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指要》校注》简介
《《柳文指要》校注》这本书是由.章士钊 著 ; 郭华清校注创作的,《《柳文指要》校注》共有1,407章节
1
出版說明
柳宗元(公元七七三——八一九年)是我國八世紀末九世紀初的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又是一個在政治上表現了一定進步傾向的思想家。他留傳下來的著作,全部收在《柳河東集》中。...
2
柳文指要總序
余少時愛好柳文,而並無師承,止於隨意閱讀,稍長,擔簦受學於外,亦即挈柳集自隨,逮入仕亦如之,此集隨余流轉,前後亙六、七十年,為問余所得幾許?余頗難於自斷。要之余...
3
《柳文指要》校注說明
《柳文指要》是中國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章士釗晚年撰寫的一部學術巨著。主要內容是研究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作品、生平和思想,被毛澤東譽為“解柳全書”,出版以後,在國內...
4
目录
出版說明 柳文指要總序 《柳文指要》校注說明 卷一 雅詩歌曲 平淮夷雅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唐鐃歌鼓吹曲[幷序] 眎民詩 一 二 三 四 貞符 ...
5
卷一 雅詩歌曲
...
6
平淮夷雅
...
7
一
子厚行文,講求運用虛字,虛字不中律令,即文無是處,此讀《答杜溫夫書》,即可見到。茲就《平淮夷雅》所用虛字,列表於下: 乃:乃,猶“於是”也,《皇武》:“旣涉於滻...
8
二
子厚《平淮夷雅》,唐子西[24]取退之《琴操》與之相比,其言曰: 《琴操》非古詩,非騷辭,惟韓退之為得體。退之《琴操》,柳子厚不能作,子厚《皇雅》,退之亦不能作...
9
三
子厚《平淮夷雅》,人每以退之《平淮西碑》相提比論,孔平仲[40]論韓《碑》曰: 觀《李愬傳》,平蔡之功奇偉如此。其得李祐,雖待以赤心無疑,然固亦捐死以徼幸也,而...
10
四
退之《平淮西碑》,朱晦菴[68]《韓文考異》[69]引樊崧卿[70]之說曰: 宰相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等使,公為行軍司馬,蔡平,隨度還朝,詔撰《平淮西碑》。公以...
11
五
《臨江軍驛舍》一詩,別有本事,不足為左袒韓《碑》之證,吾旣早有紀述,[84]茲查汪瑔《松烟小錄》,有如下記載: 趙令畤[85]《侯鯖錄》:紹聖中有人過臨江軍驛舍...
12
六
唐平淮西,韓、柳皆有文紀其事,文之工拙為第二義,獨南宋黃唐[93]持理甚正,人莫能及。黃唐者福州人,寧宗朝為考功郎中,以不能承奉韓侂冑為父乞諡,求去,固不欺其志...
13
七
吾近閱袁爽秋[97]未印行之日記,於韓退之《平淮西碑》,有如下一段議論: 《平淮西碑》鋪張裴中立[98]平蔡之功,喧赫人耳目,實則區區元濟蕞爾之地,第如黑子之著...
14
八
姚範《援鶉堂》[105]記平淮西云: 《平淮西碑》:按自元和九年用兵淮、蔡,至十二年而始平,《銘》及之,其間命將出師,攻城降卒,俱非一時事,亦非盡命裴度後事也,...
15
九
蘇子瞻嘗作《李西平畫贊》: 以吾觀,西平王,提孤軍,自北方。赴行在,走懷光,斬朱泚,如反掌。及其後,帥鳳翔,與隴右,瞰河湟。兵益振,謀旣臧,終不能,取尋常。墮賊...
16
唐鐃歌鼓吹曲[幷序]
《序》稱“盜取古書文句,聊以自娛”,此於鐃歌已有說明。更聞吳訥[127]之說曰: 《周禮·大司樂》曰:王師大獻,則令奏愷樂;〔按“愷”一作“凱”,下同。〕《大司...
17
眎民詩
...
18
一
此詩乃子厚根據《春秋》大義,描畫太平世之國家形態之所為作也,千餘年來,從無人讀破此文,而理解其眞實意義。文中之乃房、乃杜,表面以房玄齡、杜如晦為號,實則子厚用作...
19
二
孔門之詁天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66]由是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欲為我民選拔一裁成輔相之人,必須與無言而行四時、生百物之天意...
20
三
子厚與元饒州論政理,謂免貧病者而不益富者稅,乘理政之後,誠非如此不可,若乘弊政之後,將萬萬做不到。由是言之,處理政與處弊政,固截然不同道矣,惟眎民亦然。 子厚草...
21
四
宋蘇軾對制策之言曰[169]: 農、末之相傾,而平糴之法不立,貧、富之相役,而占田之數無限,天下之闕政,則莫大乎此,而和氣安得不盭[170]乎? 為問平糴之法立...
22
貞符
...
23
一
《義門讀書記》[172],記《貞符》有數義: 後之妖淫、嚚昏、好怪之徒,乃始陳大電、大虹、玄鳥、巨跡、白狼、白魚、流火之烏以爲符,下記云: 玄鳥、巨跡,著於《雅...
24
二
《貞符》有大義二,一反對封禪,一以仁爲歸,楊敬之《華山賦》,於斯二者闡述惟謹,思想線索,似不可能與子厚無關。按子厚起草《貞符》於貞元末,成文於元和末,敬之適在中...
25
三
林畏廬[215](紓)論《貞符》云: 紆少時讀《封禪文》[216]、《洪範》、《五行傳》[217]、《劇秦美新》[218]、《王命論》[219]、《典引》[22...
26
四
韓退之《潮州刺史謝上表》有云: 臣於當時之文,亦未有過人者,至於論述陛下功德,與《詩》、《書》相表裏,作為歌、詩,薦之郊廟,紀泰山之封,鏤白玉之牒,鋪張對天之閎...
27
五
范祖禹[233]《唐鑑》卷四載: 貞觀六年:初,羣臣表請封禪,帝曰:卿輩皆以封禪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禪,庸何傷乎?昔秦始皇封禪,漢...
28
六
受命于其人,休符于其仁,此“人”與“仁”,字適為二,而義趨於一。故吾國古訓,如《中庸》,如《表記》,如《春秋繁露》,如《家語》,皆曰:仁者人也;又《孟子·盡心》...
29
七
因校勘時紙尾有餘,補錄兩義如下:一、臣不勝奮激,即具為書,念終泯沒蠻夷,不聞於時,獨不為也。查此數語貫串讀去,覺“獨”字應是“猶”字形譌[245],“猶不為也”...
30
卷二 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