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宦官作文字

為宦官作文字

何孟春《餘冬敘錄》有如下一段記載:

前輩文字,無為宦官作者,觀名家諸集可知,韓退之《送俱文珍序》,編在《外集》,非李漢所錄,豈公所棄之篇耶?春以此疑諸家作者有之,亦棄而不留稿耳。勝國趙松雪[245],為羅司徒致鈔百錠於胡石塘汲仲,請作乃父墓銘,汲仲怒曰:我豈為宦官作墓銘者?是日汲仲正絶糧,其子以情白,坐上客咸勸之,卻愈堅,石塘為可尙矣。[246]墓銘書善,無貶法,與史異,昔人所謂諛墓之文,若為宦官作,與獻諛權閹何異?而今人全不知擇,其人固不足名家,有所重輕,區區筆硯間,不過為受賕之具而已。

孟春字子元,湖南郴州人,弘治進士,李賓之[247]門下士,嘉靖初禮部侍郎,卒諡文簡,學問賅博。汲仲名長孺,永康人,祖巖起,嘉定進士,有聲於時,汲仲通《九經》,仕宋至福寧州倅,宋亡,退棲永康山中,師青田余學古[248],承朱學一脈,卒後門人私謚純節先生。

子元謂諸家為宦官作文儘有之,特棄而不留稿。釗案:此亦視諸家為何如人耳,如韓退之為俱文珍贈序,豈不欲該文一揮而沒,特文珍之徒,必藉此以為暴揚,以致後人編集,無法屏棄,即勉強編入《外集》,亦決非李漢之志。由此看來,文人必如胡汲仲,寧餓死不納諛墓金,始能堅強自立,不然,其人如柳子厚,巖岸自峻,昭於行路,求諛墓者自始不至其門,此尋常人且不可,何況宦寺?噫嘻!韓、柳優劣,祇此已足斷定,奚待別求證迹也哉?

崔元略,博州人,第進士,更辟諸府,累遷京兆尹,以父事大閹崔潭峻,授戶部侍郎,如此等人為宦官李輔光銘墓,自不足責。然非厖大類書如《全唐文》,偶錄其文,在尋常集部或習見短書中,將無從發見幢幢鬼影。由此可見:若而汙穢文字,為祖龍火種泯滅而無遺,殆不知凡幾,何足闌入子元之衡鑒耳目哉?事詳本編下部卷二《二恨潛通史跡》文內,不贅。

嘗論文字之用,其流無方,有扶植正誼,一言九鼎,亦或紀述醜惡,為正人君子所痛恨,而皆比肩疊跡,流轉於宇內。顧子厚與友人論文,謂古今文章,得之難,知之愈難,文之不傳於後,聲遂絶於天下者,不計其數,不審當下筆時,曾料及文章中有多少關乎奄寺者否?且夫吾國奄寺,與君主相始終,兩千年來,若輩唯呂彊[249]、張承業[250]二人,心乎國家,差強人意,自餘大抵為國兆亂,為民造禍,而非廑廑以人類之殘肢斷脰聞。至於有關文字,則見河東柳芳[251]所次《唐曆》四十篇,及太原郭湜[252]所撰《高力士傳》,稍稍敷陳史實,為奄宦略露曙光,其他即如崔元略死諛大閹之作,在私家述作中,亦絶少見到。慨自公曆一九四九年之大革命,將此一歷史慘迹,隨同封建制度,徹底剗除,重新使生民還夫本原,跨入全國工農兵行列,從事國家根本建設。因而吾國一部分之生命力,與夫德慧術智,由負入正,自邪反貞,此誠革命中消極成就之絶大收穫,不論何人,都不禁遇事感觸而距躍三百云。


[1]趙璘:字澤章,南陽人。生卒年均不詳。開成三年(838)進士。大中時為左補闕、祠部員外郎。後為衢州刺史。所著《因話錄》,多記朝野雜事。

[2]按“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是杜牧之詩,而元裕之引用耳。——章士釗原注。清補注:二句出自杜牧《讀〈杜韓集〉》詩。

[3]《揅經室三集》卷五《學海堂文集·策問》。——章士釗原注。

[4]不便為詩如閻纂:便,習。閻纂,即閻纘。據《晉書》卷四十八《閻纘傳》:“閻纘字續伯,巴西安漢人也。……為太傅楊駿舍人,轉安復令。駿之誅也,纘棄官歸,要駿故主簿潘岳、掾崔基等共葬之。”《晉書》卷四十《楊駿傳》:“駿既誅,莫敢收者,惟太傅舍人巴西閻纂殯斂之。”可見閻纂即閻纘,《閻纘傳》與《楊駿傳》的《校勘記》都作了說明。嚴可均《全晉文》錄閻纘文五篇。

[5]伯松:張竦。《漢書》卷九十九上《王莽傳》:“後又封竦為淑德侯。長安為之語曰:‘欲求封,過張伯松;力戰鬥,不如巧為奏。’”張伯松,顏師古注曰:“竦之字。”

