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見實齋所為《雜說》,有如下數語:

韓昌黎作《柳子厚墓志》,敘其與劉禹錫交誼,至欲以柳易播,因痛詆當日交情反覆,坑穽不救,反擠之又下石等語,亦有所為而發,文亦激昂盡致。後人不解其故,而但賞其文,亦開肆酒罵座、無病而呻之漸。

實齋謂退之有所為而發,究竟何所為耶?實齋又謂後人不解其故,究竟其故安在耶?以文論文,此均必須說明之處,顧實齋均不與之說明,此一《雜說》,等於不作,實齋亦何苦徵引《柳志》,遺此贅疣為哉?以吾思之,退之殆有難言之隱,從而追索,可得而言。

實齋曩言:吳武陵為子厚營解於裴度,正當退之自右庶子辟為行軍司馬之時,何為不可稍出氣力?吾揣此時退之所取態度,可能有三種:一、附和武陵,參加營解,二、坐視不救,不加可否,三、反而擠之,又下石焉。夫以道誼言,子厚於退之,友也,為友故,應取第一義。又以政治言,子厚於退之,敵也,為敵故,應取第三義。退之於時再四思維,斟酌於友與敵之間,而中立焉,因採第二義,解除此一心理上之困惑。斯律之於友雖不足,繩之於敵則有餘,認為天下事於此差得其平,當可對子厚而無愧。雖然,此一計也,可以暗算,而不可公言,設公言焉,則必如《柳志》之所張皇,將反擠下石者痛駡一通,庶幾欺朦天下耳目,而自告無罪。實齋所謂不解之故,此物此志,吾以謂相去不遠。

夫退之誠智矣,然斯智可欺天下後世,不足以欺子厚。蓋子厚腐心於退之也久,任退之如何動其脣舌,子厚舉無所動於其心。實齋曰:“柳子激贊宋清,悲窮途之無與援也〔語見同一《雜說》中〕。”斯未必然。蓋子厚之贊宋清,直贊清居善藥而望報之遠,不在斥棄沈廢之得清之善遇,倘謂退之挾此意而草《志》也,實齋殆為退之造小人之腹,用度君子之心。

實齋名學誠,會稽人,積學以諸生終,與邵晉涵[160]講學相契,秀水鄭文虎[161]稱其有良史才,實齋亡後,識者謂南江之文獻亡,文見劉翰怡[162]近刻《章氏遺書》中。

嘗謂韓、柳互相知深,又柳馭韓,最愜心而無恨。蓋子厚久謫求援,何等迫切!顧對退之自始一字不提,倘爾時貿貿焉為之,將不廑證成竭忠盡歡,且或為友力之所不及。至死而銘幽,矢口專注退之,遺集則逕付夢得,旣非輕己忘遠,而復皆大歡喜,子厚臨命不亂,善於處友如此。


[1]姚瑩(1785—1853):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安徽桐城人。姚鼐侄孫。嘉慶十二年(1807)中舉,次年為進士。曾任臺灣兵備道、廣西按察使。工詩、古文,文宗桐城。著有《康輶紀行》、《中復堂全集》等。

[2]陸次山:陸璣。陸璣,生卒年不詳,乾隆四十二年(1777)到四十五年(1780)間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到二十六年(1846)間卒,約六十歲。字次山,號鐵園,浙江蕭山人,徙居仁和。少為諸生,後以歲貢生釋褐,官至四川漢州知州。工詩,善書畫。著有《題畫絕句》、《鐵園集》、《陸次山集》。

[3]摯虞(?—311):字仲洽,京兆長安人。晉武帝泰始中舉賢良,拜為中郎,累官至太常卿。曾作《文章流別志論》二卷,分類評論各體文章。

[4]彼猶俗諦:指曹子桓(曹丕)等人的論述雖然精美,但未能脫俗。諦,佛教語,意同真理。

[5]幾:通“冀”,期望。

[6]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頤,程顥。

[7]李代桃僵:僵,枯死。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後轉用來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8]即劉禹錫《代靖安佳人怨》:“寶馬鳴珂踏曉塵,魚文匕首犯車茵。適來行哭里門外,昨夜華堂歌舞人。秉燭朝天遂不回,路人彈指望高臺。牆東便是傷心地,夜夜流螢飛去來。”見《劉禹錫集》卷第三十。《劉禹錫集》下冊,第412頁。

[9]即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顧索素琴應不暇,憶牽黃犬定難追。麒麟作脯龍為醢,何似泥中曳尾龜?”

