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校勘時紙尾有餘,補錄兩義如下:一、臣不勝奮激,即具為書,念終泯沒蠻夷,不聞於時,獨不為也。查此數語貫串讀去,覺“獨”字應是“猶”字形譌[245],“猶不為也”之“為”,與上“即具為書”之“為”字相印。蓋謂身沒蠻夷,書亦隨之湮滅,雖為猶不為也。此義當否?幸共推定。二、“莽述承效,卒奮驁逆”兩語,《英華》指“述”為公孫述,何義門非之,已如前記。釗案:明蔣之翹作注,亦認“述”指公孫述,並載“述為益州牧,有龍出於其府殿中,夜有光耀,述以為符瑞,因刻其掌文曰公孫帝”等語,釗認為取證有據。“莽述”云者,“莽”是形容“述”之狀詞,未必是人名,文中“莽”與其下“驁逆”字相應。蓋“莽述”猶言“獨夫紂”與“孱獻”[246]之類,或當時有此稱號,而後不甚傳,故子厚別以“驁逆”字釋之。至王莽之名,本文後幅有“黃犀死莽”句,重提殊嫌犯複,故此“莽”字鄙意並不另指一人。黃犀事見《漢書》,平帝元始二年,黃支國獻犀牛,王莽因班符命云[247]。


[1]駿發爾私:《詩經·周頌·噫嘻》:“率時農夫,播厥百穀;駿發爾私,終三十里。”

[2]格:《周易·萃卦》作“終”。

[3]《詩經·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澗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宮。”

[4]《經傳釋詞》:清代學者王引之著,為匯釋虛詞的工具書,自序於嘉慶三年(1798),成書應在此前不久。

[5]廖注:指廖瑩中刻印的柳宗元文集《河東先生集》,世稱世彩堂本。該《河東先生集》彙集了唐宋以來各家對柳宗元文集的注釋(百家注本及五百家注本等)。世彩堂本《河東先生集》,為四十五卷,外集二卷。瑩中字群玉,號藥洲,福建邵武人,為賈似道門客。其刻印的柳宗元文集,刊印精美,歷代屢有翻刻,在柳集流傳中影響甚大。參見吳文治《〈柳宗元集〉版本源流考略》一文,該文載吳文治:《柳宗元詩文十九種善本異文滙錄》,黃山書社,2004年版。

[6]于帝其訓:《尚書·洪範》:“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于帝其訓。”

[7]潘岳:《西征賦》,《昭明文選》卷十。

[8]《詩經·國風·召南》。

[9]五世其昌:《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有媯之後,將育于姜,五世其昌,並于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10]《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環除九軌”,或出於此。

[11]《左傳·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踰越險阻,征東之諸侯。”

[12]纇:瑕疵,毛病,缺點。

[13]甈:破裂。揚雄《法言·先知》:“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剛則甈,柔則壞。”

[14]此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15]對此,徐仁甫另有見解:
按“曾是讙譊,化為謳吟!”謂淮夷“諭我德心”之後,昔日曾經讙譊者,今已化為謳吟矣。辭本文從字順。乃誤以《方城》“孰是蔡人而不率從”為例,謂此句是設為問答式,必添“而不”二字於兩句之間,反以無“不”字為橢句,是以不狂為狂也。《左傳》“若愛重傷,則如勿傷。”《經傳釋詞》謂“如”猶“當”也,謂若愛重傷,則當勿傷。《經義述聞》卷二十四,王念孫曰:“凡以‘如’為‘不必’者,皆為《公羊傳》何休注所誤。”章氏仍從《左傳正義》“如”猶“不如”之說,謂為習慣成文,豈不失之?
見徐仁甫:《讀〈柳文指要〉劄迻》,《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2年第1期。徐仁甫(1902—1988),字永孝,晚年號乾惕翁。歷任四川大學、四川師範大學教授。著有《廣釋詞》等。

[16]“《方城》”為“《皇武》”之誤。“威命是荷”句在《皇武》中。

[17]句踐式怒蛙:《韓非子》第九卷《內儲說上·必罰二》:“句踐知之,故式怒蛙。”式:扶著軾(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敬禮。

[18]《詩經·大雅·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19]《尚書·說命上》:“王宅憂,亮陰三祀。”

[20]《尚書·康誥》:“汝丕遠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

[21]居仁由義:語出《孟子》而非《論語》。《孟子·盡心上》:“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此處《論語》應為《孟子》之誤。《論語》中並無“居仁由義”一語。

[22]《詩經·唐風·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莫。”

[23]雄深雅健:謂文章雄渾而深沉,典雅而有力。韓愈對柳宗元這番評價,見劉禹錫《唐故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君集紀》,《劉禹錫集》卷第十九。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上冊),第237頁,中華書局,1990年版。

[24]唐子西(1071—1121):唐庚。唐庚,字子西,眉州丹棱人。哲宗紹聖進士,崇寧二年為宗子博士。張商英為相,舉薦提舉京畿常平。商英罷相,庚亦被貶,謫居惠州。後遇赦北歸,官承議郎,提舉上清太平宮。後於返蜀道中病逝。著有《唐子西集》。

[25]《文錄》:指《唐子西文錄》。見清代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

[26]廋辭:隱語;謎語。《國語·晉語五》:“有秦客廋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韋昭注:“廋,隱也,謂以隱伏譎詭之言問於朝也。”

[27]楊升菴(1488—1559):楊慎。楊慎,字用修,號升菴,四川新都人。楊廷和之子。正德六年(1511)狀元,官翰林院修撰,參與修《武宗實錄》。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菴集》。

[28]此乃王世貞評韓之語,非出楊升菴。原語為:“韓退之於詩本無所解,宋人呼為大家,直是勢利他語。”見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

[29]夢得:劉禹錫。劉禹錫,字夢得,為柳宗元好友。受柳宗元之遺托,編《柳宗元文集》。劉禹錫《唐故尚書禮部員外郎柳君集紀》:“子厚……病且革,留書抵其友中山劉某,曰:‘我不幸,卒以謫死,以遺草累故人。’某執書以泣,遂編次為三十通,行於世。”見《劉禹錫集》卷第十九。

[30]晏元獻(991—1055):晏殊。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慶曆曾官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諡元獻。晏殊傾服柳宗元,曾謂:橫行闊視於綴述之場,子厚一人而已。此語章士釗十分認同,在本書中多次引述。

