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忌文氣過長

行文忌文氣過長

行文忌文氣過長,吾嘗於袁枚《答友人論文第二書》得一實例,如下:

而何以柳州一老,窮兀困悴,僅形容一石之奇,一壑之幽,偶作《天說》諸篇,又多譎詭悖傲,而不與經合,然其名卒與韓峙,而韓且推之、畏之者何哉!

此小小一段文字,冒頭之“何以”,與結尾之“何哉”犯複,吾人從而修正,有二法:一將上面“何以”字削去,其餘一槪不動,一在下面削去“者何”兩字,亦其餘一概不動,除此二法以外,還有第三法在。

所謂第三法者何也?請從子厚《與顧十郎書》求一例證如下:

大抵當隆赫柄用,而蜂附蟻合,煦煦趄趄,便僻匍匐,以非乎人而售乎己,若是者一旦勢異,則電滅飈逝,不爲門下用矣。

此“若是者”之“是”,代表上面“隆赫柄用”整整五句,與下面“一旦勢異”三句相連接,以文氣言,此“若是者”三字,根本不用,於本文理解,固完全不會觸動,特加上此三字,於文脈發生疏宕作用,讀去更怡然理順,謂余不信,請將“若是者”三字全部保留,抑或全部撤去,兩法都要從容諷誦原作,以驗其對理解所生影響何似,然後得知作文須調節氣候,乃是一步眞功夫。

須知右列兩種方式,都是捄濟文氣過長之適用良劑,初學者允當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