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伯仲唱和詩序

王氏伯仲唱和詩序

王氏伯仲何人也?以文中“王氏子某,與余通家,代為文儒”推之,當然以《先友記》所列王紓、王紹輩,最為切近。特紓、紹輩行在先,文所謂“士大夫掉鞅於文囿者,咸不得攀而倫之”,子厚自亦不能例外。則所謂來自南徐之某者,注家謂是以江浙觀察使遷諸道鹽鐡轉運使之王緯,而緯名從“糸”旁,與紓、紹一致,或即是紓、紹同一昭穆之少年族屬,良未可知。陳少章曾詮之云:

況宗兄握炳然之文,以贊關石,廌冠銀章,榮映江湖:按上言“乙亥歲某自南徐來”,乙亥,貞元十一年也。《新史》:貞元十年,浙西觀察使王緯,加御史大夫,兼鹽鐡轉運使,故有“以贊關石”諸語。浙西廉使治潤州,故曰自南徐來。史又言緯與弟奐之、賁之,皆有文,此伯仲或即奐之、賁之耶?

以少章語,合之吾曩所推,大抵不中不遠。

雖古猶今:何義門校“今”作“乏”,是。

必復其始:《左》:公侯之子,必復其始[71]。

何義門謂此作無所取。夫以文言,誠是少作,然於掌故足資考證,亦彌有益。


[1]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人。曾任清華大學國學院導師、中山大學教授。著有《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等。

[2]《元白詩歌箋證·讀鶯鶯傳》:《毛穎傳》者昌黎擬《史記》之文,蓋以古文試作小說,而未能成功也。見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里仁書局,1980年,第798頁。此外,陳寅恪還有《韓愈與唐代小說》一文,詳細論述了《毛穎傳》與唐代小說關係。見陳寅恪:《講義及雜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440—444頁。

[3]連鑣:兩騎並接。《世說新語·捷悟》:“時彥同遊者連鑣俱進。”

[4]張水部:張籍。張籍曾官水部員外郎,故稱張水部。

[5]“張籍致退之書”二句:王定保《唐摭言》卷五:“韓文公著《毛穎傳》,好博簺之戲,張水部以書勸之,凡三書。”韓愈《答張籍書》:“吾子又譏吾與人人為無實駁雜之說,此吾所以為戲耳。”韓愈《答張籍書》,見《韓愈全集校注》(三),第1326頁。

[6]所責蓋同:朱熹《讀唐志》:“然今讀其(韓愈)書,則出於諂諛、戲豫、放浪而無實者,自為不少。”見《朱文公文集》卷七十。

[7]晉公:裴度。裴度在平淮西後,功封晉國公。

[8]獻白豕:比喻知識淺薄,少見多怪。漢朝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羣豕皆白,懷慙而還。”

[9]三、五之代:三皇、五帝時代。

[10]周公遭變:《詩經·豳風·七月》序:“《七月》,陳王業也。周公遭變故,陳后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之艱難也。”鄭箋:“周公遭變者,管、蔡流言,辟居東都。”

[11]仲尼不當世:《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聖人之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益恭,故鼎銘云: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敢余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余口。其恭如是。吾聞聖人之後,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左傳·昭公七年》:“聖人有明德者,莫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孔穎達疏:“不當世,謂不得在位為國君也。”

[12]四“理”字皆代“治”字用。——章士釗原注。

[13]《典》、《謨》、《訓》、《誥》:《尚書》中《堯典》、《大禹謨》、《湯誥》、《伊訓》等篇的並稱。《書序》:“《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14]《文言》、《繫辭》:《文言》、《繫辭》,是《易經》中解釋義理的文辭。《文言》即文飾《乾》、《坤》兩卦之言,為《十翼》之一,又稱《文言傳》。孔穎達《周易正義》引莊氏之言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飾以為《文言》。”《繫辭》指《十翼》中的《繫辭上傳》和《繫辭下傳》,是闡說經文的專論。《周易正義》曰:“夫子本作《十翼》,申說上下二篇經文繫辭,條貫義理,別自為卷,總曰《繫辭》,分為上下二篇者。”

[15]語出《大學》。

[16]凝沍:結冰,凍結。潘嶽《懷舊賦》:“轍含冰以滅軌,水漸軔以凝沍。”