[31]津涯:範圍,邊際。

[32]沈作喆:生卒年不詳,約1147年前後在世。字明遠,號寓山,湖州人。紹興年進士。淳熙間,以左奉議郎為江西漕司幹官。著有《寓簡》十卷。

[33]李觀(766—794):字元賓,先為隴西人,後家江東。貞元八年(792)與韓愈同登第。明年,中博學宏辭科,曾官太子校書郎。嘗與韓愈同遊梁肅門下。以古文名當世。

[34]皮日休(834?—883?):字襲美,一字逸少,襄陽人。嘗隱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醉吟先生。咸通八年(867)進士及第,歷任著作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後參加黃巢軍,任翰林學士,巢敗後皮下落不明。一說為黃巢所殺。文學成就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有自編詩文集《皮子文藪》傳世。《九諷》是皮日休仿屈原《九章》、《九歌》等騷體而寫的系列諷悼文,收在《皮子文藪》第二卷。

[35]嚴羽:字丹丘(邱),一字儀卿,自號滄浪逋客,世稱嚴滄浪。福建邵武人。生卒年不詳,主要生活於南宋理宗期間。終生隱居未仕。所著《滄浪詩話》名重於世。該引語出《滄浪詩話·詩評》。

[36]屈、宋:戰國時楚辭賦家屈原、宋玉的並稱。

[37]嚴忌:字夫子,吳人,本名莊忌,東漢時因避明帝劉莊諱,改姓為嚴,後世遂稱嚴忌。景帝時與鄒陽、枚乘等為梁孝王友,頗得孝王厚遇。有辭賦二十四篇,今僅存《哀時命》。

[38]王褒(?—前61):字子淵,蜀資中人。善於寫詩,對音律亦很有修養。漢宣帝時,由益州刺史王襄的推薦,被征入京,應詔作《聖主得賢臣頌》,對宣帝好神仙有所規諫。後待詔金馬門,任諫議大夫。《漢書》卷三十《藝文志》載,王褒有賦十六篇,流傳至今除《聖主得賢臣頌》外,還有《洞簫賦》、《九懷》等。

[39]葉夢得(1077—1148):字少蘊,號石林居士。蘇州吳縣人。紹聖四年(1097)登進士第,歷官翰林學士、戶部尚書、江東安撫制置大使等。卒贈檢校少保。著有《石林燕語》、《石林詞》、《石林詩話》、《避暑錄話》等。《避暑錄話》主要記載名勝古跡、前朝及當代的人物行止,偶爾雜以經史議論。

[40]孔平仲:字義甫,一作毅父。新喻人。生卒年不詳。治平二年(1065)進士,曾任秘書丞、集賢校理,又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刑獄。著有《珩璜新論》、《續世說》、《孔氏談苑》等。

[41]羅昭諫(833—910):羅隱。羅隱,本名橫,字昭諫,新城人。舉進士十上不第,遂改名為隱。後依錢鏐,歷任錢塘令、節度判官等職。工詩善文,尤精小品。著作有《讒書》。

[42]蔡人不歸:元和九年(814),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反叛朝廷。轄地民眾受吳元濟裹脅背離朝廷,故曰“不歸”。淮西節度使駐蔡州汝陽,故其轄地被視為蔡地,民眾被視為蔡人。

[43]章武皇帝:指唐憲宗李純。憲宗卒後諡曰聖神章武孝皇帝。大中三年,加諡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故曰章武皇帝。

[44]白丞相(792—863):白敏中。白敏中,字用晦,白居易從弟。華州下邽人。曾在宣宗、懿宗朝兩度拜相(同平章事)。故曰白丞相。敏中大中十一年除荊南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治所江陵府,故曰鎭江陵。

[45]葉玉甫(1881—1968):葉恭綽。葉恭綽,字裕甫(亦作玉甫、玉虎、玉父、譽虎),號遐庵。廣東番禺人。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與章士釗為同事兼朋友。

[46]貫高、趙午:貫高、趙午皆為已故趙王張耳賓客。漢七年(前200),漢高祖劉邦從平城過趙地,趙王張敖(張耳子,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張敖王后)以子婿執禮甚恭。高祖甚慢易之。貫高、趙午等甚為不平,謀殺高祖。事敗張敖、貫高等被執。貫高不顧身家性命洗白張敖,敖乃被釋。高祖視貫高為壯士,釋之。貫高卻自殺而亡。事見《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

[47]img眙:驚訝貌。李白《壁畫蒼鷹讚》:“群賓失席以img眙。”見《李太白全集》卷之二十八。img,同“愕”,驚也。眙,驚貌也。

[48]管世銘(1738—1798):字緘若,號韞山,江蘇武進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授戶部主事。充軍機章京,擢御史。為官有直聲,大學士阿桂尤善之,倚如左右手。時和珅用事,世銘憂憤,欲具疏彈劾和珅,未成而卒。

[49]汪瑔(1828—1891):字玉泉,號芙生,晚號越人,因所居曰穀庵,人稱穀庵先生。浙江山陰人。幼隨父宦遊廣東,寄籍番禺。成年後歷佐五福、俊達、劉坤一、張樹聲、曾國荃等督撫幕。有《隨山館集》等著作傳世。

[50]羅江東:羅隱曾自號“江東生”,故稱羅江東。

[51]楊鐡崖(1296—1370):楊維楨。楊維楨,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會稽人。泰定四年(1327)進士。官至建德路總管府推官。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行世。他的詩在當時很有名,稱為“鐵崖體”。

[52]楊鐡崖詩之:楊鐡崖此詩謂:“千尺立龜蚨,司馬大手筆,點竄古典謨,千載不可磨。石力士,雞狗奴,金椎椎碎石,不怕天子誅,天子貸厥辜。段學士,石重書,力士爾非雞狗奴。”見《鐵厓古樂府注·鐵厓詠史注》卷六《淮西碑》。

[53]宋人“千載斷碑”一詩:葛立方《韻語陽秋》卷第三:“東坡先生責官,過舊驛壁間,見有人題一詩云:‘淮西功業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古斷碑人膾炙,世間誰數段文昌。’坡喜而錄之。”宋人“千載斷碑”一詩,即指此詩。葛立方(?—1164),字常之,丹陽人,紹興八年(1138)進士,官至吏部侍郎。著有《韻語陽秋》等。

[54]公武:韓公武,韓弘之子。以宣武行營兵馬使將兵平蔡,以功檢校左散騎常侍、鄜坊等州節度使。

[55]西平:李晟,因功封西平王,李愬父。

[56]唐安:指李愬妻,唐安公主之女。

[57]此指《唐文粹》不收韓《碑》,而收段文昌《碑》而言。——章士釗原注。清補注:《唐文粹》,唐代詩文選集,一百卷。姚鉉編。姚鉉(968—1020),字寶之。廬州合肥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及第。曾官起居舍人、京東轉運使等。