[6]流連哀思:《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原意指悲哀愁思,此引申作情思解。

[7]質於心用:質,質樸,引申作笨拙解。指不善於獨立思考。

[8]徒能揚榷前言:揚榷,約略。謂能約略陳述前人之說。

[9]抵掌多識:抵掌而談廣博的見識。

[10]綺縠紛披:綺縠,精美的絲織品,比喻辭藻。紛披,形容文采繁富。

[11]宮徵靡曼:指作品的音節靡靡動聽。

[12]脣吻遒會:脣吻,指語言。遒,有力,謂語言鏗鏘有力。

[13]情靈搖蕩:謂感人至深。

[14]《彖》、《繫》、《風》、《雅》:《彖》,《周易》的《彖辭》;《繫》,《周易》之《繫辭》;《風》,《詩經》中的《國風》;《雅》,《詩經》中的《大雅》、《小雅》。

[15]刑:指刑名家。

[16]虎炳豹鬱:炳,文采彪炳。鬱,文采盛美。

[17]卜談四始:《毛詩序》有四始之說。卜,指卜商。梁時人一般認為《毛詩序》為卜商所作。卜商即孔門以文學著稱的子夏。

[18]李言《七略》:《七略》見《漢書·藝文志·詩賦略論》。《七略》是劉歆所撰,《藝文志》僅言“侍醫李柱國校方技。”

[19]潘安仁:潘岳。

[20]辭致側密:南朝至唐人往往用側字狀清新輕豔,如所謂“側麗”、“側豔”等。側密則兼有側麗與綿密二義。

[21]謝玄暉(464—499):謝脁。謝脁,字玄暉,陳郡陽夏人。

[22]甲部:古代書籍四部分類法。以《五經》為甲部。

[23]龍門:指司馬遷。司馬遷龍門人。

[24]事等張君之弧,徒觀外澤:“弧”當作“瓠”,瓠壺。《三國志》卷四十一《張裔傳》:“張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闓遂趑趄不賓,假鬼教曰:‘張府君如瓠壺,外雖澤而內實麤,不足殺,令縛與吳。’於是遂送裔於權。”

[25]亦如南陽之里,難就窮檢矣:《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檢,猶言考察。

[26]崔亦或謂指崔寔,見別條。——章士釗原注。

[27]元裕之:應為“杜牧”。“杜詩韓筆愁來讀”是杜牧之詩,而元裕之引用。

[28]語見劉勰:《文心雕龍·總述》。

[29]殷璠:生卒年不詳。唐代潤州丹陽人。生活在開元、天寶年間。曾出仕,任文學之職,後辭官歸隱。曾編《河岳英靈集》。見盧盛江:《殷璠詩學幾個問題新析》,《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6期。

[30]晏同叔:晏殊。

[31]齊桓公讀書於堂上例:《莊子·天道》:“齊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32]潘本:指潘緯的《柳文音義》本。

[33]溟涬:天地未形成前,自然之氣混混沌沌的樣子。

[34]黃池:地名。春秋時地名。在今河南封丘西南。當濟水和黃溝交會處。春秋初為衛地,後屬宋。《左傳·哀公十三年》:“夏,公會單平公、晉定公、吳夫差於黃池。”

[35]服箱:負載車箱。猶駕車。

[36]莊周言道蓋無所不在:《莊子·知北遊》:“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

[37]朱子譏蘇氏:朱子,指朱熹;蘇氏,指蘇軾。朱熹《答汪尚書》曰:“蘇氏之言,高者出入有無而曲成義理,下者指陳利害而切人情,其智識才辨謀為氣概又足以震耀而張惶之,使聽者欣然而不知倦,非王氏之比也。”

[38]嚅嚌:吟誦,品味。

[39]襞積:亦作“襞績”,重複,堆砌。

[40]汪堯峰:汪琬。

[41]周、張、程、朱: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朱熹,皆理學家。

[42]離離:清晰,分明貌。

[43]回惑:迷惑;惶惑。《後漢書》卷六十二《荀悅傳》:“肅恭其心,慎修其行,內不回惑,外無異望,則民志平矣。”

[44]計東(1625—1676):字甫草,號改亭,江蘇吳江人。順治十四年(1657)舉人。後以江南奏銷案被黜。

[45]阮亭:王士禎。王士禎,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官至刑部尚書,諡文簡。

[46]澤州(1639—1712):陳廷敬。陳廷敬,字子端,號悅岩,晚號午亭,山西澤州人。任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

[47]《文心雕龍》第一篇為《原道》。《原道》曰:“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

[48]濂溪:周敦頤,號濂溪。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周子”指周敦頤。

[49]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頤,程顥。皆理學家。

[50]濂、洛、關、閩:指宋朝理學的四個重要學派。濂指周敦頤。因其原居道州營道濂溪,世稱濂溪先生,為宋代理學之祖,程頤、程顥的老師。洛指程頤、程顥兄弟,因其家居洛陽,世稱其學為洛學。關指張載,張家居關中,世稱橫渠先生,張載之學稱關學。閩指朱熹,朱熹曾講學於福建考亭,故稱閩學,又稱“考亭派”。

