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進瓷器狀

代人進瓷器狀

狀首“瓷器若干事,右件瓷器等”,連寫成一行,非是。蓋旣云“右件瓷器”等,則“瓷器若干事”五字,應列在“右件瓷器”等之右,為另一行無疑。此誤各狀間有,可類推。

且無瓦釜之鳴:注引賈誼賦:“黃鐘毁棄,瓦釜雷鳴。”案“黃鐘”二句,乃《楚辭·卜居》篇文,注誤,陳少章云。釗案:蔣本即引《楚辭》,少章殆未之見。

是稱土鉶之德:土鉶,瓦器也。《韓非子》:“堯舜飯土塯,啜土鉶”,土塯,《司馬遷傳》作“土簋”。[16]

貢異砮丹:《禹貢》:“厥貢為金三品,杶幹栝柏,礪砥砮丹”,砮,音奴,石可為矢鏃者,丹者丹砂。

旣尙質而為先:《禮記》:郊祭器用陶匏,尙質也。[17]

亦當無而有用:《老子》: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18]

蔣一葵《偶雋》:“《進瓷器狀》云:藝精埏埴,制合規模,禀至德之陶蒸,自無苦窳,含太和以融結,克保堅貞,所進陶器耳,而文雅乃如是。”此狀所長,何止文雅?堯山亦自為局限爾。釗案:苦窳,字應從“宀”,不從“穴”,而《說文·宀部》無“寙”字,蓋自唐季已如此脫略,“寙”皆誤從“穴”矣。至司馬君實撰《類篇》[19],始收“寙”字,下部《雜錄》有臧庸[20]《〈說文〉寙字考證》詳此,茲不贅。

釗又案:瓷器以江西景德鎭最為有名,貴品當出此,地在浮梁縣西南二十里,宋景德中始置鎭,因名,在唐則祗知有浮梁。白樂天《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瓷、茶相連而業盛,瓷則仍為專業,有柴窰九十九座,陶工數萬人。而浮梁屬饒州,時元藇為饒州,與子厚交深,此狀必代藇作。

王聞修《四六法海》云:

《負暄雜錄》云:“陶冶自舜時便有,三代迄於秦、漢所謂甓器是也。末俗尚靡,不貴金玉而貴銅磁,遂有祕色窰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不得臣庶用,故云祕色。陸龜蒙詩:九秋風露月窰開,奪得千峯翠色來,如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21],乃知唐世已有,非始於錢氏。”按子厚此狀,可以補《負暄》之遺,故錄之。

按《負暄雜錄》,宋顧文薦撰,亦記雜事之短書也。文薦字伯舉,號蘭谷倦翁,崑山人。查《雜錄》原文,除《法海》引用者外,尙有一大段,說到汝州青窰,處州龍泉縣窰,及徽宗內窰所造青器等,因與柳狀無涉,不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