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此書文甚長,中幅有如下一小段:
彼甘羅者,左右反覆,得利棄信,使秦背燕之親己,而反與趙合,以致危於燕,天下是以益知秦無禮、不信,視函谷關若虎豹之窟,羅之徒實使然也。
凌稚隆[14]《史記評林》,曾引右文附於《甘茂傳》後。尋史公本傳[15]記此事,曾注重甘羅之年歲,與此役所獲城邑之數目,此自是史遷行文好奇之過。如:
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歲,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何遽叱乎?……文信侯乃入言之於始皇曰:昔甘茂之孫甘羅,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孫,諸侯皆聞之。……趙王立,自割五城以廣河間,秦歸燕太子,趙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言年歲為十二,此甚明白。言城邑則攻燕得三十城,趙與秦剖分之,秦得燕五城,及後分之十一城,數共十六,趙先喪五城,祇得上谷十四。
崔駰[16]《達旨》,有“甘羅童牙而報趙”語,此亦以童牙著稱,並不計較報趙之得失。甘羅經此役後,始被封為上卿,與俗稱“甘羅十二為丞相”,固自相距不遠。
顧凡此子厚皆不齒及,而一意於甘羅得利棄信,使秦背燕親己之左右反覆,嚴加拒斥,決不以主其事者之為童牙,及核算所得城邑之多少,稍行鑒宥,此足見子厚持論之嚴氣正性,不雜以世俗浮靡之見。
明溫陵李光縉[17],在《史記評林》中曾為甘羅列一年歲比較表如左:
按顓頊十歲而為少昊相,帝嚳十五而為顓頊相,唐堯十五而為帝摯相,甘羅十二而為秦上卿,介子推十五而為楚相,韋成康十五而為郡主簿,司馬元顯、高澄俱十六開府輔政,崔英十七而為苻秦諫議大夫,子奇十八而為齊東阿守,張緬十八為漢淮南守,賈誼十八為博士,終軍二十為謁者,俱有聲,故因甘羅事附記之。
表由十二歲算至二十歲,十二歲為甘羅,二十歲為終軍。
終軍者,子厚書中亦並涉及。其辭云:
是之不為,而甘羅、終軍以為慕,棄大而錄小,賤本而貴末,夸世而釣奇,苟求知於後世,以聖人之道為不若二子,僕以為過矣。
除此之外,下文並將終軍誕譎[18]險薄,及好戰而無已之心,種種劣蹟,嚴覈不貸,凡子厚與人論事之準夫中道,不許釣奇,可見一斑。至本篇標題之《疏解車義》一語,詳見當時發行之《甲寅周刊》[19],本篇並未重錄,讀者請向圖書館一查民國十四年北京出版之《甲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