[51]薛文清(1389—1464):薛瑄。薛瑄,字德溫,號敬軒,山西河津人。官至禮部侍郎。諡文清。

[52]王文成:王守仁。

[53]陳公甫:陳獻章,字公甫。

[54]羅達夫(1504—1564):羅洪先。羅洪先,字達夫,號念庵,江西吉安人。

[55]徐丹崖(?—約1723):徐文駒。徐文駒,字子文,號丹崖,浙江鄞縣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官懷仁知縣。著有《師經堂集》、《丹崖文鈔》等。

[56]朱竹垞:朱彝尊。

[57]操觚:執簡。謂寫作。

[58]買菜求益:比喻計較錢財或酬勞之多寡,即斤斤計較。

[59]王、李:王世貞、李攀龍。

[60]丁敬禮:丁廙。丁廙,字敬禮。沛郡人。生年不詳。建安中為黃門侍郎。與曹植善,嘗勸曹操立植為太子。後被魏文帝曹丕所殺。

[61]李天生(1631—1692):李因篤。李因篤,字子德,號天生,陝西富平人。明末諸生。與顧炎武友善。諳經學,精音韻,工詩詞。

[62]侯朝宗:侯方域。河南商丘人。明末諸生。與方以智、冒襄、陳貞慧被稱為“四公子”。

[63]王于一(1598—1662):王猷定。王猷定,字于一,號軫石,江西南昌人,明拔貢生。曾在史可法幕下效力,明亡不仕,日以詩文自娛。晚寓浙中西湖僧舍。著有《四照堂文集》。

[64]黃與堅(1620—1701):字庭表。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

[65]虞山:錢謙益。錢謙益,號牧齋,學者稱虞山先生。

[66]閻百川:應為“閻百詩”。閻百詩,即閻若璩。閻若璩,字百詩,號潛丘。閻百川為近代山西閻錫山。

[67]參閱本部卷十五標題《潔》字一文。——章士釗原注。

[68]曹孟其:原名惠,字孟其。長沙人。縣學生員。創湖南省孤兒院,任院長。

[69]周星叔(1787—?):周樹槐。周樹槐,字星叔,湖南長沙人。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歷官山西沁源、江西吉水等縣知縣。年未五十,即告歸,杜門不入城市。著有《壯學齋文集》。

[70]孫子餘(1819—1859):孫鼎臣。孫鼎臣,字子餘,號芝房,湖南善化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曾任貴州鄉試正考官。工詩、古文,著有《蒼莨文集》。

[71]令甲:第一道詔令;法令的第一篇。後用為法令的通稱。

[72]《許雪門墓誌》:指王先謙撰寫的《誥授資政大夫浙江嘉興府知府許公墓志銘》。《虛受堂文集》卷十。許雪門,許瑤光。許瑤光(1817—1881),字雪門,號複齋,晚號複叟。湖南善化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貢。歷任桐廬、淳安、常山、諸暨、仁和等縣知縣及嘉興府知府。著有《雪門詩草》。

[73]郭侍郎:指郭嵩燾。郭嵩燾曾署理兵部侍郎,故稱。

[74]柈湖:吳敏樹。

[75]《大易》:即《周易》。

[76]指揮壇坫之人:指曾國藩。

[77]屠伯:指曾國藩。

[78]陶公:陶淵明。

[79]韋、白、蘇、陸:韋應物、白居易、蘇軾、陸遊。

[80]歐陽筱岑:歐陽兆熊。歐陽兆熊,字筱岑(小岑),號匏道人。湖南湘潭人。

[81]呂居仁(1084—1145):呂本中。呂本中,字居仁,號紫微,學者稱東萊先生,壽州人。曾官太常少卿、中書舍人。卒諡文清。

[82]視虱如車輪:見《列子·湯問》。

[83]語出《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

[84]駘宕:亦作“駘蕩”。無所局限、拘束;放縱。《莊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

[85]敏以求之:《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劉寶楠正義:“敏,勉也。言黽勉以求之者也。”

[86]《孟子·告子下》。

[87]王惕甫(1755—1818):王芑孫。王芑孫,字念豐,號惕甫,一號鐵夫,又號楞伽山人,江蘇長洲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召試舉人,官華亭教諭。

[88]《正義》:指張守節的《史記正義》。

[89]顧野王(519—581):字希馮,吳郡吳人。梁武帝大同四年(538)除太學博士。陳宣帝太建二年(570)為國子博士,後遷黃門侍郎。博通經史,擅長丹青,著《玉篇》。

[90]語見《孟子·告子下》。

[91]莞爾:《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

[92]啞啞:《周易·震卦》:“笑言啞啞,後有則也。”陸德明釋文引馬融云:“笑聲。”

[93]粲然:《穀梁傳·昭公四年》:“軍人粲然皆笑。”范寧注:“粲然,盛笑貌。”

