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八駿圖說
子厚《觀八駿圖說》,與其《龍馬圖贊》,持說全然相反。孟子言:“前日之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相反之說,固不能兩是,然孟子以贐質劑其兼金之餽[95],子厚倘以圖由何人持來而定其價歟?否則視文為戲謔而不為虐者歟?語云:言非一端,夫各有當,獨吾謂焚圖終是正論。
吳縣曹元忠,有《擬柳河東〈觀八駿圖說〉》,文甚平正合理。“世言伏羲鱗身,女媧蛇軀,其說亦有所本,而究不聞指鱗為伏羲之身,指蛇為女媧之軀者”,此在邏輯,為“辭之換位”,有規律轄之,參看鄙著《邏輯指要》第七十七頁。曹元忠,字夔一,號君直,南菁書院肄業生,從定海黃元同〔以周〕[96]遊,治《禮經》有聲。甲午舉人,就經濟特科試不第,所著《禮議》、及《箋經室遺集》刊行,癸亥元日卒,年五十九。
[1]父執:父親的朋友。語出《禮記·曲禮上》:“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
[2]通籍:做官。“籍”是二尺長的竹片,上寫姓名、年齡、身份等,掛在宮門外,以備出入時查對。“通籍”謂記名於門籍,可以進出宮門。因此後來便稱做官為“通籍”。
[3]慘怛:悲痛憂傷。
[4]歔歔翕翕:翕翕,昏暗貌。此指渾沌不清貌。
[5]王悔生:王灼。王灼,字明甫,一字濱麓,號晴園,一號悔生,桐城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舉人,官東流縣教諭,師事劉大櫆學古文。曾主講東山書院。著有《悔生詩鈔》、《悔生文鈔》等。
[6]堯舜之書:指《尚書》中的《堯典》、《舜典》。《堯典》開篇即云:“曰若稽古帝堯”,《舜典》開篇即云:“曰若稽古帝舜”。
[7]幽、厲之詩:指《詩經》中譏刺周幽王和周厲王的詩作。如《小雅·菀柳》諷刺周幽王暴虐無道,有功者反獲罪;《大雅·板》首曰:“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則刺厲王。
[8]元、凱舉焉:元,八元;凱,八凱。《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舜舉八愷,使主后土……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
[9]“在殷中宗”以下數句:“殷中宗”應為“殷高宗”。殷高宗即武丁。說,即傅說。賚,賜予。《史記》卷三《殷本紀》:“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迺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築於傅險。見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尚書·說命上》記武丁之語:“夢帝賚予良弼。”據《史記》卷三《殷本紀》,殷中宗,即太戊。
[10]引天而敺:利用天命來驅使人們。
[11]《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2]杜甫:《義鶻行》,見《杜詩詳注》卷之六。此二句非《義鶻行》原文。
[13]徐鍇(920—974):字楚金。廣陵人。徐鉉之弟,世稱“小徐”。精通文字學,仕於南唐,後主李煜時,遷集賢殿學士,終內史舍人。著有《說文解字系傳》等。
[14]李邕(678—747):字泰和,揚州江都人。其父李善,為《昭明文選》作注。曾任左拾遺、戶部員外郎、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
[15]《禽經》:我國最早一部有關鳥類的文獻,舊題春秋時師曠著,晉張華注。但《七略》、《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宋《崇文總目》都沒有記載此書。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始列其目,稱晉張華注。《文獻通考》中沿襲舊的說法。此書可能是宋人的托名之作。