[17]蹇:駑馬,亦指驢。

[18]固哉高叟之為詩:見《孟子·告子下》。

[19]還:《容齋隨筆》卷六《韓退之》原文作“遠”。《舊唐書》卷一百六十《韓愈傳》作“還”。

[20]見《容齋隨筆》卷六《韓退之》。

[21]宋陳長方,明張燧也持此說。陳長方《步里客談》卷下:“又疑《下邳侯傳》是後人擬作”。張燧《千百年眼》卷十:“《下邳侯傳》,世已疑非退之作,而後世乃因緣效仿不已。”陳長方(1108—1148),字齊之,學者稱唯室先生,侯官人。高宗紹興八年(1138)進士,調蕪湖尉,江陰縣學教授。能詩文,有《唯室集》十四卷,《步里客談》二卷。

[22]革華:即下邳侯。

[23]吳曾:字虎臣,崇仁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中以獻書得官,歷工部侍郎、嚴州知州。撰有《能改齋漫錄》。

[24]《漢·文紀》:指《漢書·文帝紀》。中有“郎中令張武為復土將軍”語。《史記》卷十《孝文本紀》有“郎中令武為復土將軍”語。從引用來看,當指《漢書·文帝紀》。

[25]《古文辭類纂》:姚鼐編《古文辭類纂》。後王先謙、黎庶昌各編有《續古文辭類纂》。蔣瑞藻編有《新古文辭類纂》。姚鼐編的《古文辭類纂》和黎庶昌編的《續古文辭類纂》皆收有西漢文。此處所謂“帖括陋儒”,當指姚鼐、黎庶昌。他們皆為桐城派。

[26]晁公武讀書志:《郡齋讀書志》卷二十載:“《西漢文類》,唐柳宗直撰,其兄宗元嘗為之序。至本朝其書亡,陶氏者重編纂之”。見晁公武撰,孫猛校正:《郡齋讀書志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73頁。

[27]竇儼(?—969):字望之,薊州漁陽縣人。後晉天福六年(941)進士,歷仕後晉、後漢、後周各朝。入宋,任禮部侍郎。著有《周正樂》等。

[28]徐經:字芸圃,號桓生,建陽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進士,官翰林院編修。私淑朱仕琇,採其文集中教人為文之說,得四十九則,成《梅崖作文譜》。撰有《雅歌堂文集》。

[29]朱石君(1738—1806):朱珪。朱珪,字石君,號南厓,晚號盤陀老人。順天大興縣人。乾隆十三年(1748)進士。仕乾隆、嘉慶二朝,歷任數省布政使、按察使及巡撫等地方官,又任兵部、戶部尚書等京官。又先後典福建、江南鄉試。卒諡文正。

[30]朱梅崖(1715—1780):朱仕琇。朱仕琇,字裴瞻(斐瞻),號梅崖,福建建寧人。乾隆十三年(1748)進士,改庶吉士。選山東夏津縣知縣,因足疾改福寧府教授。後歸主鼇峰講席者十年。著有《梅崖文集》。

[31]洨長:指東漢的許慎。因許慎曾官洨長。

[32]《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3]擿埴索塗:謂盲人以杖點地摸索道路。常喻暗中求索。揚雄《法言·修身》:“擿埴索塗,冥行而已矣。”李軌注:“埴,土也。盲人以杖擿地而求道,雖用白日,無異夜行。夜行之義,面牆之諭也。”

[34]楊評事:即楊凌,字恭履,柳宗元岳父楊憑之弟,官至大理評事。

[35]陳拾遺:陳子昂。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

[36]杜詩:杜甫的詩。

[37]孟詩:孟郊的詩。

[38]《祭韓吏部文》原文為:“子長在筆,予長在論”。見劉禹錫:《祭韓吏部文》,《劉禹錫全集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537頁。

[39]四字本《唐語林》:王讜《唐語林》卷二《文學》:“又元和以來,詞翰兼奇者,有柳柳州宗元、劉尚書禹錫及楊公。”

