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文子》
從古文人,有揀書摘鈔之僻,多少佚書,因此獲存梗概,如馬總[131]《意林》,其最著也。陳蘭甫《讀書記》有云:
《漢書·藝文志》云:“觀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文心雕龍·諸子》篇云:“洽聞之士,宜撮綱要,覽華而食實,棄邪而採正”;柳子厚《辯〈文子〉》云:“觀其往往有可立者,又頗惜之,今刊去謬惡亂雜者,取其近是者”;《黃氏日鈔·讀家語》云:“千載而下,倘有任道者出,體認微言,闡揚奧旨,與莊周及諸子百家所傳述,節而彙錄之,其有功於聖門,匪淺鮮矣”。澧案:《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庾仲容[132]、沈約皆有《子鈔》;《直齋書錄解題》,有司馬溫公《徽言》,溫公手鈔子書也,皆所謂舍短取長者也,澧讀諸子書,亦節而鈔之。
文子者,為僅次於老聃之道家領袖,在中唐正受到國家獎勵與隆重封典,所謂《通玄眞經》〔天寶中所定稱謂。〕者,自為當行出色之書。子厚不知如何取材,使成家藏秘笈,今僅存其《辯》,而刊本不傳,無從考見爾時思致實況,然所謂謬惡亂雜與近是者,正負兩方,大抵鈔者自以主觀定之,十人同鈔一書,可能所取各有不同。如高似孫曰:“今觀其言曰:神者智之淵,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智公則心平:”又曰:“上學以神聽之,中學以心聽之,下學以耳聽之:”又曰:“貴則觀其所齊,富則觀其所欲,貧則觀其所愛:”又曰:“人性欲平,嗜欲害之,此亦學之一臠也:”凡此不啻高氏從《文子》鈔出之心賞語錄,與儒家氣脈,並無多大出入,而文子之所以為文子者,精神將決不在此種語彙,子厚譏其書為駁書,安知其所謂駁者,不即在高似孫所嘗之一臠乎?要之漢、唐兩朝,都視《文子》與《老子》並重,王仲任[133]語涉道家,每喜雙管齊下,但《文子》內容,亦無法從《論衡》中求得之,傳至有唐,書之駁雜,乃至如子厚所譏,致使吾人足涉道家門徑,立生惶惑,可歎。
姚際恆《偽書考》云:
《漢·志》:道家有《文子》九篇,本《注》[134]云: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唐·志》[135]錄魏李暹注,為十二篇,與今篇次同,晁子止[136]疑為暹析之。李暹注:“傳曰:姓辛,葵丘濮上人,號曰計然,范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云。”陳直齋[137]曰:“按《史·貨殖傳》徐廣注:計然,范蠡師名,裴駰曰:計然姓辛,字文子,唐徐靈府[138]引以為據,然自班固時,已疑依託,況未必當時本書乎?至以文子為計然之字,尤不可考信。”案直齋此辯,則李暹固承前人之訛,以文子為姓辛,名銒,又號計然也。辯其文者柳子厚,〔中錄子厚所辯全文。〕可謂當矣,其書雖偽,然不全偽也,謂之駁書,良然,其即李暹為之歟?高似孫謂子厚所刊之書,今不可見。
際恆所考良確,惟顏師古以其與孔子同時,而稱周平王問,疑依託者所為,其實“平王”云云,往往是指楚平王,序者竟以為周平王時人,乃錄書自亂其例,非書之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