[94]攸爾:《漢書》卷一百上《敍傳》:“人主逌爾而咲曰。”师古注:“逌,古攸字也。攸,咲貌也。”

[95]囅然:《文選·左思〈吳都賦〉》:“東吳王孫囅然而咍。”劉逵注:“囅,大笑貌”。常思春認為“囅然”當作“辴然”。見常思春:《左思〈三都賦〉校勘補證》,《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32卷第3期,2005年5月。

[96]王若虛(1174—1243):字從之,號慵夫,入元自稱滹南遺老。藳城人。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進士,歷管城、門山縣令、著作佐郎。著有《滹南遺老集》。

[97]李天英:李經。李經,字天英,號無塵道人。錦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金宣宗貞祐(1213—1217)中前後在世。作詩極刻苦,喜出奇語,不蹈襲前人。李純甫譽為今之李白。因是聲名大震。再舉不第,拂衣去。

[98]揚子雲擬相如四賦:揚雄的《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長楊賦》乃模仿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子虛賦》而作。

[99]《答客難》:西漢東方朔作。

[100]《南山》詩:韓愈作。見《韓愈全集校注》(一),第321頁。

[101]出自王安石《韓子》詩。

[102]《左氏》之浮誇:韓愈《進學解》曰:“《左氏》浮誇。”

[103]《廣川書跋》:董逌著。董逌,字彥遠,東平人。政和(1111—1118)年間官徽猷閣待制,靖康末為國子司業。宋高宗即位,除宗正少卿,轉江東提刑,累官中書舍人。所著除《廣川書跋》外,尚有《廣川畫跋》。

[104]《徐偃王碑》:即韓愈《衢州徐偃王廟碑》,見《韓愈全集校注》(四),第2105頁。

[105]范氏《漢書》:指范曄《後漢書》。《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中有關於徐偃王的記載。韓愈《衢州徐偃王廟碑》關於徐偃王的敍述與《東夷列傳》相似。

[106]《淮南子》卷七《精神訓》:“今高臺層榭,人之所麗也,而堯樸桷不斵,素題不枅。”高誘注:“樸,采也;桷,椽也。不斵削加宓石之。素題者,不加采飾。不枅者,不施欂櫨。”

[107]子厚近古,退之變古:《東坡題跋》卷二評韓、柳詩:“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清深不及也。”又《書〈黃子思詩集〉後》:“李、杜之後,詩人繼作,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澹泊,非餘子所及也。”《詩人玉屑》引蘇軾語:“詩之美者莫如韓退之,然詩格之變,自退之始。”此即所謂“子厚近古,退之變古”之說之所本。——郭紹虞注。

[108]屏山(1185—1231):李純甫。李純甫,字之純,號屏山,弘州襄陰人。承安二年(1197)進士,官至京兆府判官。元好問選其詩入《中州集》卷四。《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文藝傳》有傳。

[109]屏山劉子翬號:趙秉文《答李天英書》中的“屏山”,應指李純甫,而非劉子翬。劉子翬(1101—1147),字彥沖,號屏山,又號病翁。建州崇安人。以蔭補承務郎,通判興化軍,因疾辭,專事講學。精《周易》。朱熹嘗從其學。著有《屏山集》。6 《選》詩:指《昭明文選》中的詩。

[110]李仁卿(1192—1279):李治。李治,字仁卿,號敬齋,真定欒城人。金正大七年(1230)進士,授鈞州知州。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召拜翰林學士。精數學。著有《敬齋古今黈》等。

[111]齊之國氏:《列子·天瑞》:“齊之國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貧,自宋之齊,請其術。國氏告之曰:‘吾善為盜,始吾為盜也,一年而給,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閭。’向氏大喜,喻其為盜之言,而不喻其為盜之道,遂踰垣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時,以贓獲罪,沒其先居之財。”

[112]穿窬:挖牆洞和爬牆頭。指偷竊行為。《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何晏《集解》:“穿,穿壁;窬,窬牆。”

[113]揜蓋:掩蓋。

[114]李治:《敬齋古今黈》卷一。

[115]曹子建:曹植,字子建。

[116]應德璉(?—217):應瑒。應瑒,字德璉,汝南南頓人。漢末“建安七子”之一。

[117]臨組不肯渫,對珪寧肯分:渫,多本作“緤”,繫結。組,絲織的繫璽的綬帶。珪,玉器,上尖下方,古代封爵時,不同爵位發不同的珪。分,分別頒發珪。寧肯分,指不肯接受官爵。

[118]左太沖:左思,字太沖。

[119]以上出自李治《敬齋古今黈拾遺》卷四。

[120]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鹿起,安徽桐城人。明崇禎十三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南明時,官禮部尚書。後出家。

