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王惺齋〔元啓〕訿茅鹿門云:
茅鹿門《文鈔》,其鉤勒點綴,悉本荊川,然其評論之辭,往往如隔牆聽語,於文義都有未曉解者。昨偶閱柳子《與顧十郎書》,鹿門云:其書似非對座主之言,不覺失笑,“中間招衆口飛語”,鹿門云云,以為自指,尤為昏憒。
惺齋訿鹿門不免過當,夫鹿門豈不知少連早已物故?特謂文辭之憤激,對座主或不當如是耳。惟謂“中間招衆口飛語”為自指,則鹿門實為誤會。尋少連事殊少見,《唐語林》[129]載:“裴延齡恃恩輕躁,班列懼之,惟少連不避延齡,嘗畫一雕,羣鳥啄之,以獻”,則少連之孤立於朝可知。至謂誇張者出自門下,則門下之背畔師門,事固恆有,特關於少連之遭此辱,無法指名耳。惺齋文見《祇平居士集》卷十四。
釗案:少連初不聞有善畫名,所獻之畫,未必親少連筆,特以形象喻延齡之橫恣,使德宗知之足矣。果也,德宗審延齡之膺衆怒,而信之益堅,同時置少連不予處分,以示寬大。獨少連剛直人也,此殆出乎其意料之外。吾憶張九齡與李林甫同官不相能,時時防林甫毒手,因作《海燕》詩以示意,中有“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之句。果也,林甫之藴毒以緩,同時又作《白羽扇賦》,以獻於玄宗,而帝疑亦解。之二公者,危迫時同以文字借助於微禽,收效乃大同而小異。雖以本人性行之有所未齊,而大抵少連官小用強,冀徼倖於萬一,九齡官高用軟,相忍為國,而圖善其敗。君子從論世以知其人,未嘗不歎兩者易地則皆然云。
[1]杜甫《諸葛廟》詩:實為杜甫的《蜀相》诗。末句为:“出師未捷報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何孟春(1474—1536):字子元,號燕泉。郴州人。官至吏部侍郎。
[3]史別記:指《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二《許孟容傳》所記。
[4]“天位不許庸夫干”句,出自韓愈《永貞行》,非出自韓愈《江陵寄三學士》詩。《江陵寄三學士》詩,即《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在《韓愈全集校注》(一),第221頁。《永貞行》,在《韓愈全集校注》(一),第259頁。
[5]類舉董賢、侯景:指韓愈《永貞行》詩中,有“董賢三公誰復惜,侯景九錫行可歎”句。
[6]忮心:猜忌之心。《莊子·達生》:“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
[7]馮景(1652—1715):字山公,一字少渠,浙江錢塘人。諸生。著有《解舂集文鈔》等。
[8]僉壬:小人;奸人。
[9]楚國亡猨,禍延林木:杜弼《為東魏檄梁文》:“但恐楚國亡猨,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猨”即“猿”,猿猴。
[10]懲艾:戒懼。《史記》卷二十四《樂書》:“成王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戰戰恐懼,善守善終哉?”《史記正義》:“言成王作頌,悲文王戰戰恐懼,推己戒勵為治,是善守善終也。”
[11]《易林》:西漢焦延壽著。其書以一卦演變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各變六十四卦,演變成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之下都有韻文繫辭,用以占驗吉凶。
[12]盧文弨(1717—1796):字召弓,一作紹弓,號磯漁,又號檠齋、抱經,晚年更號弓父,人稱抱經先生,仁和人。乾隆十七年(1746)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上書房行走,歷官左春坊左允、翰林院侍讀學士、廣東鄉試正考官、提督湖南學政等職。以校勘古籍稱名於世,校勘的古籍有《逸周書》、《孟子音義》、《荀子》、《呂氏春秋》、賈誼《新書》、《韓詩外傳》、《春秋繁露》、《方言》、《白虎通》等,多達二百一十多種。又苦刻板不易,合經史子集三十八種,摘字而注之,名為《群書拾補》。
[13]王仲任:王充。
[14]燔餘幸存意:王充《論衡》卷第二《幸偶》:“火燔野草,車轢所致,火所不燔,俗或喜之,名曰幸草。”
[15]黃式三(1789—1862):字薇香,號儆居,浙江定海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歲貢生。終身治學。精通《三禮》。著有《儆居集》等。