[58]以為封禪玉檢明堂基:出自李商隱《韓碑》。玉檢,封禪所用文書外面罩的封蓋。韓碑,指韓愈所撰寫的《平淮西碑》。《韓碑》這首詩敘述了韓愈《平淮西碑》從撰寫、樹立到被推倒、磨平的前後經過。該詩對韓愈的碑文讚譽有加,稱:“公之斯文若元氣,先時已入人肝脾。”

[59]劉夢得:應為“柳宗元”。據王讜《唐語林》,說“韓《碑》兼有帽子,使我為之,便說用兵討叛”一語的人,實為柳宗元,非劉禹錫。王讜《唐語林》卷二《文學》载:柳八駁韓十八《平淮西碑》云:“左飧右粥,何如我《平淮西雅》云仰父俯子。”禹錫曰:“美憲宗俯下之道盡矣。”柳曰:“韓《碑》兼有帽子,使我為之,便說用兵討叛矣。”劉禹錫曰:“韓《碑》、柳《雅》,予詩云:‘城中晨雞喔喔鳴,城頭鼓角聲和平。’美李尚書愬之入蔡城也,須臾之間,賊都不覺。又詩落句言:‘始知元和十二載,四海重見升平時。’所以言十二載者,因以記淮西平之年。”柳八即柳宗元。韓十八,即韓愈。王讜,字正甫,長安人,生活在北宋後期。《唐語林》為王讜撰,記載了唐代的政治史實、宮廷雜事、民間習俗、士林言行、典故名物等。

[60]夢得:应为“柳宗元”。

[61]盤:《御選古文淵鑒》原文作“銘”。

[62]《御選古文淵鑒》卷三十六《平淮西碑》:“渾噩似《誥》、《銘》,高古如《雅》、《頌》,體裁宏钜,斷為唐文第一。”此四句為康熙帝玄燁御批,非弘曆御批。此處的“弘曆”,錯,應為“玄燁”。玄燁為清康熙帝,弘曆為清乾隆帝。《御選古文淵鑒》是康熙帝敕令儒臣編選的,而非乾隆帝。康熙帝在每篇所選文章之首皆有御批(評語)。

[63]《平蔡州》三首:《劉禹錫集》卷二十五。中華書局1990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64]祅: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劉禹錫集》作“妖”。中華書局1990年版《劉禹錫集》作“祅”。

[65]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劉禹錫集》作“河”。中華書局1990年版《劉禹錫集》作“壕”。

[66]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及中華書局1990年版《劉禹錫集》均作“傍”。

[67]韓愈:《奏韓弘人事物表》、《謝許受韓弘物狀》,屈守元編:《韓愈全集校注》(四),第2229、2230頁,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版。

[68]朱晦菴:朱熹。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南宋婺源人。始居崇安,榜廳事曰紫陽書堂,故稱紫陽。創草堂於建陽,榜曰晦菴,故號晦菴、晦翁。晚居建陽之考亭,更號遁翁,故又稱考亭。卒諡文,故或稱文公。

[69]《韓文考異》:朱熹撰。是一部借鑒方崧卿《韓集舉正》又超越《韓集舉正》的韓(愈)文校勘著作。

[70]樊崧卿:“樊”為“方”之誤。方崧卿(1135—1194),字季申(伸),莆田人。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進士。知上饒縣,官明州通判。淳熙十二年(1185)知南安軍。紹熙元年(1190)改知吉州。後移廣西轉運判官。嘗校正韓愈文集,撰成《韓集舉正》。朱熹的《韓文考異》實際上以方崧卿的《韓集舉正》為底本。

[71]蘇內翰:蘇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曾擔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禮部尚書。

[72]陳無己(1053—1102):陳師道。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彭城人。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為江西詩派“三宗”之一)。著有《后山集》。

[73]龍圖孫學士覺(1028—1090):孫覺。孫覺,字莘老,高郵人。師事胡瑗。登進士第,調合肥主簿。擢右正言。熙寧二年(1069年)知諫院,同修起居注。忤王安石,出知廣德軍。哲宗立,遷御史中丞,除龍圖閣學士。

[74]少游(1049—1100):秦觀。秦觀,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邗溝居士。“蘇門四學士”之一。揚州高郵人。

[75]袁文(1119—1190):字質夫(甫),號逸叟,四明鄞縣人。喜讀書,不汲汲科名,務勤於學。著有《甕牖閑評》八卷,以考訂辨正為主,多所發明,於音韻文字考訂尤精審。

[76]苕溪漁隱(1110—1170):胡仔。胡仔,字元任,胡舜陟次子。安徽績溪人。以父蔭補官。紹興六年(1136),為廣西經略安撫司書寫機宜文字,就差廣西提刑司幹辦公事。曾隱居浙江湖州之苕溪,自號苕溪漁隱。所著《苕溪漁隱叢話》,為北宋詩話的集大成之作,共一百卷,所評詩歌,上起《國風》,下至南宋初。

[77]見袁文《甕牖閑評》卷五。

[78]“樊”為“方”之誤。方,指方崧卿。

[79]段墨卿:段文昌。段文昌,字墨卿。唐穆宗、文宗時曾為宰相。

[80]元度中傷善類:蔡卞(1058—1117),字元度,仙遊人。蔡京弟。與京同登神宗熙寧三年(1070)進士。官至昭慶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卒諡文正。關於蔡卞為官,《宋史》本傳說他:“專讬‘紹述’之說,上欺天子,下脅同列,凡中傷善類,皆密疏建白,然後請帝親劄付外行之。章惇雖钜奸,然猶在其術中……伯雨言:‘卞之惡有過於惇……。’”《宋史》卷四百七十二將其列入《奸臣傳》。此處章士釗說“元度中傷善類”,應本於《宋史》蔡卞本傳。

[81]章七(1035—1105):章惇。章惇,字子厚,福建浦城人。主張改革,宋哲宗時曾為宰相,大量放逐舊黨官員。徽宗時一再遭貶,卒於貶所。《宋史》卷四百七十一將其列入《奸臣傳》。關於“章七”即“章惇”,見曾敏行著、朱傑人校《獨醒雜誌》,第4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獨醒雜誌》載:客有謂東坡曰:“章子厚日臨《蘭亭》一本。”坡笑云:“共摹臨者,非自得,章七終不高爾。”予嘗見子厚在三司北軒所寫蘭亭兩本,誠如坡公之言。