[10]錢衎石 (1783—1850):錢儀吉。錢儀吉,初名逵吉,後改儀吉,字藹人,又字新梧,號衎石。浙江嘉興人。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累遷至工科給事中。後罷官,主講廣東學海堂、河南大樑書院。

[11]硜硜:形容淺陋固執。《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12]錢警石(1791—1863):錢泰吉。錢泰吉,字輔宜,號警石,又號深廬,浙江嘉興人。道光七年(1827),選授杭州府海寧州學訓導,歷時二十七年。後主講海寧安瀾書院。

[13]所謂世父,名豫章,字培生,乾隆丁酉(即乾隆四十二年)舉人,後十年,登史致光榜進士,並無文名。錢氏子弟,在咸、同間蜚聲海內,為應溥字子密,然亦乘時履進之大僚,並非文家。——章士釗原注。清按:“為應溥字子密”句,似為誤植入。

[14]呂本中(1084—1145):原名呂大中,字居仁,號紫微,世稱東萊先生,壽州人。卒諡文清。江西詩派重要作家。

[15]劉邦侯雍齒:雍齒漢初沛人,從漢高祖劉邦起兵,雖從戰有功,終因嘗窘辱劉邦,為邦所不快。及劉邦即位,諸將未行封,人懷怨望。劉邦從張良言,先封雍齒為什方侯,於是諸將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見《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16]曾燦(1626—1689):原名傳燦,字青藜,號止山,江西寧都人。順治二年(1645),楊廷麟力保吉安、贛州,燦奉父應遴命赴閩招兵。父卒,遂改僧服行遊,歸里後躬耕自給,與魏禧等交往甚密,為“易堂九子”之一。著有《止山集》、《西崦草堂集》等。

[17]侍郎二濂(1601—1647):指曾應遴。曾應遴,字無擇,號二濂。江西省寧都人。崇禎七年(1634)進士,授刑部主事,累遷兵部右侍郎。清兵破吉安圍贛州,楊廷麟守危城,應遴與仲子燦動員閩地兵勇馳援,敗績,尋病卒。

[18]戎帥楊大夫:柳宗元《送邠寧獨孤書記赴辟命序》:“僕間歲驟遊邠疆,今戎帥楊大夫時為候奄,盡護群校。”戎帥楊大夫,指楊朝晟。楊朝晟,字叔明,為邠寧節度使韓遊環都虞候。

[19]相國馮翊王:柳宗元《送班孝廉擢第歸東川覲省序》:“相國馮翊王公,功在社稷,德在生人。”相國馮翊王公,指嚴震。唐德宗幸奉天,進封嚴震馮翊郡王。久之,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0]椓人:太監,宦官。

[21]《周易·乾卦》:“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22]退之《盤谷》一序:即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

[23]米元章:米芾。

[24]顏平原:顏真卿。顏真卿曾為平原太守,故稱。

[25]周益公:周必大。

[26]桂未谷(1736—1805):桂馥。桂馥,字冬卉,號未谷,山東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官雲南永平知縣。工書法。著有《晚學集》、《札樸》等。

[27]錢東生(1762—1828):錢林。錢林,原名福林,字東生,一字志枚,號金粟,浙江仁和人。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曾任四川鄉試正考官,侍讀學士,左遷庶子。著有《玉山草堂集》、《文獻徵存錄》等。

[28]疻痏:指傷痛。

[29]韋陀:韋陀菩薩,佛教中的護法神。

[30]青青子矜:猶學生,在學校學習的人。《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鄭玄箋:“學子而俱在學校之中。”

[31]鼂家令、趙營平:鼂家令,鼂錯。鼂錯曾為太子家令,故稱;趙營平,趙充國。趙充國封營平侯,故稱。潘耒《遂初堂文集》卷六《葉少保文集序》:“至其論,僃邊講,車戰精鑿如鼂家令;簡質如趙營平,皆坐而言可、起而行者。”

[32]邱邦士(1614—1679):邱維屏。邱維屏,字邦士,號松下先生。江西寧都人。明諸生。魏禧姐夫、老師。明亡,隱居翠微峰,為易堂九子之一。

[33]此蘇軾贊韓愈語。原文: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34]即《上李尚書書》,見《韓愈全集校注》(三),第1580頁。