[121]韓魏公:韓琦。宋英宗時,拜右僕射,封魏國公。

[122]錢濟明:錢世雄。錢世雄,生卒年不詳。字濟明,號冰花先生。晉陵人。曾通判平江府。後廢罷,卒以窮死。曾師從蘇軾。蘇軾謂其晚年“詩語明練,無衰憊氣”。

[123]呻吟枯簡,誦死人之句:《鹽鐵論·大論》:“大夫曰:‘呻吟槁簡,誦死人之句。’”

[124]琱鐫:雕刻。比喻修飾文字。

[125]陳祖範(1676—1754):字亦韓,號見復,江蘇常熟人,雍正元年以舉人成進士,託病不赴殿試而歸,遂不復出。乾隆十六年,薦舉經學,授國子監司業銜。能文工詩,尤以經學名家。著有《陳司業文集》、《掌錄》等。

[126]顏黃門:顏之推。顏之推,字介,琅邪臨沂人。曾為北齊黃門侍郎,故稱顏黃門。著有《顏氏家訓》。

[127]張伯玉:北宋時人,生卒年不詳。字公達,建安人。早年舉進士,又舉書判拔萃科。曾知太平州、福州、越州、睦州諸州。知太平州時,曾令司戶參軍曾鞏作《六經閣記》。

[128]引文全文見上部卷二十一《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

[129]地毛為毳坤:《闕史·吐突承璀地毛》原文為“地毛為坤毳”,坤、毳二字順序與此處所引相反。

[130]復堂:譚獻號。

[13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語出《老子》第一章。

[132]李耆卿:李塗。李塗,字耆卿,又字性學,臨川人。朱熹門人。著有《文章精義》。

[133]由、光:許由、務光,皆被授以天下而不受。見《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

[134]王鏊(1450—1524):字濟之,學者稱震澤先生,吳人。成化十一年(1475)進士。授編修,弘治時歷侍講學士,充講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著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等。

[135]吳鋌(1800—1832):字耶溪,江蘇陽湖人,諸生。師事吳德旋。著有《紹韓書屋文鈔》、《詩鈔》、《〈毛詩〉箋注》、《吳耶溪遺文》、《文翼》。祖父吳琦,江西鄱陽知縣。父吳應庚,國子監生。

[136]語出《周易·繫辭下傳》:“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137]語出《周易·說卦傳》:“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138]躁剽:猶言輕捷強悍。

[139]沈膇:比喻文辭滯重,不飛動。《左傳·成公六年》:“郇瑕氏土薄水淺……於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杜預注:“沉溺,濕疾;重膇,足腫。”《文心雕龍·哀悼》:“揚雄弔屈,思積功寡,意深文畧,故辭韻沉膇。”

[140]槬:寬大。

[141]淵懿:淵深美好。

[142]攰:精疲力盡。

[143]尪:脊背骨骼彎曲。

[144]端慤:正直誠謹。《淮南子·主術訓》:“其民樸重端慤。”高誘注:“端,直也;慤,誠也。”

[145]王符:字節信,安定臨涇人。生卒年不詳。生活在東漢中期,與馬融、張衡等著名學者友善。著有《潛夫論》。

[146]應劭:字仲遠,一作仲瑗,汝南南頓人。漢靈帝時被舉為孝廉。曾拜太山太守,後依袁紹,卒於鄴。著有《風俗通》等。

[147]子桓病其體弱:曹丕《與吳質書》:“仲宣獨自善於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子桓,曹丕的字;仲宣,王粲的字。王粲乃“建安七子”之一。

[148]中郎:指東漢的蔡邕。蔡邕曾拜左中郎將,故稱“蔡中郎”。

[149]逋峭:謂文章曲折多姿。袁枚《答平瑤海書》:“故所為文勁折逋峭,能獨往來於天地間。”《小倉山房續文集》卷三十。

[150]雅鄭:雅樂和鄭聲。古代儒家以鄭聲為淫邪之音。因以“雅鄭”指正聲和淫邪之音。引申為正與邪、高雅與低劣。

[151]康蘭皋(1770—1834):康紹鏞。康紹鏞,字蘭皋,一字鎛南,山西興縣人。嘉慶四年進士,授兵部主事,充軍機章京。累遷郎中、鴻臚寺少卿、安徽巡撫、廣東巡撫。師事姚鼐。

[152]莊綬甲(1774—1828):字卿珊。江蘇武進人。莊存與之孫。著有《周官禮鄭氏注箋》、《〈尚書〉考異》等。

[153]重儓:奴婢的奴婢。用以比喻同類事物中最低下者。

[154]績溪某氏:指胡適。胡適,安徽績溪人。

[155]高雨農(1774—1841):高澍然。高澍然,字雨農,福建光澤人。嘉慶六年(1801)舉人。官內閣中書。旋告歸。好治古文辭,精《春秋》。

[156]《荀子·非十二子》:“多言而類,聖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

[157]謝章鋌(1820—1903):字枚如,福建長樂人。光緒三年(1877)進士。平生主講多所書院。長於詩文,生平著作二十餘種,彙編為《賭棋山莊全集》。

[158]奧窔:指隱蔽深曲之處。

[159]言有物:語出《周易·家人卦》:“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160]言有序:語出《周易·艮卦》:“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161]昉:起始。