[82]李竹嬾(1565—1635):李日華。李日華,字君實,號竹嬾,又號六研齋,嘉興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曾官西華縣令。善詩文,工書畫,尤工山水、墨竹。著有《官制備考》、《恬致堂詩話》、《六研齋筆記》等。《六研齋筆記》系李氏隨筆雜記,多論書畫,亦有論詩詞、玄學、方藥等。

[83]見《六研齋二筆》卷四。

[84]參看本編卷二《懲咎賦》。——章士釗原注。

[85]趙令畤(1061—1134):初字景貺,蘇軾為之改字德麟,自號聊復翁。宋宗室。元祐中簽書潁州節度判官公事,時蘇軾為知州,薦其才於朝。後坐元祐黨籍,被廢十年。紹興初,襲封安定郡王,遷寧遠軍承宣使。卒贈開府儀同三司。著有《侯鯖錄》。該書採錄宋人故實、詩話,記述頗為精贍。

[86]江鄰幾(1005—1060):江休復。江休復,號鄰幾,開封陳留人。舉進士,歷任信州、潞州司法參軍,通判閬州、知天長縣、充集賢校理、提點陝西路刑獄、修起居注等。

[87]張文潛(1054—1114):張耒。張耒,字文潛,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楚州淮陰人。宋神宗熙寧進士,任著作郎、史館檢討。哲宗紹聖初,知潤州。宋徽宗初,召為太常少卿。為“蘇門四學士”之一。

[88]費袞:字補之。南宋無錫人,國子監免解進士。生卒年不詳。所著除《梁溪漫志》外,還有《續志》三卷、《文章正派》十卷、《〈文選〉李善五臣注異同》若干卷。《梁溪漫志》成書於淳熙十五(1188)年前。今傳本為十卷,前三卷記朝廷典故及雜事,第四卷全記蘇軾事,五卷以下多考證史傳,品定詩文,末卷頗涉神怪。

[89]朱晦菴《韓文考異》,亦謂是東坡作。——章士釗原注。

[90]《北江詩話》:洪亮吉著。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號更生居士。江蘇陽湖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充國史館編纂官。後任貴州學政。嘉慶時以越職言事獲罪,充軍伊犁。赦還後居家撰述至終。精於史地和聲韻、訓詁之學,善寫詩及駢體文。其《北江詩話》,以論述周全精到、語言形象傳神而見長。

[91]抑其子卞:蔡卞為蔡京弟,非蔡京子。《宋史》卷四百七十二《蔡京傳》,明言卞為京弟。

[92]長公:蘇軾。蘇氏兄弟中,蘇軾長於蘇轍,蘇軾稱長公,蘇轍稱少公。

[93]黃唐:字雍甫,一字信厚,福州安樂人,一說閩清人。

[94]《三國志》卷十一《國淵傳》:“國淵,字子尼,樂安蓋人也。……田銀、蘇伯反河間,銀等既破,後有餘黨,皆應伏法。淵以為非首惡,請不行刑。太祖從之,賴淵得生者千餘人。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征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河間在封域之內,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太祖大悅,遷魏郡太守。”

[95]拘墟亦作“拘虛”。比喻孤處一隅,見聞狹隘。語本《莊子·秋水》:“井鼃不可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96]“天造神斷”等句:見柳宗元《獻平淮夷雅表》,《柳宗元集》卷一,中華書局,1979年版。

[97]袁爽秋(1846—1900):袁昶。袁昶,原名振蟾,字爽秋,一字重黎,號浙西村人,浙江桐廬人。光緒二年進士,歷官戶部主事、總理衙門章京,辦理外交事務,後任江寧布政使,遷光祿寺卿、太常寺卿。光緒二十六年,直諫反對用義和團排外而被清廷處死。《辛丑條約》簽訂後,清廷為其平反,諡“忠節”。袁昶為同光體浙派詩人代表。

[98]裴中立:裴度,字中立,官終中書令,故稱裴令。

[99]王安石:《董伯懿示裴晉公平淮右題名碑詩用其韻和酬》:“退之道此尤俊偉,當鏤玉牒東燔柴。欲編詩書播後嗣,筆墨雖巧終類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0]《詩經·魯頌·閟宮》:“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鄭玄箋:“僖公與齊桓舉義兵,北當戎與狄,南艾荊及羣舒,天下無敢禦也。”

[101]召陵之會: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與楚國大夫屈完盟和於召陵。在春秋爭霸中,齊不能屈楚,楚亦不能勝齊,故雙方暫時妥協謀和。

[102]明昌、大定:明昌是金章宗的第一個年號。從公元1190年 到1196年,金章宗使用明昌這個年號一共七年。大定是金世宗使用的第一個年號。從公元1161到1170年,金世宗使用大定這個年號一共十年。按時間順序,大定應在前,明昌在後。

[103]元裕之(1190—1257):元好問。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忻州秀容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工詩文,頗負文名。金敗亡之際,好問建議用女真文小字撰《金史》,未能如願,乃私下編撰《壬辰雜編》。又抱“以詩存史”之願,編輯成《中州集》。該集系金代詩歌總集,收錄二百五十餘人的詩詞,並為每位作者撰寫小傳。有重要文獻價值。著有《遺山集》。

[104]劉祁(1203—1250):字京叔,號神川遁士。渾源人。父親劉從益是金朝官員,隨父任讀書。後入太學,屢試不第。蒙古破汴京,遁歸故里,築堂以居,取名曰“歸潛”。寫下所見所聞,取名《歸潛志》。共十四卷,卷一至卷六為金朝著名人物傳記,卷七至卷十雜記遺事,卷十三為雜說,是元代纂修《金史》的重要史料。入元後,一試即中,曾任山西東路考試官,著有《神川遁士集》。

[105]姚範(1702—1771):初名興涑,字已銅,後字南青(菁),號薑塢,晚號幾蘧老人。安徽桐城人。乾隆七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卒後書籍文稿頗有散失,從子姚鼐收手跡僅存者藏之,付其孫姚瑩編為《援鶉堂筆記》。此處《援鶉堂》,即指《援鶉堂筆記》。以下引語見《援鶉堂筆記》卷第四十二《韓文公集·平淮西碑》。

[106]《江漢》、《常武》:《江漢》,指《詩經·大雅·江漢》。《常武》,指《詩經·大雅·常武》。《江漢》讚揚周宣王命召虎平淮夷的武功。《常武》敘周宣王自將伐徐,命皇父帥師以平定之。該詩讚美王師之威武雄壯。

[107]綏馭:安撫控制。《宋史》卷一百八十八《兵志二》:“今事平之後,當添將增兵,鎮遏綏馭。”

