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清王之績,字懋功,宣城人,著有《鐡立文起》,泛論文章體例,鐡立者,其齋名也,中有一條,言柳州山水諸記如下:
記之名始於《戴記·學記》等篇,記之文《文選》弗載,後之作者,固以韓退之《畫記》,柳子厚遊山諸記為體之正。然觀韓之《燕喜亭記》,亦微載議論於中,至柳之記新堂、鐡爐步,則議論之辭多矣。
由鐡立之言,記有正、變兩體,記何物即專記何物者為正體,記物而兼帶議論者為變體。實則此讀者強為之辭,以子厚言,彼落筆時,未必有所容心於其間。
《義門讀書記》引任昉[43]云:“吳、楚間謂浦為步,語之譌耳”,但“浦”為輕脣音,惟“埠”為重脣,與“步”適同,不知“埠”字在齊、梁間已通用否?《丹鉛總錄》[44]云:“《青箱雜記》:嶺南謂村市為墟,水津為步,罾步,即漁人施罾處也。張勃[45]《吳錄》:地名有龜步、魚步,揚州有瓜步。羅含[46]《湘中記》:有靈妃步。《金陵圖志》:有邀笛步,王徽之邀桓伊吹笛處。”升菴歷舉諸步,都未有通用作“埠”者。
世綵堂本題下注云:
《志》云:余乘舟來,居九年,此當作於元和八年。古者姓氏,特以別生分類,賢否之涇渭,初不由此。尊尙姓氏,始於魏之太和,齊據河北,推重崔、盧,梁、陳在江南,首先王、謝,至江東士人,爭尙閥閱,賣婚求財,汩喪廉恥。唐家一統,當一洗而新之,奈何文皇帝[47]以隴西舊族,矜夸其臣,以房、魏之賢,英公[48]之功,且區區[49]結婚於山東之世家?貞觀之世,冠冕高下,雖稍序定,然許敬宗以不敍武后世,李義府恥其家無名,復從而紊亂。黜陟廢置,皆不由於賢否,但以姓氏升降去留,定為榮辱。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皆稱禁婚,民俗安知禮義忠信為何物耶?子厚憫時俗之未革,故以子孫冒昧者,取況於鐡爐步之失實,誠有功於名教歟!
右論不謬,唯失之迂,蓋子厚流連山水,偶有感觸,亦如《鈷鉧潭記》,末綴“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一語足矣,何必連篇累牘,申述不已,如《鐡爐步志》者乎?是必事在眼前,變生意外,公私運會,同遭隳敗,甚深怨毒,息息難忘,一有所感,輒下筆不能自休如所云云也。查中唐韋、杜,去天尺五,其勢殆過於魏之崔、盧,梁之王、謝,而永貞政變,王叔文自感勢孤,亟推韋執誼置之相位,深相倚重,期於不敗,直由韋為望族高門,足資號召,執誼諒亦侈言先德,懾服同僚之故。不料執誼為德不卒,隙末兇終,子厚涉筆至“由不推知其本,而姑大其故號,以至於敗,為世笑僇,斯可以甚懼”等語,誠不知其追懷往事,痛切於心果至何許也!吾之所揣如此,雖無證左,要自去題非遠。
嘗論天下事無不有對立面。蓋世之託大其世族者,誠有之矣,而己並不託大,由人之失眼,以致於錯著者,亦往往而有,如唐詩云:“主司頭腦太冬烘,誤認顏標作魯公”[50],其著例也。此正如人懷價以求釜錡錢鎛刀鈇,而卻不識己所求之釜錡錢鎛刀鈇為何種,一遇燕石[51],而遽妄以為瑾、瑜[52],欣然懷挾以往,從不肯去而之他,別求符其所欲望,是殆又子厚擲筆後所無可如何者已,噫嘻!
[1]大姚:指姚範。姚範為姚鼐伯父,稱為大姚,姚鼐為小姚。
[2]文安禮:南宋人。曾作《柳先生年譜》。
[3]姚南青:姚範,字南青。
[4]韓醇:字仲韶,臨邛人。生平不詳。曾先後注韓愈、柳宗元文集。
[5]慴伏:亦作“慴服”。因畏懼而屈服。《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6]薛伯高也,為子厚先友,名見《先友記》。——章士釗原注。
[7]翟灝(?—1788):字大川,號晴江,浙江仁和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金華、衢州府學教授。著有《無不宜詩文稿》、《〈四書〉考異》、《〈周書〉考證》等。
[8]《隨筆》:指袁枚的《隨園隨筆》。《鼻亭之疑》,見《袁枚全集》第五集,鳳凰出版社,1993年版,第343—344頁。
[9]舜罪四凶:《尚書·舜典》:“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10]姜西溟(1628—1699):姜宸英。姜宸英,字西溟,號湛園,浙江慈溪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進士,授編修。兩年後,充順天鄉試副考官。因事被劾,病死獄中。
[11]柳子:它本作“柳子厚”。
[12]王文成:王守仁。王守仁,號陽明,諡文成。
[13]《孟子·萬章上》:“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
[14]《孟子·萬章上》。
[15]隨園:指袁枚。袁枚晚年自號隨園主人、隨園老人。
[16]黃叔琳(1672—1756):字宏獻,號昆圃,學者稱北平先生。直隸宛平人。康熙三十年(1691)進士,官至刑部、吏部侍郎。著有《史通訓故補》、《〈文心雕龍〉輯注》、《硯北易鈔抄》、《〈詩經〉統說》等。
[17]《括地志》,唐魏王泰命著作郎蕭德言、秘書郎顧胤等撰,凡五百五十卷,書今佚。——章士釗原注。
[18]湯斌毁五通祠後,蘇州祗賸半通之謠,事見《聊齋》。——章士釗原注。清補注:《聊齋志異》中關於五通的故事有兩篇,一篇題為《五通》,一篇是《又》。
[19]宣慰安君:即時任貴州宣慰使的安榮貴。《大定府志·水西安氏本末》:“自洪武以來,安氏世為宣慰使”。
[20]《孟子·離婁下》:“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鄉鄰有鬥者,被髮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