[35]羅大經《鶴林玉露》:南宋一部比較重要的文言小說集,記錄了南宋中、後期的朝野遺事、社會風情和士大夫軼聞。羅大經,生年不晚於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卒年則大約在宋理宗淳祐以後,享年60歲以上。字景綸,廬陵人。寶慶二年(1226)進士,官至撫州軍事推官。

[36]《孔氏雜說》:又名《珩璜新論》,孔平仲撰。

[37]《韶濩》:湯時樂名。《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見舞《韶濩》者。”杜預注:“殷湯樂。”孔穎達疏:“以其防濩下民,故稱濩也……韶亦紹也,言其能紹繼大禹也。”

[38]有德者必有言:語出《論語·憲問》。

[39]揚雄《法言·問神》:“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

[40]“市利他語”乃明王世貞評韓愈之語,非楊升菴。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韓退之於詩本無所解,宋人呼為大家,直是勢利他語。”

[41]方回(1227—1307):字萬里,號虛谷居士。徽州歙縣人。景定三年(1262)進士,知嚴州。降元後授建德路總管。後罷官,往來杭州、歙縣間。著有《桐江集》、《桐江續集》,又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名為《瀛奎律髓》。

[42]李洪(1129—?):字子大,號芸庵,揚州人。曾知藤州。著有《芸庵類藳》,又與弟漳、泳、洤、淛合著有《李氏花萼集》。

[43]山陽:應為“陽山”。

[44]以降敵得知嚴州:方回知嚴州在宋,並非在降敵後(即入元後),此處作者謂“以降敵得知嚴州”,殆誤。

[45]建安魏本:南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建安魏仲舉編纂並刊印了《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此書是傳世韓愈集注本的祖本,在韓集流傳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王東峰:《〈五百家注昌黎文集〉與〈韓集舉正〉、〈韓文考異〉的關係》,《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年第3期。

[46]《和盧郎中送盘谷子》:即《盧郎中雲夫寄示送盤谷子詩兩章歌以和之》,《韓愈全集校注》(二),第564頁。

[47]浼:污染。

[48]王安石:《韓子》。

[49]韓愈:《贈崔立之評事》,《韓愈全集校注》(二),第383頁。

[50]陳無己: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

[51]李壁(1159—1222):字季章,號石林,又號雁湖居士,丹稜人,李燾之子。曾拜參知政事。著有《王荊公詩注》。

[52]南豐:曾鞏。曾鞏,南豐人,人稱南豐先生。

[53]近代某大軍閥:指曾國藩。《答劉孟容書》為曾國藩所作。

[54]劉孟容(1816—1873):劉蓉。劉蓉,字孟容,號霞仙,湖南湘鄉人。曾隨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累功官至陝西巡撫。與郭嵩燾、羅澤南往來甚密。著有《思辨錄疑義》、《養晦堂詩文集》等。

[55]王逢原(1032—1059):王令。王令,初字鐘美,後改字逢原。原籍元城。年幼喪父,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及長,往來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王安石對其文章和為人甚為推重。著有《廣陵集》等。

[56]《南內朝賀歸》:韓愈《南內朝賀歸呈同官》,《韓愈全集校注》(二),第851頁。

[57]鄧志宏(1091—1132):鄧肅。鄧肅,初字志宏,後改字德恭,號栟櫚,南劍州沙縣人。入太學。時東南貢花石綱,作詩十一章,言守令搜求擾民,被屏出學。欽宗立,召對,授鴻臚寺主簿。出使金營,留五十日而還。張邦昌僭位,肅義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當,多見採納。會李綱罷相,上疏爭之,干執政怒,罷歸居家。著有《栟櫚集》。

[58]王元長(467—493):王融。王融,字元長。原籍琅邪臨沂。年少時即舉秀才,入竟陵王蕭子良幕,受賞識,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武帝病重,融欲擁立子良即位,事未成,下獄賜死。

[59]《曲水詩序》:即王融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昭明文選》第四十六卷。

[60]五臣注: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注《昭明文選》。

[61]胡致堂(1098—1156):胡寅。胡寅,字明仲,建寧崇安人,胡安國之侄。學者稱致堂先生。宣和三年(1121)進士。宋高宗時曾官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等職。

[62]朱文公《楚辭》:指朱熹的《〈楚辭〉集注》。《〈楚辭〉集注》曰:“《懲咎》者,悔志也。”