[108]震疊:震動,使恐懼。《詩經·周頌·時邁》:“薄言震之,莫不震疊。”毛傳:“震,動;疊,懼。”

[109]公《表》:指韓愈的《進撰〈平淮西碑〉文表》。《韓愈全集校注》(四),第2226頁。

[110]宋子京(998—1061):宋祁。宋祁,字子京,開封雍丘人。天聖二年(1024)進士,官翰林學士、史館修撰、龍圖閣學士。與歐陽修等合修《新唐書》,書成,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卒諡景文。

[111]指李商隱的《韓碑》詩。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詩人。

[112]王介甫有類俳之譏:王安石《董伯懿示裴晉公平淮右題名碑詩用其韻和酬》:“欲編詩書播後嗣,筆墨雖巧終類俳。”

[113]規橅:規模,法度。亦謂以之為法度。橅,同“模”。

[114]引語亦見《援鶉堂筆記》卷第四十二《韓文公集·平淮西碑》。

[115]銅錘:京劇腳色行當。京劇《大保國》、《二進宮》等劇中的徐延昭,以唱功為主,登場時攜帶御賜銅錘,後即泛稱偏重唱功的花臉腳色為銅錘花臉。簡稱“銅錘”。有時也作為大花臉的同義語。

[116]槎枒:亦作“槎牙”,或“槎岈”。形容錯落不齊之狀。此作動詞,意為擺弄、堆疊。

[117]飣餖:文詞之堆砌者。

[118]菹醢:古代把人剁成肉醬的酷刑。後亦用以泛指處死。《楚辭·離騷》:“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

[119]本贊用韻,平、仄通叶。——章士釗原注。

[120]吐蕃尙結贊計:尙結贊乃吐蕃宰相,多次領兵寇掠唐朝邊境,然唐有李晟、馬燧、渾瑊守,不能得逞。於是,尚結贊謂其徒曰:“唐之良將,李晟、馬燧、渾瑊而已,當以計去之。”其計則離間。貞元三年(787),尚結贊遣使欲與唐結盟,並要求唐派渾瑊主盟。意欲於盟會時劫持渾瑊。渾瑊赴會,果遭吐蕃伏擊,倉皇逃遁,幸有備,得脫險。吐蕃此舉,實為離間。《資治通鑑》曰:“初,吐蕃尙結贊惡李晟、馬燧、渾瑊,曰:‘去三人,則唐可圖也。’於是離間李晟。因馬燧以求和,欲執渾瑊以賣燧,使並獲罪,因縱兵直犯長安,會失渾瑊而止。”尙結贊此離間計部分達到了目的,李晟先曾因反對與吐蕃結盟而被唐德宗解除了兵權。詳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二(德宗貞元三年)。

[121]白珽(1248—1328):字廷玉,自號湛淵,錢塘人。宋咸淳年間,與仇遠同以詩名於世,人稱“仇白”。入元後,出任太平路儒學學正,常州路儒學教授,遷江浙等處儒學副提舉。晚年歸老棲霞,又號棲霞山人。著有《湛淵集》。

[122]潘嶽:《河陽縣作二首》。《昭明文選》卷二十六。

[123]錫:《柳宗元集》(吳文治點校)作“鍚”。清按:作“鍚”是。

[124]《周易·大畜卦》:“上九:何天之衢,亨。”《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125]《周易·噬嗑卦》:“上九,何校滅耳,凶。”《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何,通“荷”。校,指木枷之類的項械。

[126]《詩經·商頌·玄鳥》:“殷受命咸宜,百祿是何。”

[127]吳訥(1372—1457):字敏德,號思庵。江蘇常熟人。洪熙元年,任監察御史。宣德年間,先後出按浙江、貴州。後任南京左副都御史。諡“文恪”。著有《小學集解》、《文章辨體》、《思庵集》等。

[128]鄭康成(127—200):鄭玄。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遍注儒家經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

[129]崔豹:生卒年不詳,公元285年前後在世。字正熊,一作正雄,漁陽人。晉惠帝時官至太子太傅丞。撰有《古今注》三卷。《古今注》旨在解釋和考證古代各項名物制度以及音樂、動物、植物等的名稱。

[130]《文章辨體》:吳訥著。共五十五卷。采輯前代至明初詩文,分體編錄。卷首有《諸儒總論作文法》,解說文體,雜以論評。是明代重要的文章選集,也是古代文學批評中為數不多的文體論專著。樂府是《文章辨體》中選錄的重要文體之一,吳訥將其分為六類。見李樹軍:《吳訥〈文章辨體〉的“樂府”分為六類》,《文獻》2008年第4期。

[131]查慎行(1650—1727):初名嗣璉,字夏重,號他山,後更慎行,字悔餘,號初白,又號查田,浙江海寧人。康熙四十二年進士,授編修。雍正五年,因二弟嗣庭獲罪受牽連,卒於鄉里。一生著作甚豐,主要有《敬業堂集》、《得樹樓雜鈔》、《〈周易〉玩辭集解》等。

[132]童宗說注:指童宗說的《柳文音注》。童宗說,字夢弼,南城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曾任袁州教授。著有《柳文音注》。

[133]訢:吳文治點校的《柳宗元集》作“訴”。見中華書局,1979年版。

[134]蔣之翹(1596—1659):字楚穉(楚稚),號石林,又號雪樵,別署石戶農,明代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明藏書家。撰有《韓昌黎集輯注》、《柳河東集輯注》等。

[135]司虣:見《周禮·地官司徒》。

[136]鉉:指徐鉉。徐鉉(916—991),字鼎臣,廣陵人。南唐時,官至吏部尚書,入宋,官至左散騎常侍。五代、北宋初文學家、書法家。鉉云,指世綵堂本引徐鉉云。

[137]曹植《漢高帝贊》:原文見《曹子建集》第七卷。四庫本為“朱旗既抗,九野披攘”。

[138]《評事柳君墓誌》:即《故大理評事柳君墓誌》,在《柳宗元集》卷十一。

[139]《玉篇》:中國古代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黃門侍郎兼太學博士顧野王撰。顧野王(519—581),字希馮,吳郡吳人,仕梁陳兩朝。唐上元元年(760)由孫強增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陳彭年、吳銳、丘雍等重修。現存《大廣益會玉篇》已非顧野王原本。

[140]原注:邵熊文士也,直音img作隊。注曰:草木盛貌。必有所據。

[141]杜甫:《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其八:“澶漫山東一百州,削成如案抱青丘。包茅重入歸關內,王祭還供盡海頭。”澶漫,廣遠貌。見仇兆鼇:《杜詩詳注》卷之十八。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版。“二百”,《杜詩詳注》作“一百”。

