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十七

【張因】【盧當[157]】【趙需】【張惟儉】【張式】【蘇弁】【陳眾甫】張因事,詳《東明先生墓誌銘》。

盧當[158]為郭尙父從事,子厚父鎭為記室,同在幕府;鎭任岳鄂都圑練判官,當又適任沔州刺史,因而子厚與當子九皋相善,語見《虞鳴鶴誄》。父當以信聞,子鳴鶴以恭著。

趙需名見《陳京狀》。德宗降誕日,內殿三教講論,以僧鑑虛對韋渠牟,以許孟容對趙需,以僧覃延對道士郝惟素;儒者趙需第一,許孟容第二,韋渠牟第三。子厚謚之曰“哻哻[159]儒士”,績效如此。

張惟儉,河南法曹師之子。獨孤至之《法曹墓誌》言:惟儉弱歲精《左氏春秋》,又稱法曹詼諧不羈,則子厚謂惟儉善言謔,蓋本之父風云。

張式與弟正甫,先後登大曆進士。

蘇弁在貞元二十一年三月壬申,以前戶部侍郎判度支、汀州別駕,為忠州刺史。子厚稱其好聚書,與先君通書,何義門謂:好聚書亦得書,蓋本史遷賈嘉與余通書[160]之例云。

陳眾甫,《楊凌文集》中有《餞送六序》,為子厚所稱,送陳眾甫其一也,參看《〈楊評事文集〉後序》。“眾甫”字本《老子》[161],子厚稱其“高志氣”,諒必與老學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