[16]必如崑崙奴之出入一品室:唐傳奇小說《崑崙奴》載,公子崔生與一品官郭子儀家中女妓紅綃女相戀無由相見,在崑崙奴磨勒幫助下結良緣。後為一品知曉,乃命甲士五十人,嚴持兵仗圍崔生院,使擒磨勒。磨勒遂持匕首,飛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鷹隼。攢矢如雨,莫能中之。頃刻之間,不知所向。又見《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四。
[17]《詩經·邶風·新臺》:“魚網之設,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18]徐仁甫謂:茲又豈可謂之正負同集一字哉?且因此又謂“僅”詁少,“不僅”則詁多,而於古人用“僅”之詁多者,竟一律加上“不”字。是誤解“不顯,顯也”、“不時,時也”之弊,乃至於此!見徐仁甫:《讀〈柳文指要〉劄迻》,《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2年第1期。
[19]徐仁甫謂:按所舉三句皆反詰句,凡反詰句,其句義皆與句形相反。即句形否定者則句義肯定,句形肯定者則句義否定。不得於原句去“不”或加上“不”字。如謂加上“不”字,其意皆同,此不科學之論,皆誤會“不顯,顯也”、“不時,時也”使然。
見徐仁甫:《讀〈柳文指要〉劄迻》。
[20]徐仁甫謂:按“加否定字而確保肯定義”,此惟反詰句為然。如《詩》“不顯,不時”為反詰句,加否定字“不”,而義為“顯也,時也”,則肯定矣。柳文“不可知也?”亦反詰句,加否定字“不”,而義為“可知”,亦肯定矣。然此乃釋句義,非釋詞義。釋句、釋詞混為一談,則句法、詞法界限不明矣。
見徐仁甫:《讀〈柳文指要〉劄迻》。
[21]陸繼輅(1772—1834):字季木,一字修平,號祁孫(祁生)。江蘇陽湖人。嘉慶五年(1800)舉人。官合肥訓導、江西貴溪知縣。居三年,以疾乞休。著有《崇百藥齋文集》、《合肥學舍劄記》。
[22]語出《公羊傳·僖公十六年》。
[23]江文通:江淹,字文通。江淹《別賦》,見《昭明文選》第十六卷。
[24]韓文:指韓愈的《張中丞傳後序》一文。《韓愈全集校注》(三),第1715頁。
[25]李義山:李商隱。
[26]張舜民:生卒年不詳。字芸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矴齋。邠州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為襄樂縣令。元祐初做過監察御史。曾因元祐黨爭事,牽連治罪,被貶為楚州團練副使,商州安置。
[27]周越:生卒年不詳。字子發,一字清臣,山東鄒平人。北宋書法家,著有《古今法書苑》(簡稱《法書苑》)。周越《古今法書苑》一書詳情,見陳志平:《周越〈古今法書苑〉考論》,《文獻》2008年第3期。
[28]大王:晉代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皆工書法,世稱王羲之為“大王”,其子王獻之為“小王”。
[29]見《禮記·射義》。
[30]《全唐文紀事》:清代陳鴻墀撰。陳鴻墀,字範川,浙江嘉善人,嘉慶十年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工詩。
[31]《左傳·成公十年》。
[32]《周易·困卦》:“上六,困於葛藟,於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33]《尚書·秦誓》。
[34]甘與酣同,出《莊子》:《莊子·徐無鬼》:“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人投兵。”甘寢,即酣寢。
[35]敬之字茂孝,嘗為《華山賦》,韓愈稱之,中元和二年進士。——章士釗原注。
[36]葛郎瑪:grammar之音譯,即文法、語法。
[37]何義門云:“益”字上有“盡”字,吾所見本卻無。——章士釗原注。
[38]王元美:王世貞,字元美。
[39]《左傳·宣公十二年》。
[40]李安溪(1642—1718):李光地。李光地,字晉卿,號厚庵。福建安溪人,學者稱為“安溪先生”。
[41]《詩經·大雅·棫樸》:“濟濟辟王,左右趣之。”
[42]《符城南讀書》詩:指韓愈《符讀書城南》詩,《韓愈全集校注》(二),第722頁。
[43]史稱:新、舊兩《唐書》皆有《楊憑傳》。從下引文來看,此處“史”應指《新唐書·楊憑傳》。《新唐書·楊憑傳》在卷一百六十。