[142]《莊子·馬蹄》:“澶漫為樂,摘僻為禮。”澶漫,放縱逸樂。

[143]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南則有平原廣澤,登降阤靡,案衍壇曼,緣以大江,限以巫山。”《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引《子虛賦》。

[144]《洞簫賦》:指王褒的《洞簫賦》,《昭明文選》卷十七。《洞簫賦》:“彌望儻莽,聯延曠蕩。”

[145]司馬彪(241?—305?):字紹統,河內溫縣人。晉朝皇族,高陽王司馬睦長子。著有《九州春秋》、《續漢書》。

[146]王延壽賦:即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見《昭明文選》卷十一。王延壽,王逸子。《後漢書》卷八十上《文苑列傳上·王逸傳》:“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也……子延壽,字文考,有俊才。少遊魯國,作《靈光殿賦》。後蔡邕亦造此賦,未成,及見延壽所為,甚奇之,遂輟翰而已。”

[147]宋王逢《聞彈白翎雀引》:指王逢的《奉陪神保大王宴朱將軍第聞彈白翎雀引》。王逢(1319—1388),字元吉(原吉),號最閑園丁、梧溪子、席帽山人,江陰人,布衣一生。著有《梧溪集》七卷。惟此王逢,乃元、明人物,非宋代的王逢。章士釗此處稱“宋王逢”,誤。宋代的王逢(1005—1063),字會之,太平州當塗人。初舉進士不中,教授於蘇州。登第後,補南雄州軍事判官,歸為國子監直講兼隴西郡王宅教授。後官太常博士。著有《易傳》、《乾德指說》等。宋代的王逢無作《聞彈白翎雀引》。

[148]郭茂倩:生卒年不詳,宋朝人。字德粲。鄆州須城人。編有《樂府詩集》一百卷,共分十二大類,上至堯舜時歌謠,下至唐五代,總括歷代樂府。其解題徵引浩博,援據精審。

[149]何承天(370—447):東海郯人。宋文帝元嘉時為著作佐郎、御史中丞、廷尉。所撰修《宋書》,為沈約《宋書》所本諸書之一。精天文律曆,所改定《元嘉律》被定為官曆。晉義熙中嘗私造《鼓吹鐃歌》十五篇,今存,見《宋書》卷二十二《樂志四》。

[150]胡應麟(1551—1602):字元瑞,又字明瑞,號少室山人,別號石羊生,蘭溪人。萬曆四年(1576)舉人,後屢試落第,布衣一生。著有《詩藪》,共二十卷,分內外兩編。內編分體總論,於詩歌各體之起源、變遷多有闡述,外編自周至明,依時代為序,對作家、作品進行評論。著作還有《少室山房筆叢》、《少室山房類稿》等。

[151]“然亦不過”二句:伊,伊尹;呂,呂尚;蕭,蕭何;曹,曹參。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相。

[152]《詠房杜詩》:指皮日休的《房杜二相國》詩,見《皮子文藪》卷第十。詩曰:“黃閣三十年,清風一萬古。巨業照國史,大勳鎮王府。”

[153]《周禮·天官·冢宰》:“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154]《尚書·泰誓中》:“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155]《尚書·皋陶謨》:“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

[156]見《後漢書》卷三十七《桓榮丁鴻列傳》。

[157]此語見《新五代史》卷四十六《王建立傳》(即《雜傳》第三十四《王建立傳》)。

[158]胡安國(1074—1138):字康侯,諡號文定。建寧崇安人。胡寅父。紹聖四年(1097)進士,為太學博士,旋提舉湖南學事。紹興時曾為中書舍人。著有《〈春秋〉傳》,今存三十卷。

[159]室:一本作“漸”。

[160]性:一本作“德”。

[161]願得:一本作“但願”。

[162]妃:一本作“好”。

[163]杜:一本作“消”,又有作“誚”。

[164]誦:一本作“諭”。

[165]張超:事蹟見《後漢書》卷八十下《張超傳》。

[166]《論語·陽貨》。

[167]東坡文集事略之經進人:郎曄有《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六十卷。

[168]《周易》卷十《雜卦傳》:“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卦居四十九,鼎卦居五十,革卦在鼎卦前。

[169]宋蘇軾對制策:即蘇軾的《御試制科策一道》,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九,中華書局,1986年3月。

[170]盭:古同“戾”,乖違。

[171]河東解人:指柳宗元。柳宗元,河東人。

[172]義門(1661—1722):何焯。何焯,初字潤千,後字屺瞻,晚字茶仙,江蘇長洲人。其先世在元朝時以“義行”旌門,遂以“義門”名其書塾,學者因稱義門先生。康熙四十一年(1702),經直隸巡撫李光地推薦,入直南書房。明年,御賜舉人,復賜進士,仍直南書房。尋奉命侍讀皇八子府,兼武英殿纂修。因丁內外艱,去官。後復以李光地薦,入武英殿校書,授編修。卒,贈侍讀學士。焯為學長於考訂,評校之書,名重一時。《義門讀書記》是何焯發正經義、評閱史書、闡釋詩文的讀書劄記。

[173]玄鳥巨跡,著於《雅》、《頌》:巨跡事見《詩經·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履帝武敏歆”,則指巨跡事。朱熹曰:“履,踐也。帝,上帝也。武,跡。敏,拇。歆,動也。猶驚異也。”玄鳥事見《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174]聖人之道,不盡益於世用:柳宗元:《與楊京兆憑書》。《柳宗元集》卷三十。

[175]考信:謂查考其真實。語出《禮記·禮運》:“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

[176]《英華》:指《文苑英華》。

[177]以上所引皆出自《義門讀書記》卷三十五《河東集上·貞符》。惟《義門讀書記》原文作:“《英華》作莽述成效。是王莽祖述漢家之成效。不謂公孫述也。注引公孫述。非。”此處章士釗所引多出“顯背原義”、“是”五字。見崔高維點校,中華書局1987年6月版《義門讀書記》。

[178]《義門讀書記》卷三十五《河東集上·貞符》。

[179]盧抱經(1717—1795):盧文弨。盧文弨,字召弓(一作紹弓),號磯漁,又號檠齋,晚年更號弓父,“抱經”其堂顏,人稱抱經先生,浙江餘姚人。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歷任左春坊左中允、廣東鄉試正考官、提督湖南學政等職。乞歸養後,在江浙各地書院主講經義二十餘年。潛心漢學,以校勘古籍稱名於世。校勘的古籍有《逸周書》、《孟子音義》、《荀子》、《呂氏春秋》、《賈誼新書》、《韓詩外傳》、《春秋繁露》、《方言》、《白虎通》等,匯刻成《抱經堂叢書》。又苦刻板不易,合經史子集三十八種,摘字而注之,名為《群書拾補》。

