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2025年08月10日
二
晁子止補亡之說,更詳錄於下:
按唐天寶元年,詔號《亢桑子》為《洞靈眞經》,然求之不獲,襄陽處士王士元謂:莊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傳》作《亢桑子》,其實一也,取諸子文義類者補其亡。今此書乃士元補亡者,宗元不知其故而遽詆之,可見其銳於譏議也,其書多作古文奇字,豈內不足者必假外飾歟?
子止亦視子厚所譏議當與否耳,書為本著抑補亡,屬第二義,子止於此,未免褊心。
且補亡者,必須如《詩》之《白華》、《由》、《黍》,明白言之[224],不言而羼入正文,妄圖混一,即是戕賊文史,子止何得藉此以求宥於子厚?顧子止謂:書多作古文奇字,蓋內不足者必假外飾,固自道著肯綮。
釗案:《舊唐書·禮樂志》,明載天寶元年二月丙申詔,表玄元皇帝昇入上聖,幷褒封四子為眞人。四子者,指《莊子》號《南華眞經》,《文子》《通玄眞經》,《列子》《沖虛眞經》,《庚桑子》《洞虛眞經》。[225]〔陳直齋作“洞靈”。〕已而求《庚桑子》不可得,遂以老、文、莊、列號四子,書列學官,此唐天寶朝事,而子厚生年,去天寶絶不遠,豈得茫洋無所聞?特以唐人為唐人言唐事,無取覼縷,遂節而未之講明耳。且文中顯言劉向、班固錄書無《亢桑子》,是已表示其書為偽,當然包括補亡在內,子止竟諷子厚不知其故而遽詆之,眞可謂鹵莽無知者。夫當子厚之世,已有人為之傳注以教於世,此應指何粲所為注[226],觀《唐書·藝文志》[227],居然登列是書,視同諸子,此編者之無知,又在子止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