[162]陸宣公:陸贄,諡宣。

[163]王鳳洲:王世貞,號鳳洲。

[164]王蘭泉(1725—1806):王昶。王昶,字德甫,號蘭泉,晚號述庵,江南青浦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至刑部侍郎。

[165]沈果堂(1688—1752):沈彤。沈彤,字冠雲,號果堂,江蘇吳江人。諸生。乾隆元年(1736)薦試博學鴻詞,報罷。與修《三禮》及《一統志》,書成,授九品官。以親老辭歸。及卒,門人私諡文孝先生。篤志群經,尤精《三禮》。著有《果堂集》。

[166]楊文叔:楊繩武。楊繩武,生卒年不詳。字文叔,號訥庵,江蘇吳縣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進士,官編修。通經術,能詩文。袁枚曾從受學。

[167]蔣迪夫(1690—1754):蔣恭棐。蔣恭棐,字維御,一字迪甫(夫),江蘇長洲人。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充《玉牒》館纂修官。制誥典策,多出其手。又充《大清會典》、《五朝國史》館纂修。告歸後主講揚州安定書院,卒于席。精於經學,工詩古文辭。著有《西原草堂文集》。事蹟見《清史列傳》卷七十一《文苑傳二》。

[168]蘇文忠公:蘇軾,諡文忠。

[169]富鄭公(1004—1083):富弼。富弼,字彥國,河南人。宋英宗時,拜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封鄭國公。

[170]范蜀公(1009—1088):范鎮。范鎮,字景仁,蜀華陽人。寶元元年(1038)進士。曾任翰林學士、禮部侍郎等職。封為蜀郡公。

[171]司馬溫國公:司馬光。

[172]張文定公(1007—1091):張方平。張方平,字安道,晚號樂全居士,應天宋城人。景祐元年(1034),舉茂才異等。治平四年(1067),拜參知政事。卒贈司空,諡文定。著有《樂全集》四十卷。

[173]《劉統軍》:即《唐故檢校尚書左僕射兼御史大夫龍武統軍贈潞州大都督彭城劉公墓碑》,見《韓愈全集校注》(四),第2015頁。

[174]《考功盧君》:即《考功員外盧君墓銘》,見《韓愈全集校注》(三),第1730頁。

[175]《司法李君》:即《唐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誌銘》,見《韓愈全集校注》(三),第1502頁。

[176]《法曹張君》:即《唐故河中府法曹張君墓碣銘》,見《韓愈全集校注》(三),第1800頁。

[177]《獨孤君碣》:即《亡友故秘書省校書郎獨孤君墓碣》,見《柳宗元集》卷十一。

[178]潘氏《金石例》:潘昂霄著《金石例》。潘昂霄(1250—1320),字景梁,號蒼崖。濟南人。歷官昆山縣尹、閩海憲僉、翰林侍讀學士。著有《金石例》、《河源志》等。

[179]王氏《墓銘舉例》:指明代王行撰的《墓銘舉例》。王行(1331—1395),字止仲,號半軒、楮園、淡如居士。長洲人。洪武朝,館於藍玉家,藍玉誅,行亦坐死。著有《墓銘舉例》、《楮園集》、《半軒集》等。

[180]繆盭:錯亂;違背。

[181]松陵:吳江縣的別稱。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六·吳江縣》:“吳江縣,府東南四十五里,東北至松江府……唐曰松陵鎮。”

[182]王寅旭(1628—1682):王錫闡。王錫闡,字寅旭,號曉庵,又號餘不、天同一生,江蘇吳江人。天文曆算學家。

[183]潘稼堂(1646—1708):潘耒。潘耒,字次耕,號稼堂,晚號止止居士,江蘇吳江人,潘檉章弟。師事顧炎武。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參與纂修《明史》。著有《類音》、《遂初堂詩集》、《文集》、《別集》等。

[184]朱竹君(1729—1781):朱筠。朱筠,字竹君,號笥河。順天大興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三十三年(1768)擢侍讀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三十六年提督安徽學政。長於經學,善書法,好金石文字。著有《笥河集》。

[185]魚門:程晉芳,字魚門。

[186]“聖人百世之師”等句:語出《孟子·盡心下》。

[187]篤棐:忠誠輔助。《尚書·君奭》:“篤棐時二人,我式克至於今日休。”

[188]晉國:裴度。封晉國公。

[189]西平:李晟。因功被封為西平王。

[190]劉叉所譏者:劉叉,生卒年、字、號、籍貫均不詳。少任俠,因酒殺人亡命,會赦出,更折節讀書,能為歌詩。活動在元和年間。《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六《韓愈傳》:“劉叉者,亦一節士。……聞愈接天下士,步歸之,作《冰柱》、《雪車》二詩,出盧仝、孟郊右……後以爭語不能下賓客,因持愈金數斤去,曰:‘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愈不能止,歸齊魯,不知所終。”

