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2025年08月10日
二
文與道之連誼,言人人殊,即屬一人,亦往往前後言不一致。此殆由受言者之志趣、習慣,有不同程度之表示,言者求所以鍼砭之,因不得不變易其辭也歟!
《報黯書》首言學者務求諸道而遺其辭,遺者留也,道不可見,所留者唯辭,猶齊桓公讀書於堂上,所讀者祗古人之糟粕耳,辭旣糟粕,而學者又泥於糟粕之形式,日以工書為事,此其去道何止千里?宜子厚以外之又外而訾之也。此論全就崔生之癖好而懲之,故其為說如此,倘與他人論文,辭又不盡然矣。崔生潘本作“崔翦”,翦無可考。
有主道重於文者,有主文重於道者,夫曰文以載道,則道重於文矣,曰因文見道,又文重於道矣。歐陽永叔曰:文與道俱,此似道與文並重,而實乃流於文重於道,何也?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倘無文矣,道則茫洋無可見也。右《與崔生書》,明明道重於文,清方樸山〔楘如〕有《道與文俱》一文,可徵取以輔子厚,獨文長難錄,吾僅於中摘取數語,以資記注:“是故有道而文者上也,道不足而文者次之,文不足而道者又次之,雖詭於道,而其文深妙奇博,使人不覺入其玄中者又次之,言之無文,而託諸道以逃其樸鈍枯朽則無次。”尋方子之說,自謂即歐陽子之說,吾謂即提以輔柳先生,柳先生將亦無甚異議,蓋凡道之不可離於文也如此。特方文雖以襞積而流為別派,而似有其自具風格,顯與所謂樸鈍枯朽一流異趣,文登《集虛齋學古文》卷首,此屬見志顯學之作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