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商品名】

琥珀氯霉素、琥珀酸氯霉素、爱明、肤炎宁、复皆舒、琥氯、氯胺苯醇、氯霉素琥珀酸钠、氯霉素琥珀酸酯、氯霉素琥酯、清润、肉桂酸氯霉素、软脂酸氯霉素、润舒、无味氯霉素、棕榈氯霉素、棕榈酸混旋氯霉素、棕榈酸氯霉素、棕榈酸氯霉素酯、左旋霉素。

【药理】

1.药效学

为氯霉素类广谱抑菌剂,高浓度时或作用于对高度敏感的细菌时呈杀菌作用。作用机制是通过弥散进入细菌细胞内,并可逆性地结合在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上,使肽链增长受阻,抑制肽链的形成,阻止蛋白质的合成,而起抗菌作用。

抗菌谱:氯霉素体外具广谱抗微生物作用,包括需氧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厌氧菌、立克次体属、螺旋体和衣原体属。对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球菌有高度抗菌活性,具杀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B组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活性较上述者低,仅具抑菌作用。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黏质沙雷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属、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通常对氯霉素耐药。

2.药动学

脂溶性药,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可吸收给药量的80%~90%。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体液中,在肝、肾组织中浓度较高,其余依次为肺、脾、心肌、肠和脑组织等,在乳汁、唾液、腹水、胸水以及滑膜液中也确一定的含量。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中。脑膜无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21%~50%,脑膜有炎症时可达血药浓度的45%~89%。可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胎儿血药浓度可达母体血药浓度的30%~80%。还可进入房水、玻璃体液,并可达治疗浓度。口服给药后,约3%给药量由胆汁排出,1%由粪便排出。透析对氯霉素的清除无明显影响。

【临床应用】

1.伤寒、副伤寒。

2.沙门菌属感染的胃肠炎合并败血症。

3.耐氨苄西林的B型流感杆菌脑膜炎、青霉素过敏者的肺炎链球菌脑膜炎、脑膜炎球菌脑膜炎及敏感的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常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4.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的耳源性脑脓肿。

5.与氨基糖苷类药联用治疗腹腔感染、盆腔感染以及败血症及肺部感染。

6.Q热、落基山斑点热、地方性斑疹伤寒和埃立克体病。

7.局部给药:眼、耳部浅表感染(除外铜绿假单胞菌和沙雷菌属感染)。

【用法与用量】

成人

·口服给药 每日1.5~3.0g,分3~4次给药。

·静脉给药 每日1.5~3.0g,分2~4次给药。

·经眼给药 治疗沙眼、结膜炎,角膜炎、眼睑缘炎等:①滴眼液,每次1~2滴,每日3~5次。②眼膏,每日3次。

·经耳给药 治疗中耳炎、外耳炎等:①滴耳液,每次1~2滴,每日3~5次。②耳栓,每次32mg(1枚),每日1次,5日为一疗程。

·阴道给药 每晚睡前将外阴清洁后,放入阴道深处。每次0.1g,每晚1次。

儿童

·口服给药 每日25~50mg/kg,分3~4次给药,新生儿每日不能超过25mg/kg,分4次给药。

·静脉给药 每日25~50mg/kg,分次给药。

·经眼给药 同成人用法用量。

·经耳给药 同成人用法用量。

【不良反应】

1.骨髓抑制

可逆性骨髓抑制是因药物抑制骨髓细胞线粒体蛋白的合成所致,是氯霉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此反应与剂量大小及疗程长短有关,常见于血药浓度超过25mg/L的患者。

2.再生障碍性贫血

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氯霉素的另一种严重不良反应,它是一种与剂量无关的骨髓毒性反应。其病死率高,少数存活者可发展为粒细胞白血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者可有数周至数月的潜伏期,不易早期发现。

3.灰婴综合征

表现为腹胀、呕吐、进行性苍白、发绀、微循环障碍、体温不升、呼吸不规则。常发生在早产儿或新生儿大剂量使用本药时。

4.溶血性贫血

某些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不足者用药后可出现溶血性贫血。

5.肝毒性

原有肝病者用药后可能引起黄疸、肝脂肪浸润甚至急性肝坏死。

6.过敏反应

较少见皮疹、日光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药物热等过敏反应症状。

7.中枢神经系统

长期用药可出现周围神经炎和视神经炎、听力减退、失眠、幻视、谵妄等神经系统症状,多属可逆性。

8.胃肠道

常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9.二重感染

长期用药可引起二重感染。

10.其他

①长期口服可能抑制肠道菌群而使维生素K合成受阻,诱发出血倾向。②局部应用可致接触性皮炎。

【注意事项】

1.禁忌证

①对本药过敏者。②精神病患者。③孕妇及哺乳妇女不宜使用。④新生儿不宜使用。

2.慎用

①肝、肾功能损害者。②儿童。③年老、体弱患者。

3.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

采用硫酸铜法测定尿糖时,可呈假阳性。

4.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①定期检查周围全血常规,长程治疗者尚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必要时应作骨髓检查,及时发现可逆性骨髓抑制。②肝、肾功能损害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使其峰值浓度不超过25mg/L,谷浓度不超过5mg/L。

5.特殊人群

(1)儿童:新生儿药物经肾排泄较缓慢,易发生灰婴综合征,新生儿不宜应用,确有指征必须用药时,应在监测血药浓度条件下使用。

(2)老人:老年患者器官大多退化,易发生氯霉素所致的各种严重不良反应。

(3)妊娠期妇女:可透过胎盘屏障,早产儿和足月产新生儿均可发生“灰婴综合征”,在妊娠期不宜应用。

(4)哺乳期妇女:可经乳汁分泌,有导致哺乳婴儿发生不良反应,包括严重的骨髓抑制反应,不宜用于哺乳期妇女,必须应用时应暂停哺乳。

【制剂与规格】

氯霉素片 0.25g。

棕榈氯霉素(B型) 0.05g。

氯霉素胶囊 0.25g。

棕榈氯霉素(B型)颗粒 0.1g。

棕榈氯霉素混悬液 2.5%。

氯霉素注射液 2ml;0.25g。

注射用琥珀氯霉素 0.125g;0.25g;0.5g。

氯霉素滴眼液 8ml;20mg。

氯霉素滴耳液 10ml;0.25g。

氯霉素眼膏 1%;3%。

氯霉素耳栓 32mg。

氯霉素胶丸 0.1g。

【保存】

密封,阴凉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