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2025年08月10日
二
子厚著《非〈國語〉》,上三十一篇,下三十六篇,共六十七篇,列在《外集》。今本編不包括《外集》文字,即以諸家有涉於論《非〈國語〉》者,分隸於《答吳武陵》及《與呂道州》二書之後云。
子厚之學,靡所不苞,彼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自六藝以逮諸子,凡為其所循名而取實者,曾切切言之。而世人見子厚喜訟言《國語》,因謂作者一生得力在此,詞條理致,俱無一而不似。不知子厚亦祇言“參之《國語》以博其趣”云爾,為問行文而求其趣之博也,較之取道之原,而殫精於《詩》、《書》、《易》、《禮》、《春秋》,以及旁推交通,而肆力於《孟》、《荀》、《莊》、《老》、《騷》、《史》,其大小輕重之量為何如?非惟此也,論者見子厚著《非〈國語〉》,又仿孔穎達之譏劉炫[149],謂子厚勤習《國語》而復非之,亦猶炫之治杜而攻杜氏,此俱無異蠹生於木,而還食其木,應為君子所不取。嘻!諺有之,癡人面前,說不得夢,夫子厚之功力,旣有涉於《國語》,而且章明大中,發露公器,曾以己之所是非,與天下人以共見,則又安禁天下人從而雌黃之為公為私,抑中與非中也耶?
吾少時於《柳集》過錄諸家評云:
《非〈國語〉》六十七篇,子厚平生學術,醇駁具見焉,惜未有明者遴其合乎道者著之,離者去之。蓋呂溫之才,大出柳下,武陵齒甚少,方師資請業之不暇,敢去取自任乎?此《非〈國語〉》一書,後人所為爭取排擊也。
吾不憶此評誰作。然實有鑑於子厚《與呂溫書》末數語而為之辭,子厚當時固顯然不以明者屬望呂、吳二子,為問亙千年來,又誰敢以明者自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