[44]遷鼎邑:《左傳·桓公二年》:“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雒邑,謂雒陽,唐東都。
[45]好書王:《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此指憑自雒陽召還,居雒陽為諸王傅事。
[46]金谷:《水經注》卷十六《谷水》:“金谷水東南流,逕晉衛尉即石崇之故居。《石季倫金谷詩集敘》曰:‘余以元康七年從太僕出為征虜將軍,有別廬在河南界金谷澗中。’”即世傳之金谷園。
[47]上陽:《舊唐書》卷三十八《地理志一》:“(東都)上陽宮,在宮城之西南隅,南臨洛水,西拒穀水,東即宮城,北連禁苑。”
[48]淵龍過許劭:《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輿人也。……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稱平輿淵有二龍焉。”此以指許孟容侍郎及許司業。
[49]冰鯉弔王祥:《晉書》卷三十三《王祥傳》:“祥性至孝,……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此借指王仲舒。
[50]王仲舒(762—863):字弘中,太原人。貞元十年(794)中賢良方正科。元和五年(810)遷職方郎中、知制誥,以欲直楊憑冤,貶峽州刺史。後授江西觀察使。有文名,長於制誥。
[51]銅駝:陸機《洛陽記》:“洛陽有銅駝街,漢鑄銅駝二枚,在宮南四會道相對。俗語曰:‘金馬門外集眾賢,銅駝陌上集少年。’”言人物之盛。
[52]澗瀍秋瀲豔:澗瀍,澗水和瀍水,流經雒陽。《尚書·洛誥》:“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瀲豔,波蕩漾。
[53]嵩少:嵩山與少室山的並稱。亦用為嵩山的別稱。
[54]《詩經·豳風·九罭》:“鴻飛遵渚,公歸無所?於女信處。”鄭玄箋:“鴻,大鳥也,不宜與鳧鷖之屬飛而循渚,以喻周公今與凡人處東都之邑,失其所也。”循,遵也。
[55]沖天:《史記·滑稽列傳》:“(淳於髡說齊威王)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56]降神:《詩經·大雅·崧高》:“維嶽降神,生甫及申。”
[57]種德會明敭:《尚書·大禹謨》:“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孔安國傳:“皋陶布行其德,下治於民,民歸服之。”種德,布行德澤。明敭,《尚書·堯典》:“明明揚側陋。”孔穎達疏:“當明白舉其明德之人於僻隱鄙陋之處。”敭,同“揚”。
[58]方苞《禮闈示貢士》,見《方苞集集外文》卷八。《方苞集》(下),第775頁。
[59]金、陳、章、羅:金,指金聲。金聲(1589—1645),字正希,休寧人。崇禎元年(1628)進士,官御史。參加抗清,兵敗被殺;陳,指陳際泰(1567—1641)。陳際泰,字大士,江西臨川人。與章世純、羅萬藻、艾南英志趣相投,結成豫章社。四人皆明末古文家,被稱為“臨川四大才子”;章,指章世純(1575—1644)。章世純,字大力,江西臨川人;羅,指羅萬藻。羅萬藻(?—1647),字文正。江西臨川人。
[60]王、錢、唐、歸:王,王鏊;錢,錢福;唐,唐順之;歸,歸有光。王鏊(1450—1524),字濟之,學者稱震澤先生。成化十一年(1475)進士。錢福(1461—1504),字與謙,號鶴灘。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人,吳越國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弘治三年(1490)進士,官翰林修撰,三年告歸。詩文以敏捷見長,有名一時,所作《明日歌》流傳甚廣。著有《鶴灘集》等。
[61]夭閼:夭亡,夭折。
[62]子劉子:劉禹錫自稱。劉禹錫晚年著有《子劉子自傳》,稱:“子劉子,名禹錫,字夢得。”
[63]八音真諦:劉禹錫《唐故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君集紀》:“八音與政通,而文章與時高下”。
[64]劉夢得編《柳集》時所為《紀》:指劉禹錫:《唐故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君集紀》,見《劉禹錫集》上冊,第236頁,中華書局,1990年版。
[65]《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沒而不稱,悲夫!”