[63]胎息史公之論原涉:原涉(?—24),字巨先,新朝王莽時期著名遊俠,祖籍陽翟,從祖父起移居茂陵。原涉事蹟見《漢書》卷九十二《遊俠傳》。《史記》中並無原涉事蹟,此處“史公”,應為“班固”。

[64]洊:古同“薦”,再;屢次,接連。

[65]石碏“六逆”教材:《左傳·隱公三年》:“石碏諫曰:‘……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

[66]以劉柳洩言致落寃讎為疑: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同官盡才俊,偏善柳與劉。或慮語言洩,傳之落寃讎。二子不宜爾,將疑斷還不。”

[67]屑屑:勞瘁匆迫貌。《左傳·昭公五年》:“禮之本末將於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

[68]杭大宗(1695—1772):杭世駿。杭世駿,字大宗,號堇浦,晚號秦亭老民,浙江仁和人。雍正二年(1724)舉人,乾隆元年(1736)舉鴻博,授編修。乾隆八年(1743)因上疏言事,得罪革職。後被平反,官復原職。晚年主講廣東粵秀和揚州安定書院。著有《道古堂集》等。

[69]楊綰:字公權,華州華陰人。唐肅宗時,拜起居舍人、知制誥。

[70]常袞(729—783):京兆人。天寶十四年(755)進士。累官至宰相,後貶為潮州刺史。

[71]權德輿(761—818):字載之。天水略陽人。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徙刑部尚書。卒諡文,後人稱為權文公。

[72]何大復:何景明,號大復山人,故稱何大復。

[73]桀犬之吠:即桀犬吠堯之意。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桀之犬可使吠堯,蹠之客可使刺由。”《戰國策·齊策六》:“蹠之狗吠堯,非貴蹠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74]叔孫武叔毀仲尼:《論語·子張》:“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75]李空同:李夢陽,號空同子。

[76]陶:陶淵明。

[77]謝:謝靈運。

[78]陸、謝:陸機、謝靈運。

[79]杌隉:傾危不安的樣子。

[80]曹、劉:曹植、劉楨。

[81]阮、陸:阮籍、陸機。

[82]李、杜:李白、杜甫。

[83]施閏章(1618—1683):字尚白,一字屺雲,號愚山、蠖齋、矩齋。江南宣城人,順治六年(1649)進士,授刑部主事。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儒,授侍講,進侍讀,參與修《明史》。

[84]錢東澗:錢謙益。錢謙益晚號東澗老人,故稱。

[85]北地:李夢陽。李夢陽,慶陽人,慶陽位於秦漢時的北地郡內,故稱。

[86]四明:浙江舊寧波府的別稱,以境內有四明山得名。

[87]《美新》:指揚雄的《據秦美新》。王莽篡漢自立,國號新。揚雄仿司馬相如《封禪文》,上封事給王莽,指斥秦朝,美化新朝,故名《劇秦美新》。

[88]放翁《閱古泉》、《南園記》:《宋史》卷三百九十五《陸游傳》:“晚年再出,為韓侂胄撰《南園》、《閱古泉記》,見譏清議。”

[89]西山建醮青詞:西山為宋儒真德秀號。《真西山文集》共五十卷,卷二十三之半,卷四十八之全部,皆為青詞。李紱《穆堂初稿》卷四十五《書〈真西山文集〉後三則》云:“真西山建醮青詞甚多,每歲生日必建醮,歸西山,亦屢建黃籙正醮。”

[90]水心:葉適,學者稱水心先生。

[91]溢:《韓愈全集校注》作“隘”。見《韓愈全集校注》(三),第1250頁。清按:作“隘”近是。

[92]韓愈上宰相三書:見《韓愈全集校注》(三),第1238—1254頁。

[93]斐亹:文彩絢麗貌。

[94]偶:應為“遇”。《感二鳥賦·序》:“(愈)時始去京師,有不遇時之歎。”

[95]洪慶善(1090—1155):洪興祖。洪興祖,字慶善,鎮江丹陽人。曾知真州、饒州。著有《〈楚辭〉補注》等。

[96]《寄三學士》詩:即《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見《韓愈全集校注》(一),第221頁。

