童

·常规剂量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静脉滴注 按0.1U/(kg·h)给药,根据血糖变化逐步增加或减少剂量,调整剂量应为0.5~1U。

【不良反应】

1.代谢/内分泌系统

可出现低血糖,表现为多汗、心悸、乏力,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共济失调、心动过速甚至昏迷。

2.眼

可见屈光失调。

3.过敏反应

可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4.其他

可见注射部位脂肪萎缩、脂肪增生。还可出现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日需要量高于200U。

【注意事项】

1.用药警示

用药时应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并注意机体对热量的需要。

2.禁忌证

对本药过敏者。

3.慎用

尚不明确。

4.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糖、尿常规、肝肾功能、视力、眼底视网膜血管、血压及心电图等,以了解病情及糖尿病并发症情况。

5.特殊人群

(1)儿童:儿童易产生低血糖,且血糖波动幅度较大,调整剂量时应逐步增加或减少;青春期少年适当增加剂量,青春期后再逐渐减少用量。

(2)老人:老年人易出现低血糖,用药时应配合饮食治疗及适当的体力活动。

(3)妊娠期妇女: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对胰岛素需要量增加,分娩后需要量减少;如在妊娠期发现糖尿病为妊娠糖尿病,分娩后应终止胰岛素治疗,并检测血糖,以决定是否继续治疗。

(4)哺乳期妇女:尚不明确。

【制剂与规格】

中性胰岛素注射液 10ml:400U。

贮法:密闭,2~10℃保存,避免冰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