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龍興寺息壤記

永州龍興寺息壤記

《永州龍興寺息壤記》,子厚隨筆小文耳,而可見子厚之唯物觀,居信鬼之地,而不為邪說所動。其文云:

永州龍興寺東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負甎甓而起者,廣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鍤者皆死。永州居楚、越間,其人鬼且禨,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史記·天官書》及《漢·志》,有地長〔上聲〕之占而亡其說,甘茂盟息壤[22],蓋其地有是類也。昔之異書,有記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帝乃令祝融殺鯀於羽郊,其言不經見。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豈帝之所愛耶?南方多疫,勞者先死,則彼持鍤者,其死於勞且疫也,土烏能神?余恐學者之至於斯,徵是言而唯異書之信,故記於堂上。

南方多疫,勞者先死,此憑借物理以為斷,何等斬截!而息壤不經之說,遠起於子厚之先,而遂流衍於子厚之後,後來文士所見,都遜子厚一籌,即此已見子厚之偉大。

宋鄱陽張世南《游宦紀聞》[23]有云:

柳子厚《息壤記》云云:秦甘茂盟息壤,乃在秦地,非此也。龍興舊址,今在永州太平寺,息壤不復可見。查江陵城內有法濟院,今為地角寺,聞昔是息壤祠。《圖經》引《溟洪錄》云:江陵南門有息壤焉,隆起如伏牛馬狀,平之則一夕如故,前古相傳,不知其始,牛馬踐之立死。唐元和中,裴宙牧荊州,掘之深六尺,得石城,與江陵城同制,中徑六尺八寸,棄徙於牆壁間,是年霖雨不止,江潦暴漲,從道士歐陽獻之謀,復埋之,祭以酒脯,而水止。厥後凡亢旱,徧禱無應,即詣地角寺欲發掘,必得霶img之雨,遂為故事,詳見皇祐辛卯刑侍王子融《息壤記》。二郡大率相類,而秦地之息壤,則未詳也。

世南字光叔,曾官永福,除著錄本書外,他事無可考,殆一當時好記醜而博者爾,談不上有何物理見地。凡子厚遭逢物異而有斷制,在唐、宋文人中,最為突出。子融字熙仲,王曾[24]之弟,祥符進士,其人熟於典禮,頗有述作[25]。

《義門讀書記》云:甘茂盟息壤,息當為滋息之息。釗案:鯀竊息壤事,出《淮南子》[26],又《山經》、《啓筮》[27],亦載其說,子厚所謂異書,殆指後者。

《史記·天官書》及《漢·志》,有地長之占:長上聲。釗案:《天官書》云:“水澹澤竭,地長見象”,《天文志》云:“水澹地長,澤竭見象”,中間所用字,位置有顛倒。或謂《漢書》次第是,吾意不然,蓋此八字,共說地長之象,以水澹澤竭為其總因,若依《漢書》所列,則地因水澹而長,澤竭又見何象乎?[28]又案《史》、《漢》兩書注家,未標“長”字音讀,並別無詮釋,柳州此文,可補兩注之失。

豈帝之所愛耶:謂帝愛是土而不肯夷也,凡用愛、惜、愼,或用重,以限制動詞,即使其動作包含否定意,《左氏》:“若愛重傷,則如勿傷”[29],最為代表例。

而唯異書之信:“之”猶言“是”,此類句子,屬造句提頓法,他條有說明。釗案:鈕琇[30]《觚賸》載:康熙乙丑春,晤太康王鈿稱:曾從父官荊南,根據《續博物志》[31],及東坡《詩序》[32],掘息壤,致暴雨,亦異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