[97]《別竇司直》詩:即《岳陽樓別竇司直》,《韓愈全集校注》(一),第246頁。

[98]不逐恣欺誑:《韓愈全集校注》作“斥逐恣欺誑”。見《韓愈全集校注》(一),第247頁。

[99]《神道碑》:指皇甫湜的《韓文公神道碑》。見《韓愈全集校注》(附錄)。

[100]本傳:《新唐書》、《舊唐書》之《韓愈傳》皆謂韓愈因論宮市之弊而遭貶。

[101]“傳之落寃讎”下兩句:即“二子不宜爾,將疑還斷不。”見《寄三學士》詩。

[102]趙紹祖(1752—1833):字繩伯,號琴士,安徽涇縣人。

[103]借前籌:指為人謀劃。見《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104]披髪纓冠:謂不及束發戴冠,只系纓於頸。比喻急於救援。《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

[105]噢咻:安撫;籠絡。

[106]韓愈《原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107]林雲銘(1628—1697):字西仲,號損齋,福建閩縣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官徽州府通判。

[108]紫陽作《綱目》:指朱熹作《通鑑綱目》。朱熹晚年主講紫陽書院,故也別稱紫陽。

[109]林雲銘:《韓文起評語》卷二。

[110]程綿莊(1691—1767):程廷祚。程廷祚,初名默,字啟生,號綿莊。江南上元人。諸生。著有《大易擇言》、《易通》、《彖爻求是說》、《尚書通議》等。

[111]賈生:賈誼。

[112]董子:董仲舒。

[113]王、曹、潘、陸:王粲、曹植、潘岳、陸機。

[114]轥轢:車輪輾過,引申為超越。

[115]“李諤上書論文體”四句:指李諤《上隋高祖革文華書》,載《隋書》卷六十六《李諤傳》。

[116]柳冕與杜黃裳書:柳冕(?—805),字敬叔,蒲州河東人。歷任婺州刺史、福建觀察使等職。他在《謝杜相公論房杜二相書》曰:“相公如變其文,即先變其俗。文章、風俗,其弊一也。變之之術,在教其心,使人日用而不自知也。伏維尊經術,卑文士。經術尊則教化美,教化美則文章盛,文章盛則王道興。”杜黃裳(738—808),字遵素,京兆杜陵人。寶應進士。元和二年(807),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封邠國公。

[117]沉浸醲郁:韓愈《進學解》:“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

[118]戛戛乎去陳言而造新語: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119]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

[120]其於亡羊均也:《莊子·駢拇》:“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遊。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

[121]君子黃中通理:《周易·坤卦·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孔穎達《正義》:“黃中通理者,以黃居中,兼四方之色。奉承臣職,是通曉物理也。正位居體者,居中得正,是正位也。處上體之中,是居體也。黃中通理,是美在其中,有美在於中,必通暢於外,故云暢於四支。四支猶人手足,比於四方物務也。外內俱善,能宣發於事業。所營謂之事,事成謂之業。美莫過之,故云美之至也。”

[122]“葉水心之言曰”九句:見葉適《習學記言》卷四十。葉水心,葉適,官至寶文閣學士。

[123]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124]辭達而已矣:《論語·衛靈公》:“子曰:‘辭達而已矣。’”

[125]蚍蜉撼大樹:韓愈《調張籍》:“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126]當宁:指皇帝。

[127]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

[128]黃鐘毀棄、瓦缶雷鳴:比喻賢才不用。《楚辭·卜居》:“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朱熹《〈楚辭〉集注》:“黃鐘,謂鐘之律中黃鐘者,器極大而聲最閎也。瓦釜,無聲之物。雷鳴,謂妖怪而作聲如雷鳴也。”

[129]焚膏繼晷,兀兀窮年:引自韓愈《進學解》。

[130]壽陵餘子之學步:即邯鄲學步。《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131]子:《韓愈全集校注》作“君”。

[132]馮鈍吟(1602—1671):馮班。馮班,字定遠,號鈍吟居士。江蘇常熟人。明諸生,入清不仕。著有《鈍吟全集》。

[133]鄺露(1604—1650):字湛若,廣東南海人。明末廣東著名詩人,與黎遂球、陳邦彥被稱為“嶺南前三大家”。清兵入粵,鄺露抗清殉職。《赤雅》是鄺露遊歷廣西時,記錄廣西民族風情、山川地貌、古跡名勝、珍禽異獸、趣事軼聞的一部著作。