[21]此評出儲欣:《河東先生全集錄》卷四。
[22]甘茂盟息壤:事見《史記》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傳》。
[23]張世南:字光叔,鄱陽人。生卒年不詳,為南宋寧宗、理宗間人。《游宦紀聞》成書於理宗紹定年間。其書多記雜事舊聞。
[24]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宋仁宗時曾兩度拜相,卒諡文正。
[25]頗有著述:王子融著有《禮閣新編》、《唐餘錄》等。
[26]《淮南子》卷四《墬形訓》:“禹乃以息土填洪水”。
[27]《山經》,即《山海經》;《啓筮》,即《歸藏·啓筮》。《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歸藏·啓筮》:“滔滔洪水,無所止極,伯鯀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見王寧:《傳本〈歸藏〉輯校》。
[28]徐仁甫認為:“班固用史遷之文,顛倒其序,既可叶韻,又可互文以見其義,要在交互中讀之。”見徐仁甫:《讀〈柳文指要〉劄迻》。
[29]此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30]鈕琇(?—1704):字書城,號玉樵,吳江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貢生,曾任河南項城、高明等縣知縣。著有《觚賸》、《臨野堂集》等。《觚賸》系筆記,多記明末清初雜事。
[31]《續博物志》:南宋李石著,补张华《博物志》所未备。李石,号方舟,南宋绍兴、乾道间人。
[32]東坡《詩序》:蘇軾《息壤詩序》:“《淮南子》曰:鯀湮洪水,盜帝之息壤,帝使祝融殺之於羽淵。今荊南門外,有狀若屋宇,陷入地中,而猶見其脊者。傍有石,記云,不可犯。畚鍤所及,輒復如故。又頗以致雷雨,歲大旱,屢發有應。予感之,乃爲作詩。其辭曰:帝息此壤,以藩幽臺。有神司之,隨取而培。帝敕下民,無敢或開。惟帝不言,以雷以雨。惟民知之,幸帝之恕。帝茫不知,誰敢以告。帝怒不常,下土是震。使民前知,是役於民。無是墳者,誰取誰干。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33]鷇:須母鳥哺食的雛鳥。
[34]出自《尚書·禹貢》。
[35]閻浮提:梵語,指人世間。
[36]“語大”出中庸:《中庸》:“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
[37]退之有《佛骨》一表:指韓愈的《論佛骨表》,見《韓愈全集校注》(四),第2288頁。
[38]記云:今刺史馮公作大門,馮刺永州,在元和二、三年,記當在是時作。釗案:上語題下廖注,馮名未詳。——章士釗原注。
[39]此言令狐父子相繼顯貴,天下姓胡者,姓上亦加“令”字,“令”平聲讀。——章士釗原注。清補注:此溫庭筠詩。錢易《南部新書·庚》:“令狐相綯以姓氏少,族人有投者,不恡其力,繇是遠近皆趨之。至有姓胡冒令狐者。進士溫庭筠戲為詞曰:‘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胡悉帶令。’”
[40]孫光憲《北夢瑣言》卷第七《李商隱草進劍表》:“彭陽(令狐楚)之子綯,繼有韋平之拜,似疎隴西,未嘗展分,重陽日,義山詣宅,於廳事上留題,其略云:“十年泉下無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郎君官重施行馬,東閤無因許再窺。”又見李商隱:《九日》,《全唐詩》卷五百四十一。
[41]荊公《蘇君誌》:指王安石《廣西轉運使屯田員外郎蘇君墓誌銘》。《臨川先生文集》卷第九十二。
[42]吾湘大家有婚喪事,動將家存不屬於己之官銜牌,雇乞丐分肩,簇擁塗路,亦即踵此冒名自大之習。——章士釗原注。
[43]任昉(460—508):字彥升,小名阿堆,樂安博昌人。
[44]《丹鉛總錄》:為考辨群書異同之筆記彙編。明代楊慎著。楊慎,字用修,號升菴。
[45]張勃:晉朝人。所著的《吳錄》,約公元265至289年成書,已經失傳。
[46]羅含(292—372):字君章,號富和,耒陽人。官至長沙相,卒後加封為中散大夫。其史地代表作《湘中記》,又名《湘中山水記》,東晉穆帝永和元年(345)問世,共三卷。專記湖南的山川、特產、民俗、古跡等。已經失傳。
[47]文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48]英公:李勣。李勣因功被封為英國公,故稱英公。
[49]區區:謂奔走盡力。區,通“驅”。
[50]王定保:《唐摭言》卷八《誤放》:“鄭侍郎薰主文,誤謂顏標乃魯公之後。時徐方未寧,志在激勸忠烈,即以標為狀元。謝恩日,從容問及廟院。標,寒畯也,未嘗有廟院。薰始大悟,塞默而已。尋為無名子所嘲曰:‘主司頭腦太冬烘,誤認顏標作魯公。’”
[51]燕石:《太平御覽》卷五十一載:宋之愚人得燕石於梧台之東,歸西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端冕玄服以發寶,華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盧胡而笑曰:“此燕石也,與瓦甓不異。”主人大怒,藏之愈固。
[52]瑾、瑜:二種美玉名,泛指美玉。《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後用以比喻美德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