[40]梓潼:指陳子昂。陳子昂梓州射洪人。

[41]桃僵李代:原比喻兄弟友愛相助,後轉用為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42]《寄楊協律》:韋應物作於建中四年(783)秋間。見孫望:《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第343頁。中華書局,2002年版。

[43]《易》之《象》、《系》:《周易大傳》有《象》和《系辭》(《繫辭》)。其中《象》為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義及爻辭。

[44]《春秋》之筆削:《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後世稱修改文字為筆削。

[45]燕文貞:即張說。張說封燕國公,諡文貞。

[46]張曲江:即張九齡。張九齡,字長壽,韶州曲江人。唐玄宗開元年間曾拜相。

[47]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予嘗謂子厚詩過昌黎,而文特讓一格也。”

[48]陳伯玉:陳子昂,字伯玉。

[49]馬貴與:馬端臨。馬端臨,字貴與。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一載:“按陳拾遺詩語高妙,絕出齊梁,誠如先儒之論。至其他文則不脫偶儷卑弱之體,未見其有異於王楊沈宋也。然韓吏部、柳儀曹盛有推許。韓言‘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言:‘備比興著述,二者而不怍’,不特稱其詩而已。二公非輕意文許人者,此論所未喻。”

[50]王予中:王懋竑。王懋竑,字予中(與中),號白田,江蘇寶應人。

[51]四教:《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2]憑淩:謂登高憑眺,淩駕其上。

[53]轥轢:超過。《隋書》卷七十《楊玄感等傳論》:“又躬為長君,功高曩列,寵不假於外戚,權不逮於羣下,足以轥轢軒唐,奄吞周漢,子孫萬代,人莫能窺,振古以來,一君而已。”

[54]李元賓(766—794):李觀。李觀,字元賓,郡望隴西,後寓家於吳。貞元八年(792)進士,與韓愈同榜。官太子校書郎。

[55]馬通伯(1855—1930):馬其昶。馬其昶,字通伯,晚號抱潤翁,安徽桐城人。

[56]此語不見《石林詩話》中,不知林紓何所據。《石林詩話》,宋代葉夢得著。

[57]方苞:《書柳文後》:“其(柳宗元)雄厲悽清醲郁之文,世多好者;然辭雖工,尚有町img,非其至也。惟讀《魯論》、辨諸子、記柳州近治山水諸篇,縱心獨往,一無所依藉,乃信可肩隨退之而嶢然於北宋諸家之上,惜乎其不多見耳。”方苞:《書柳文後》,《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12頁。

[58]王白田:王懋竑。

[59]沈、宋、王、楊:沈,沈全期;宋,宋之問;王,王勃;楊,楊炯。皆唐初時人。

[60]權德輿:(759—818):字載之,天水人,唐代文學家。著有《權德輿全集》。

[61]烝彝:亦作“烝夷”。古時一種青銅祭器。《隸續·晉右軍將軍鄭烈碑》:“昔龔父鏤烝夷之鼎,魯人著《泮宮》之頌。”

[62]景鐘:大鐘。

[63]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

[64]公幹(?—217):劉楨。劉楨,字公幹。東平寧陽人。“建安七子”之一。

[65]顧大韶(1576—?):字仲恭,東林黨人顧大章孿生弟,常熟人。著有《炳燭齋隨筆》。

[66]璩、瑒在魏:應璩、應瑒兄弟。應瑒(?—217),字德璉,汝南人。漢獻帝建安時,被曹操征為丞相掾屬。“建安七子”之一;應璩(190—252),字休璉。應瑒之弟。博學好作文,善於書記。魏文帝、明帝時,歷官散騎常侍。曹芳即位,遷侍中、大將軍長史。當時大將軍曹爽擅權,舉措失當,應璩曾作《百一詩》諷勸。曹爽被誅後,復為侍中。

[67]機、雲入洛:陸機、陸雲兄弟。晉武帝太康十年(289),陸機兄弟被征入洛陽。張華以“伐吳之役,利獲二俊”譽陸氏兄弟,二陸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兄弟)。

[68]鮑、謝、徐、庾:鮑照、謝朓、徐陵、庾信。

[69]歐九:歐陽修。

[70]斐亹:文彩絢麗貌。

[71]《左傳·閔公元年》:“公侯之子孫,必復其始。”此處所引,比原文少一“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