[180]《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181]釗幼讀永州版《柳集》,“嚚”字未誤。按十八卷《乞巧文》:“嚚昏莽鹵,樸鈍枯朽”,字作“嚚”,亦未誤。——章士釗原注。

[182]《佩文韻府》:分韻編排的辭書。清代張玉書等奉敕編纂。“佩文”是康熙帝的書齋名。書成於康熙五十年(1711)。此書以元代陰時夫的《韻府群玉》和明代淩稚隆的《五車韻瑞》為基礎增補而成。

[183]三楊:《新唐書》卷一六〇《楊憑傳》:“與弟凝、凌皆有名,大曆中,踵擢進士第,時號‘三楊’。”柳宗元妻楊憑女。

[184]屈、馬:戰國屈原、漢司馬相如的並稱。兩人都是辭賦大家。

[185]姑射:山名。《山海經·東山經》與《海內北經》及《莊子·逍遙遊》皆提到姑射山。一說具體地點難以考定。一說姑射在山西省臨汾縣西,即古石孔山,九孔相通。九嵕,山名,在今陝西醴泉縣東北。

[186]荊、巫、梁、岷:四者皆山名。

[187]三峰:華山三峰:中曰蓮華,東曰仙掌,南曰落雁。

[188]湄:水邊。

[189]巖,《文粹》作“肅”,恐誤,姑校改。——章士釗原注。清補注:作“肅”似為得。《昭明文選》卷十九宋玉《高唐賦》:“仰視山巔,肅何千千。”李善注:“芊芊,青也。千、芊古字通。”芊芊:蒼翠,碧綠。《昭明文選》是唐朝士子必讀書目,士子作詩文,受《文選》影響,用《文選》的句子,不難理解。

[190]噫氣蹶然:噫氣,呼氣,噓氣。蹶然:疾起貌。

[191]漸:浸潤。

[192]瀏瀏:水流貌,順行無阻貌。《楚辭·九辯》:“乘騏驥之瀏瀏兮,馭安用夫強策?”朱熹《集注》:“瀏瀏,言如水之流也。”

[193]挲挲:撫摸的樣子。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二四三《同州府》:“嶽頂東峰曰仙人掌,峰側石上有痕,自下望之,宛然一掌,五指俱備。”

[194]峨峨:高貌。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二四三《同州府》:“嶽頂中峰曰蓮華峰,有上宮,宮前有池為玉井,生千葉白蓮華,服之令人羽化,亦謂之玉女洗頭盆。”

[195]《列子》: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章士釗原注。清補注:此出自《列子·天瑞》篇。

[196]俞俞:和樂愉快貌。俞,通“愉”。《莊子·天道》:“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197]《莊子·胠篋》說:“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容成氏至神農氏,此十二氏皆為古代傳說中的帝王。

[198]后、牧:風后、力牧。《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裴駰《集解》引鄭玄曰:“風后,黃帝三公也。”張守節《正義》:“四人皆帝臣也。”

[199]湯、發:指商湯與周武王姬發。

[200]癸、受:指夏桀和商紂。癸,即夏桀,名癸,諡桀(賊人多殺曰桀)。商紂名受,號帝辛。癸、受分別為夏、商二代的亡國之君。

[201]甲、戊、靜、釗:一本作“甲、戊、誦、釗”。甲,指太甲,商(殷)代的第五代君主,繼位初,荒淫無道,被伊尹流放。後悔過返善,伊尹迎回而還政,成明君;戊,指太戊,商代的第十代君主,即殷中宗,任伊陟為相,殷中興;誦,指周成王姬誦;釗,指周康王姬釗。周成王與周康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創造了“成康之治”。

[202]環堵:四周環著每面一方丈的土牆。形容狹小、簡陋的居室。《禮記·儒行》:“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鄭玄注:“環堵,面一堵也。五版為堵,五堵為雉。”

[203]蟻垤:螞蟻穴外隆起的土堆。

[204]醯雞:即蠛蠓,小蟲名。古人以為是酒醋上的白霉變成。《列子·天瑞》:“醯雞生乎酒。”《莊子·田子方》:“丘之於道也,其猶醯雞與?”郭象注:“醯雞者,甕中之蠛蠓。”

[205]蠛蠓:蟲名。《爾雅·釋蟲》:“蠓,蠛蠓。”郭璞注:“小蟲似蚋,喜亂飛。”

[206]建章:宮名,漢武帝所建。

[207]繭栗:古代祭天地用的小牛,角如繭如栗。《禮記·王制》:“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角尺。”因以“繭栗”泛指祭品。

[208]秦政、漢徹:秦政,指秦始皇嬴政。漢徹,指漢武帝劉徹。二人皆曾於泰山封禪。

[209]慊慊:不滿足的樣子。

[210]薙:除去。除草曰薙。

[211]垂衣裳:指帝王無為而治。《周易·繫辭下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212]按此語乃因文中“初太易時”,《文粹》誤“易”為“陽”,遂生此解。——章士釗原注。

[213]參寥子(854—?):高彥休。高彥休,號參寥子,籍貫不詳。乾符元年,年二十一,始隨鄉薦應進士試。中和間,以朝議郎守咸陽縣尉,後任淮南節度使高駢幕府之鹽鐵巡官。《唐闕史》為高彥休於僖宗中和四年(884)所作的一部筆記小說集,主要記載唐大曆至乾符時期的歷史故事,內容多數可信,一部分帶有神怪色彩,文筆比較艱澀。

[214]凌轢:超越,壓倒。

[215]林畏廬(1852—1924):林紓。林紓,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福建閩侯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考進士不中。終身未仕,以授書、著譯、繪畫為業。曾任教京師大學堂。著作有《畏廬文集》。下面論《貞符》一段,出自林紓《柳文研究法》。

[216]《封禪文》:漢司馬相如作於元狩五年(前118)。

[217]《洪範》、《五行傳》:漢劉向作。

[218]《劇秦美新》:漢揚雄作。

[219]《王命論》:漢班彪作。班彪為班固之父。

[220]《典引》:漢班固作。《封禪文》、《洪範》、《五行傳》、《劇秦美新》、《王命論》、《典引》皆言符瑞之應。

[221]濟美堂柳集:明代嘉靖年間郭雲鵬濟美堂刻印的《河東先生集》。

[222]“鄭以龍衰”四句:皆出自柳宗元《貞符》原文。鄭以龍衰,《左傳·昭公十九年》:“鄭大水,龍鬥於時門之外洧淵”。次年鄭賢相子產卒,鄭國趨衰弱。

[223]魯以麟弱:《左傳·哀公十四年》:“《經》: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後十三年,魯哀公為為三桓所迫,奔越。次年回國,卒。悼公立。時魯君失政,卑於三桓之家。

