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Vitamin K1)
【商品名】
维生素K、维他命K、叶绿醌、叶萘酯、植萘。
【药理】
1.药效学
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通常称这些因子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维生素K如何促使因子Ⅱ、Ⅶ、Ⅸ和Ⅹ合成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维生素K到达细胞后,在微粒体环氧化酶作用下,可转化为环氧叶绿醌,后者有助于因子Ⅶ的前身γ-羧基谷氨酸的合成。维生素K本身可促使已羧化的因子Ⅶ前身转化为凝血酶原。在因子Ⅶ、Ⅸ和Ⅹ合成中,维生素K起了类似作用。一旦维生素K缺乏,未经羧化的异常的“凝血因子”释放入血,即可引起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异常。
2.药动学
天然的维生素K,为脂溶性,口服后必须依赖胆汁吸收。口服后6~12小时起效:注射后1~2小时起效,3~6小时止血效应明显,12~24小时后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维生素K1注射后作用较维生素K3、维生素K4迅速。维生素K吸收后在肝内迅速代谢,经肾脏及胆道排泄,大多不在体内贮藏。
【临床应用】
1.用于维生素K缺乏症及低凝血酶原血症。
2.新生儿出血症。
3.有时用于胆绞痛的镇痛。
4.大剂量用于杀鼠药二苯茚酮钠(Diphenadione Sodium,敌鼠钠)的中毒解救。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口服给药 每日2.5~10mg,分1~2次给药。仅个别患者需要每日25mg。
·肌内注射 2.5~10mg,分3~4次给药。仅个别患者需要每日25mg。
·皮下注射 同肌内注射。
·静脉注射 10~50mg缓慢静注,必要时每4小时重复。
儿童
·口服给药 出生后即给药1~2mg,必要时12~48小时重复。
·肌内注射 出生后即给药0.5~1mg,少数需重复用。
·静脉给药 较大儿童凝血酶原缺乏:5~10mg缓慢静脉注入。
【不良反应】
1.偶有味觉异常、面部潮红、声门、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以及低血压等。
2.静脉注射维生素K,偶可发生过敏样反应,并有因快速静脉注射而致死。
3.肌内注射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
【注意事项】
1.禁忌证
①严重肝脏疾患或肝功能损害者。②小肠吸收不良所致腹泻患者。
2.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用药期间应定期测定凝血酶原时间,以调整维生素K的用量及给药次数。
【制剂与规格】
维生素K1片10mg。
维生素K1注射液1ml;2mg;1ml;10mg。
贮法:避光,贮于干燥低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