[66]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四十九載:“斯,字子遷,江東人。始未為聞人。因以卷謁楊敬之,楊苦愛之,贈詩云:幾度見詩詩盡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未幾詩達長安,明年擢上第。”
[67]王充倡為頌漢、齊世之說:王充《論衡》有《齊世》、《宣漢》等篇,皆主張頌揚當世(漢)。
[68]“鄙視時人對周宣王”二句:柳宗元《獻平淮夷雅表一首》曰:“伏見周宣王時稱中興,其道彰大,於後罕及。……平淮夷,則《江漢》、《常武》,鏗鍧炳耀,盪人耳目。故宣王之形容與其輔佐,由今望之,若神人然。此無他,以《雅》故也。”
[69]“罪責司馬相如”句:柳宗元《貞符序》:“自司馬相如、劉向、揚雄、班彪、彪子固,皆沿襲嗤嗤,推古瑞物以配受命。其言類淫巫瞽史,誑亂後代。”
[70]應劭:字仲遠,一作仲瑗,汝南南頓人。漢靈帝時被舉為孝廉。曾拜太山太守,後依袁紹,卒於鄴。
[71]孟康:三國曹魏時學者,著有《〈漢書〉音義》。
[72]毛刻:明代毛晉的汲古閣刻本。毛晉(1599—1659),明末藏書家、出版家。江蘇常熟人。
[73]《長楊賦》:揚雄作,《昭明文選》卷九。
[74]鄒陽:應為“鄒衍”。《太平御覽》卷八百四十二《百穀部六》:“劉向《別錄》曰:傳言鄒衍在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居之,吹律而溫至生黍,到今名黍谷焉。”
[75]嵇叔夜與人絶交:指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與友人山濤絕交。嵇叔夜,嵇康。嵇康(224—263),字叔夜,三國時期魏國譙郡銍人。“竹林七賢”之一。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因得罪鐘會,為其構陷,被司馬昭處死。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曾推薦他做官,他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為官。
[76]楊子幼之招致不測:楊子幼(?—前56),即楊惲。楊惲,字子幼,華陰人。因告發霍禹謀反,被封為平通侯,遷中郎將。後因故失爵位,家居以財自娛。其友孫會宗與書諫戒,惲報書中有“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旣”句,被認為大逆不道,判腰斬。孫會宗亦被免官。參見《漢書》卷六十六《楊惲傳》。
[77]劉貢父(1023—1089):劉攽。劉攽,字貢父,號公非,臨江新喻人。劉敞弟。嘉祐六年(1061)進士。官至中書舍人。長於史學,參與修《資治通鑑》。撰有《中山詩話》等。
[78]《詩·谷風》:《詩經·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詩經》中有兩篇名《谷風》,一篇是《邶風》中的《谷風》,一篇是《小雅》中的《谷風》。此處“《詩·谷風》”顯然是《邶風》中的《谷風》。
[79]陸士衡:陸機。陸機作《文賦》,見《昭明文選》第十七卷。唐李善注。此處“李注”,即指李善注。
[80]趙子昂(1254—1322):趙孟頫。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湖州人。宋宗室。元代著名畫家。
[81]李鄦齋(1754—1817):李賡芸。李賡芸,字生甫,號書田,又號生軒、許齋,一作鄦齋,江蘇嘉定人。乾隆五十五年進士,曾任浙江布政使。著有《炳燭編》四卷,卷一為經義,卷二為字學,卷三論音韻,卷四考訂群書及官制。本處的《炳燭篇》,應為《炳燭編》。
[82]歐陽永叔詩:指歐陽修的《金雞五言十四韻》,開首即曰:“蠻荊鮮人秀,厥美為物怪。”
[83]陸祁孫:陸繼輅。
[84]王芸生:曾任天津《大公報》總編輯。著有《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政協常委。
[85]馬宗霍(1897—1976):湖南衡陽縣人。湖南南路師範學堂畢業。歷任暨南大學、金陵女子大學、上海中國公學、中央大學等校教授。主持廿四史點校工作。畢生研究文字學,著有《音韻學通論》、《文字學發凡》、《中國經學史》等。
[86]巽言:《論語·子罕》:“巽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為貴。”後因以“巽言”謂恭順委婉的言詞。
[87]舍我其誰者:《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88]出自杜甫《大雨》詩。
[89]《孟子·萬章上》:“孔子曰:‘於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
[90]八比:八股文的別稱。
[91]纇:瑕疵,毛病,缺點。
[92]左思賦:指左思的《吳都賦》。
[93]答友人求文章書:指柳宗元的《與友人論為文書》。見《柳宗元集》卷三十一。
[94]段成式(?—863):字柯古。臨淄鄒平人。宰相段文昌之子。曾任吉州、處州、江州刺史。著有《酉陽雜俎》等。詩文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
[95]段成式的《酉陽雜徂》卷十四《諾皋記》上,中有載鄭余慶事。
[96]即白居易為李建撰的《有唐善人墓碑》,文後無“蓋墓碑變例也”句,與引文有異。見白居易著,朱金城箋釋:《白居易全集》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678頁。