[224]白雉亡漢:《漢書》卷十二《平帝紀》:“(元始)元年春,正月,越裳氏重譯獻白雉一,黑雉二。”然八年後,漢亡,王莽立。

[225]黃犀死莽:《漢書》卷十二《平帝紀》:“(元始)二年春,黃支國獻犀牛。”王莽後雖代漢立,然不久即國滅身死。

[226]宋子京《筆錄》:即宋祁的《筆記》,又稱《宋景文筆記》。三卷。

[227]帖括:比喻迂腐不切時用之言。

[228]閎休:指大業美德。

[229]王伯厚《紀聞》:指王應麟所著的《困學紀聞》。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鄞縣人。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著述頗富,計有三十餘種、六百多卷。其中《困學紀聞》頗有影響。

[230]全謝山(1705—1755):全祖望。全祖望,字紹衣,號謝山,學者尊稱為謝山先生。一號雙韭。浙江鄞縣人。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同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里,後未出仕,專事著述。曾主講於浙江蕺山書院、廣東端溪書院。著有《鮚埼亭集》等。另校《水經注》,箋注王應麟《困學紀聞》,補輯黃宗羲《宋元學案》。

[231]藴崇:積聚,堆積。《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杜預注:“藴,積也;崇,聚也。”

[232]轇轕:交錯,雜亂。引申為糾葛,糾纏不清。

[233]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純,甫或作父),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人。嘉祐八年(1063)進士。後累官禮部侍郎,知制誥。曾參與司馬光修《資治通鑑》。著《唐鑑》十二卷,《帝學》八卷。《唐鑑》探明唐三百年治亂之由,學者尊之,目為“唐鑑公”。

[234]“方明”請看《通要之部》卷十五《方明》一條。——章士釗原注。

[235]顏師古(581—645):名師古,字籀,雍州萬年人。唐太宗時,拜中書侍郎、秘書少監,專典刊正古籍。注《漢書》。

[236]房喬:即房玄齡。房玄齡,字喬。

[237]牟應龍(1247—1324):字成父,一字隆山。湖州人。宋咸淳七年(1271)進士,調光州定城尉。入元,任溧陽教授,以上元縣主簿致仕。以文章大家稱於東南,時人求其文者盈門。與父、弟皆知名,時人視為眉山“三蘇”。牟應龍曾為《困學紀聞》作《序》。“辭約而明,理融而逹”,即此《序》中語。

[238]退之追尊揚雄:韓愈《讀〈荀〉》:“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

[239]王莽時,劉歆、甄豐皆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後,欲絕其原以神前事,而豐子尋、歆子棻複獻之。莽誅豐父子,投棻四裔,辭所連及,便收不請。時雄校書天祿閣上,治獄使者來,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從閣上自投下,幾死。莽聞之曰:“雄素不與事,何故在此?”間請問其故,乃劉棻嘗從雄學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詔勿問。然京師為之語曰:“惟寂寞,自投閣;爰清靜,作符命。”見《漢書》卷八十七下《揚雄傳》。章士釗此處所引與《揚雄傳》原文有差異。對照《揚雄傳》原文,“劉尋”應為“甄尋”。“惟寂惟漠”,《揚雄傳》引《解嘲》,作“惟寂惟寞”。

[240]仁之為言人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第八卷《仁義法》:“以仁安人,以義正我。故仁之為言人也,義之為言我也。”

[241]《釋名》:作者劉熙,字成國,北海人,生活在東漢桓帝、靈帝之世,曾師從經學家鄭玄,獻帝建安中曾避亂至交州,《後漢書》無傳,事蹟不詳。《釋名》體例仿《爾雅》,而用音訓,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釋意義,推究事物所以命名的由來。《釋形體》,見《釋名》卷一。

[242]皇疏:指皇侃的《論語義》。皇侃(488—545),字不詳,吳郡人。南朝梁武帝時曾任員外散騎侍郎。精通儒家經學,尤明《三禮》和《孝經》、《論語》。撰有《〈論語〉義》、《〈禮記〉講疏》、《〈禮記〉義》等。

[243]《廣雅》:訓詁書。篇目次序依據《爾雅》。增廣《爾雅》所未備,故名《廣雅》。三國時魏國的張揖撰。張揖,字稚讓,清河人(一說河間人),魏明帝太和中為博士。(銳聲:《關於〈廣雅〉作者張揖》,《中國語文》1998年第3期。)《釋詁》是《廣雅》中的篇名,為第一卷至第四卷的內容。

[244]段氏《說文》:指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

[245]徐仁甫對此處訓釋另有見解:
按此“獨”不當訓“猶”而當訓“何”。“獨”猶“何”也。見《經傳釋詞》卷六。惟其“念終泯沒蠻夷,不聞於時”,故不得不為,反言之則曰:“何不為也?”何不為也意則必為之。故柳氏於下文緊接曰:“苟一明大道,施於人世,死無所憾。”若謂“雖為猶不為”,則又何必為?故“獨”若訓“猶”,於文義未安。予《廣釋詞》“獨”作“何”用,有說詳之。
徐仁甫:《讀〈柳文指要〉劄迻》,《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2年第1期。徐仁甫著《廣釋詞》十卷,1981年出版。該書增補了《助詞辨略》、《經傳釋詞》、《經傳釋詞補》、《經傳衍詞》、《詞詮》、《古書虛詞集釋》、《詩詞曲語辭匯釋》七書遺漏。(徐湘靈:《徐仁甫先生學述》,《蜀學》第4輯,2009年。)

[246]“獨夫紂”與“孱獻”:獨夫紂,獨夫民賊商紂王;孱獻,孱弱的漢獻帝。

[247]《漢書》卷九十九中《王莽傳中》:“秋,遣五威將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四十二篇於天下。德祥五事,符命二十五,福應十二,凡四十二篇。……其文爾雅依託,皆為作說,大歸言莽當代漢有天下云。總而說之曰:‘帝王受命,必有德祥之符瑞,協成五命,申以福應,然後能立巍巍之功,傳于子孫,永享無窮之祚。故新室之興也,德祥發於漢三七九世之後。肇命於新都,受瑞於黃支,開王於武功,定命於子同,成命於巴宕,申福於十二應,天所以保佑新室者深矣,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