[191]起家於箠楚間一汜水薄:一个起家於受過箠楚的小官。汜水流經滎陽,此指滎陽,鄭餘慶乃滎陽人;薄,指薄尉之類的小官。唐時小官多受過長官箠楚。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箠楚塵埃間。”高適辭封丘尉,為河西節度使書記,杜甫《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脫身薄尉中,始與箠楚辭。”韓愈詩見《韓愈全集校注》(一),第195頁;杜甫詩見《杜詩詳注》第一冊,第126頁。

[192]呂居仁(1084—1145):呂本中。呂本中,字居仁,號紫微,學者稱東萊先生,壽州人。曾官太常少卿、中書舍人。卒諡文清。

[193]秦宓:字子勑,廣漢緜竹人。早事劉璋,後歸劉備。在蜀漢政權中官至大司農而卒。曾對人言:“僕文不能盡言,言不能盡意,何文藻之有揚乎?”見《三國志》卷三十八《秦宓傳》。

[194]茅元儀(1594—1640):字止生,號石民,湖州歸安人,茅坤之孫。曾任孫承宗幕僚。任副總兵,守覺華島,以兵變遣戍漳浦,憂憤而死。著有《野航史話》,輯有《武備志》。

[195]劉才甫:劉大櫆,字才甫。

[196]法乳:佛教語。喻佛法。謂佛法如乳汁哺育眾生。此指法寶。

[197]葉元塏:字宴爽,號琴樓。浙江慈溪人。生活在清道、咸時期。能詩文,工書法。由監生授光祿寺署正。著有《鶴皋遺聞》、《睿吾樓詩集》、《續白湖竹枝詞》、《睿吾樓文話》等。

[198]蘇老泉演之為《蘇文甫字說》:蘇老泉,指蘇洵。蘇洵著有《仲兄文甫說》一文。該文從仲兄易字“文甫”談起,借題發揮。仲兄,二哥,指蘇渙。

[199]劉申叔:劉師培,字申叔。

[200]洪武十七年功令所規定之八股文:《明史》卷七十《選舉志二》:“(洪武)十七年始定科舉之式,命禮部頒行各省,後遂以為永制。”“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

[201]虛牝:空谷,比喻無用之地。

[202]浼:污染。

[203]楊彝珍(1805—1898):字湘涵,一字性農,湖南武陵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官兵部主事。工詩古文,著有《移芝室文集》等。

[204]項傅霖(1798—1858):字叔雨,號幾山。浙江里安人。道光二年(1822)舉人。任富陽縣教諭。著有《幾山筆記》。

[205]朱琦(1803—1861):字伯韓,號廉甫,廣西臨桂人。道光十五年進士,官至御史。晚年總理杭州團練局,遇太平天國攻杭州被殺。為文宗桐城派。著有《怡志堂詩文集》。

[206]邵懿辰(1810—1861):字位西,浙江仁和人。道光十一年(1831)舉人,授內閣中書,後升刑部員外郎,入直軍機處。咸豐時,曾因治河不力降職。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攻杭州,亡於戰亂。文宗桐城派。精目錄學。撰有《〈尚書〉通義》、《〈孝經〉通義》等。

[207]王拯(1815—1876):初名錫振,字定甫,號少鶴,廣西馬平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授戶部主事。同治間,遷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史,擢通政使。為桐城派古文廣西五大家之一。

[208]以上採自南屏自記。——章士釗原注。

[209]阮亭:王士禎。

[210]耕南:劉大櫆。劉大櫆,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

[211]水母目蝦:郭璞《江賦》:“璅蛣腹蟹,水母目蝦。”李善注引《南越志》:“(水母)無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蝦依隨之。蝦見人則驚,此物亦隨之而沒。”後因以“水母目蝦”喻人沒有主見,人云亦云。郭璞《江賦》,見《昭明文選》卷十二。

[212]儲同人:儲欣,字同人。

[213]王弇州:王世貞。王世貞號弇州山人,故稱王弇州。

[214]陳衍(1856—1937):字叔伊,號石遺。福建侯官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曾入臺灣巡撫劉銘傳和張之洞幕府。任官報局總編、學部主事。晚年任厦門大學、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教授。

[215]姚叔節(1866—1923):姚永概。姚永概,字叔節,安徽桐城人,姚瑩之孫。光緒十四年舉人。為安徽高等學堂總教習,安徽師範學堂監督。民國後,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北京正志學校教務長。著有《慎宜軒詩文集》等。

[216]馬君通伯(1855—1930):馬其昶。馬其昶,字通伯,晚號抱潤翁,安徽桐城人。曾主講廬江潛川書院、桐城中學堂、安徽高等學堂、京師大學堂。任清史館總纂。著有《抱潤翁文集》。

[217]石甫:姚瑩,字石甫。

[218]張廉卿:張裕釗,字廉卿。

[219]陳伯嚴(1859—1937):陳三立。陳三立,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寶箴之子,陳寅恪之父。