[97]王元啓(1714—1786):字宋賢,號惺齋,浙江嘉興人。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官福建將樂知縣。著有《祗平居士文集》、《惺齋論文》、《惺齋雜著》及《讀韓記疑》等。
[98]閻徵君:閻若璩。閻若璩,字百詩,號潛丘。康熙十七年(1678)閻若璩應博學鴻詞科,徵辟進京,因此,又被稱為閻徵君。著有《〈古文尚書〉疏證》、《潛邱劄記》等。
[99]李文公:李翱。李翱,字習之,卒諡文,故世稱李文公。
[100]李翺《李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本)卷十四有《故處士侯君墓誌》。
[101]侯高墓誌:應為“侯君墓誌”。
[102]《論語·述而》:“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103]《論語·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04]善人者,志於仁而無惡:張載《正蒙·中正篇》:“樂正子不致其學,足以為善人信人,志於仁,無惡而已”。(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第26頁。)後朱熹注《論語·述而》:“張子曰:有恆者,不二其心。善人者,志於仁無惡。”(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99頁。)章士釗注其出自《孔子家語》,誤。
[105]劉禹錫:《祭柳員外文》,《劉禹錫集》下冊,第600頁,中華書局,1990年版。
[106]鐘索:鐘,指鐘繇。鐘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人。三國時期曹魏書法家。官至太傅;索,指索靖。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魏、晉間書法家。晉武帝時,官酒泉太守。惠帝時,被賜爵關內侯。卒諡莊。
[107]班揚:班固,揚雄,皆漢代文學家。
[108]劉禹錫:《為鄂州李大夫祭柳員外文》,《劉禹錫集》下冊,第603頁。李大夫,李程。
[109]劉禹錫:《祭柳員外文》,《劉禹錫集》下冊,第601頁。
[110]劉禹錫:《重祭柳員外文》,《劉禹錫集》下冊,第602頁。
[111]劉禹錫:《祭柳員外文》,《劉禹錫集》下冊,第601頁。
[112]劉禹錫:《為鄂州李大夫祭柳員外文》,《劉禹錫集》下冊,第604頁。
[113]寡人寧氏之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鮮不獲命於敬姒,以公命與寧喜言曰:‘苟反,政由甯氏,祭則寡人。’”
[114]雷煥掘寶劍,寃氣銷斗牛:《晉書》卷三十六《張華傳》:“初,吳之未滅也,斗牛之間常有紫氣,道術者皆以吳方強盛,未可圖也,惟華以為不然。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緯象,乃要煥宿,屏人曰:‘可共尋天文,知將來吉凶。’因登樓仰觀,煥曰:‘僕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間頗有異氣。’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天耳。’華曰:‘君言得之。吾少時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當得寶劍佩之。斯言豈效與!’因問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曰:‘欲屈君為宰,密共尋之,可乎?’煥許之。華大喜,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入地四丈餘,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間氣不復見焉。”
[115]借前籌:《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酈生語告,曰:‘於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漢王曰:‘何哉?’張良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史記集解》引張晏曰:“求借所食之箸用指畫也。”
[116]夢得答牛僧孺詩:劉禹錫《酬淮南牛相公述舊見貽》:“昔年曾忝漢庭臣,晚歲空餘老病身。初見相如成賦日,尋為丞相掃門人。”見《劉禹錫集》下冊,第539頁。
[117]胡注:指胡三省注《資治通鑑》。
[118]茅順甫:茅坤。
[119]方侍郎:方苞。方苞曾官禮部侍郎。
[120]桐城三老:即桐城三祖。指方苞(望溪)、劉大櫆(海峯)、姚鼐(姬傳)。
[121]謝安石:謝安,字安石,東晉名士,宰相。
[122]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
[123]習鑿齒(?—384):字彥威,襄陽人。著有《漢晉春秋》。
[124]迥躅:指高卓的行跡。
[125]偉長(171—218):徐幹。徐幹,字偉長。“建安七子”之一。北海郡人。
[126]德璉(?—217):應瑒。應瑒,字德璉。“建安七子”之一。汝南南頓人。
[127]龔定菴:龔自珍,號定菴。
[128]東京:指東漢。
[129]見《唐語林》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