[134]行官乃退之自謙之稱,其時正由潮州移袁州,故曰南回。——章士釗原注。

[135]上引語見蘇軾《記歐陽論退之文》。《蘇軾文集》卷六十六。

[136]岳珂(1183—1243):字肅之,號亦齋,晚號倦翁。相州湯陰人。岳飛之孫,岳霖之子。官至戶部侍郎。著有《金佗粹編》、《桯史》、《玉楮集》等。

[137]稱璫為高風絶識:《桯史》卷第六《鴻慶銘墓》:“孫仲益覿《鴻慶集》,太半銘志……獨有武功大夫李公碑列其間,乃儼然一璫耳,亟稱其高風絶識,自以不獲見之為大恨,言必稱公,殊不怍於宋用臣之論諡也。”

[138]趙與時(1175—1230):字行之,一字德行,宋宗室,寓居臨江。寶慶二年(1226)進士。官至麗水縣丞。所著《賓退錄》,《四庫總目提要》認為考證經史,辨析典故,則精核者十之六、七,可為《夢溪筆談》、《容齋隨筆》之續。

[139]摘其為《韓琦志》,深詆岳飛:《賓退錄》卷第十:“而孫仲益尚書……及作《韓忠武誌》,則又以岳武穆為跋扈,而與范瓊同稱,善惡復混淆矣。”韓忠武,為韓世忠諡,非韓琦諡,韓琦諡忠獻。因此,此處“《韓琦志》”,應為“《韓世忠志》”。

[140]作《万俟卨志》,又極褒美:《賓退錄》卷第十:“岳之禍,承權臣風旨而誣以不臣者,万俟忠靖、羅彥濟汝楫也。洪文惠誌羅墓不書此事,正得稱美不稱惡之義。而仲益誌万俟則顯書之,何哉?”

[141]魯、衛之政:比喻情況相同或相似。《論語·子路》:“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魯是周朝周公的封國,衛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國,兩國的政治情況也像兄弟一樣差不多。

[142]王允當年稱不可使佞臣執筆:《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傳》:“允曰:‘……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

[143]見《桯史》卷第六《鴻慶銘墓》。

[144]豐稷(1033—1107):字相之,諡清敏,明州鄞縣人。官至工部尚書。

[145]蓬萊驟淺:葛洪《神仙傳》卷三《王遠》:“麻姑自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昔,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

[146]噂沓:冗長拖沓。

[147]前者去年從王芸生借讀一、二篇。後者今年從朱文相借讀三、四種。——章士釗原注。

[148]孟子“土芥、寇讎”之說:《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149]君親無將:《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君親無將,將而誅焉。”臣子對君父不能有弑逆的念頭,如果有的話,就可以把他殺死。

[150]觥觥:剛直、壯健,此指顯然。

[151]杜牧《〈李長吉集〉序》:鯨呿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幻誕也。釗案:“牛鬼蛇神”一語,來源甚遠,固不始於杜牧。——章士釗原注。

[152]韓子上鄭餘慶書:即韓愈《上留守鄭相公啓》,《韓愈全集校注》(三),第1785頁。

[153]語本蔡世遠《古文雅正》評語。——章士釗原注。清補注:蔡世遠(1681—1734),字聞之,號梁村。福建漳浦縣人。因世居漳浦梁山,學者稱之為“梁山先生”。清代理學家。

[154]廉藺:廉頗、藺相如。

[155]呂溫《題陽人聚》詩,時長沙太守孫堅,率長沙子弟,起兵討董卓,陽人聚即其屯兵處。——章士釗原注。

[156]駈:古同“驅”。

[157]逆案發於子厚歿後,時間之相差,止一間耳。——章士釗原注。

[158]伈伈俔俔:恐懼、怯懦貌。《明史》卷一百七十九《鄒智傳》:“及與議事,又唯諾惟謹,伈伈俔俔,若有所不敢,反不如一、二俗吏足以任事。”

[159]查近川(1504—1561):查秉彝。查秉彝,字性甫,號近川,浙江海寧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由黃州推官歴戶科左給事中,數建白時事,終順天府尹。

[160]邵晉涵(1743—1796):字與桐,一字二雲,號南江,浙江餘姚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曾任侍講學士。著有《爾雅正義》等。

[161]鄭文虎(1714—1784):應為鄭虎文。鄭虎文,字炳也,號誠齋(城齋),浙江秀水人。乾隆七年(1742)進士。曾提督湖南、廣東學政。著有《吞松閣集》。

[162]劉翰怡(1881—1963):劉承幹。劉承幹,字翰怡,號貞一,浙江省吳興人。藏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