[220]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朏明,晚號東樵。浙江德清人。曾參與修《大清一統志》。撰有《〈易圖〉明辨》、《〈禹貢〉錐指》、《〈洪範〉正論》、《〈大學〉翼真》等。

[221]顧棟高(1679—1759):字震滄,號復初,江蘇無錫人。康熙六十年進士,授內閣中書。著有《春秋大事表》、《〈毛詩〉類釋》、《〈尚書〉質疑》等。

[222]李巨來:李紱,字巨來。

[223]非三代、兩漢之書不觀:語出《答李翊書》。《韓愈全集校注》(三),第1454頁。

[224]“懼其昧沒而雜也”二句:語出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225]原文全篇,別見本編,此特摘舉數語。——章士釗原注。清補注:原文全篇,見本編卷八《各代文風》之《中清古文》。

[226]厲樊榭(1692—1752):厲鶚。厲鶚,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南湖花隱等,浙江錢塘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舉人,乾隆初舉博學鴻詞。著有《宋詩紀事》、《樊榭山房集》等。

[227]句中兩用“為”字,皆“謂”也,解見王引之《經傳釋詞》。——章士釗原注。

[228]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語出《禮記·樂記》。

[229]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語出《論語·憲問》。

[230]汪中(1744—1794):字容甫,江都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貢生,後絕意仕進。性耿直,敢於立異說,標新論,被目為狂徒。精史學,著有《述學》、《廣陵通典》、《容甫遺詩》等。

[231]胡子(1105—1161):指胡宏。胡宏,湖湘學派創立者。字仁仲,學者稱五峰先生,崇安人。胡安國季子。師從楊時,以蔭補右承務郎。著有《知言》、《皇王大紀》等。

[232]朱子:指朱熹。朱熹對胡宏的《知言》有異議,作《胡子〈知言〉疑義》,別為一卷,附於《知言》之後。

[233]康成:鄭玄。

[234]土苴:渣滓,糟粕。比喻微賤的東西。此作動詞,以之為土苴,賤視,蔑視。

[235]沖遠:孔穎達,字沖遠。

[236]寱語:夢話。引申為胡說、無稽之談。

[237]醟:酗酒。

[238]七十子:同“七十二子”。七十,舉其成數。《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239]莊氏存與(1719—1788):莊存與。莊存與,字方耕,號養恬,江南武進人。乾隆十年(1745)進士。官至禮部左侍郎。提倡今文經學,為常州學派創始人。著有《〈春秋〉正辭》等。

[240]趙妄:指趙之謙。李慈銘與趙之謙同為會稽名士,而且又是表兄弟,然而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中稱趙之謙是“鬼蜮之面而狗彘之心”,經常罵趙為“妄子”。

[241]周蜮:指周星譽。李慈銘恨周星譽不下於恨趙之謙,說周“詭譎無行”,稱周為“周蜮”。周星譽(1826—1884),字叔雲,河南祥符人,寓居浙江山陰。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官兩廣鹽運使,兼署廣東按察使。

[242]江湖佹客:李慈銘罵王闿運為“江湖佹客”。

[243]魏默深:魏源,字默深。

[244]陳蘭甫:陳澧,為文廷式師。

[245]趙松雪(1254—1322):趙孟頫。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

[246]胡汲仲拒為宦官作墓誌銘:事見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四《不苟取》。

[247]李賓之:李東陽,字賓之。

[248]余學古(1222—?):字學道,號山于,處州青田人,徙居黃岩縣。寶祐四年(1256)進士。歷任太平州教授、國子正、奉議大夫。著有《大學辯問》等。

[249]呂彊:字漢盛,河南成皋人。少以宦者為小黃門,再遷中常侍。為人清忠奉公。漢靈帝欲封之為都鄉侯,固辭。呂彊事蹟詳見《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

[250]張承業:字繼元,唐僖宗時為宦官。後事後唐莊宗李存勖。存勖與梁戰鬥十餘年,承業受委軍國之事,盡心不懈。凡所以蓄積金粟,收市兵馬,講課農桑,而成存勖之業者,承業之功為多。後存勖僭帝位,承業苦諫不聽,大哭,絕食而亡。諡正憲。張承業事蹟,見《新五代史》卷三十八《張承業傳》。

[251]柳芳:生卒年不詳。字仲敷,河東人。開元二十三年(735)進士及第,任史官,撰《國史》。肅宗上元中,坐事徙黔中,途遇貶謫的高力士,高告以開元、天寶禁中事,因記錄整理成《唐歷》四十卷。

[252]郭湜(700—788):字img載,太原人,開元十二年(724)擢進士第,先後任山陰尉、太子典膳丞、四門博士、河東倉曹掾。唐代宗大曆中官大理司直。郭湜曾與高力士相識,將高所述內容記錄下來,著成《高力士傳》。郭湜事蹟,詳見毛陽光:《洛陽新出唐郭湜墓誌及相關問題考釋》,《中國典籍與文化》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