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高辛(Digoxin)

地高辛(Digoxin)

【商品名】

强心素、异羟基洋地黄毒苷。

【药理】

1.药效学

为毛花洋地黄中提纯制得的中效强心苷,治疗剂量时有两方面作用:①增加心肌收缩力和速度。本药抑制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减少钠钾交换,使细胞内Na增加,从而肌膜上Na、Ca2+交换趋于活跃,使细胞内Ca2+增多,作用于收缩蛋白,增加心肌收缩力和速度。②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通过直接对心肌细胞和间接通过迷走神经的作用,降低窦房结自律性;提高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浦肯野纤维有效不应期。大剂量时,增加交感神经活性,这可能与地高辛的心脏毒性有关。

2.药动学

口服吸收约50%~75%。生物利用度:片剂为60%~80%,酊剂为70%~85%、胶囊剂为90%以上。吸收后广泛分布到各组织,部分经胆道吸收入血,形成肠—肝循环。其表观分布容积为6~10L/kg。蛋白结合率低,20%、25%。口服后0.5~2小时起效,2~6小时作用达高峰。静脉注射后5~30分钟起效,1~4小时作用达高峰,持续作用6小时。治疗血药浓度为0.5~2.0ng/ml,半衰期为32~48小时。在体内代谢少,主要以原形由肾排泄,比洋地黄毒苷排泄快,尿中排出量为用量的50%~70%。也可从粪便排泄。

【临床应用】

①充血性心力衰竭对高血压、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较好,对继发于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或维生素B1缺乏症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则疗效差;对肺源性心脏病、心肌严重缺血、活动性心肌炎或心肌外机械因素所致心力衰竭疗效也差。②控制快速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的心室率及室上性心动过速。

【用法与用量】

·口服给药

1.快速洋地黄化每6~8小时给药0.25mg,每日总量0.75~1.25mg。

2.缓慢洋地黄化每次0.125~0.5mg,每日1次,共7日。

3.维持量每次0.125~0.5mg,每日1次。

·静脉注射

1.洋地黄化每次0.25~0.5mg,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注射,以后可用0.25mg,每隔4~6小时按需注射,每日总量不超过1mg。

2.维持量每次0.125~0.5mg,每日1次。

儿童

·口服给药

1.洋地黄化总量早产儿20~30μg/kg,足月新生儿30~40μg/kg,1个月至2岁50~60μg/kg,2~5岁30~40μg/kg,5~10岁20~35μg/kg,10岁以上同成人量,洋地黄化总量分3次或每6~8小时给予。

2.维持量为洋地黄化总量的1/5~1/3,分2次(每12小时1次)或每日1次。

·静脉注射 不宜口服者亦可静注。按下列剂量分3次或每6~8小时给予。

1.洋地黄化早产儿15~25μg/kg,足月新生儿20~30μg/kg,1个月至2岁40~50μg/kg,2~5岁25~35μg/kg,5~10岁15~30μg/kg,10岁以上同成人量。

2.维持量洋地黄化后24小时内开始用药。早产新生儿用洋地黄化总量的20%~30%,分2~3次等份给予;足月新生儿、婴儿和10岁以下儿童,用洋地黄化总量的25%~30%,分2~3次等份给予;10岁以上儿童,用洋地黄化总量的25%~35%,每日1次。小婴幼儿(尤其早产儿)需注意滴定剂量并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和心电图。

【不良反应】

本药具有排泄较快而蓄积性较小的特点,比洋地黄毒苷安全,因此临床上广泛使用。由于蓄积性小,一般停药1~2日,不良反应即可消失。

1.常见出现新的心律失常、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下腹痛、无力软弱。

2.少见视物模糊或“黄视”(中毒症状)、腹泻(电解质失衡)、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精神抑郁或错乱。

3.罕见嗜睡、头痛、荨麻疹。

【注意事项】

1.禁忌证

①对任何强心苷制剂中毒者。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③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④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或扑动。

2.慎用

①低钾血症。②房室传导阻滞。③高钙血症。④甲状腺功能低下。⑤缺血性心脏病。⑥急性心肌梗死。⑦心肌炎。⑧肾功能损害。⑨近期用过其他洋地黄类强心药者。⑩妊娠期妇女。[11]哺乳期妇女。

3.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

①心电图、血压、心率及心律、心功能等。②电解质:血钾、钙和镁。③肾功能。④疑有洋地黄中毒时应作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

4.特殊人群

(1)儿童:应按其不成熟程度适当减少剂量。

(2)老人:老年人耐受性低,须用较小剂量。

(3)妊娠期妇女:可通过胎盘,妊娠后期母体用量可增加,分娩后6周剂量须渐减。

(4)哺乳期妇女:可分泌入乳汁,哺乳期妇女须权衡利弊。

【制剂与规格】

地高辛片:0.25mg。

地高辛注射液:2ml;0.5mg。

地高辛酊剂:10ml;0.5mg;30ml;1.5mg;100ml;5mg。

贮法: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