[16]免:當為“兔”字。
[17]《左傳·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杜注:“不夕,言無事。”
[18]《禮記·內則》:“日入而夕,慈以旨甘。”
[19]《禮記·鄉飲酒義》:“飲酒之節,朝不廢朝,暮不廢夕。”
[20]晉侯將殺豎襄,叔向夕:《國語·晉語八·叔向諫殺豎襄》:平公射鷃不死,使豎襄搏之,失。平公怒,將殺之。叔向聞之,夕以諫,平公乃趣赦之。注:豎,內豎。襄,名也。夕,夕至於朝。
[21]楚子之留乾谿,右尹子革夕:《左傳·昭公十二年》:楚子次於乾谿,僕析父從。右尹子革夕,王見之。杜注:子革,鄭丹。夕,莫見。莫,同“暮”。
[22]齊之亂,子我夕:《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簡公四年春,初,簡公與父陽生俱在魯也,監止有寵焉。及即位,使為政。田成子憚之,驟顧於朝。御鞅言簡公曰:‘田、監不可並也,君其擇焉。’弗聽。子我夕。”
[23]趙文子礱其椽,張老夕:《國語·晉語八·趙文子為室張老謂應從禮》:趙文子為室,斲其椽而礱之。張老夕焉而見之,不謁而歸。
[24]智襄子為室美,士茁夕:《國語·晉語九·士茁謂土木勝懼其不安人》:襄子為室美,士茁夕。注:襄子,智伯瑤也。士茁,智伯家臣。
[25]《漢儀》:《漢官儀》:故事,黃門郎每日暮向青瑣門拜,故謂之夕郎。蓋即後之給事中。
[26]大采朝日,小采夕月:《周禮·春官宗伯·典瑞》:“王晉大圭,執鎮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則大采謂此。韋昭注:朝日以五采,則夕月其三采也。《國語·魯語下·公父文伯之母論勞逸》:天子大采朝日,與三公、九卿祖識地德。小采夕月,與太史、司載糾虔天刑。
[27]《漢書》卷六《武帝紀》:“朝日夕月”。應劭注:“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28]平步青(1832—1896):字景孫,號棟山、霞外等,清山陰人。
[29]陳石士(1768—1835):陳用光。陳用光:字碩士,一字實思、碩輔。號石士、瘦石,江西新城人。嘉慶六年(1801)進士。授編修,曾官禮部左侍郎,提督福建、浙江學政。嘗師事姚鼐,工古文辭,著有《太乙舟文集》、《衲被錄》等。
[30]楊注:楊倞注《荀子》。楊倞,唐朝時弘農人,官登仕郎守大理評事。元和十三年(818)為《荀子》作注。
[31]《黃陵廟碑》:韓愈《黃陵廟碑》中有語:“以余考之,璞與王逸俱失也。”《黃陵廟碑》,見《韓愈全集校注》(四),第2491頁。
[32]洪容齋:洪邁。洪邁,字景盧,號容齋。
[33]王懷祖(1744—1832):王念孫。王念孫,字懷祖,學者稱石臞先生。江蘇高郵人。王引之之父。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歷任工部郎中、陝西道御史、吏科給事中、山東運河道、直隸永定河道等職。
[34]晏同叔:晏殊。晏殊,字同叔。
[35]他條別有紀錄:見《通要之部》卷四《評林上·廖本河東集敍說》。
[36]易宗夔(1874—1925):原名鼐,字蔚儒(味腴),湖南湘潭人。戊戌維新期間參與創辦南學會、時務學堂,並任《湘學報》編輯。1909選為湖南諮議局議員,1910年選為資政院議員。1913年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1923年3月,任北京政府國務院法制局局長。
[37]張香濤:張之洞。張之洞,號香濤,清代直隸南皮人。
[38]《杜茶村墓碣》:方苞《杜茶村先生墓碣》,《方苞集》卷十三。《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版。
[39]原文在“吾老矣”後,有“將一視前民”一句,本處引用似省略。見方苞《杜茶村先生墓碣》,《方苞集》卷十三。
[40]曹孟其(1883—1950):原名惠,字孟其。長沙人。縣學生員。曾任湖南都督府秘書、國民革命軍前敵總指揮部秘書。後投入慈善、教育事業。工書法,以北碑而參顏體,獨具一格,人稱“童體”。有《逸詞殘稿》、《孟其文錄》、《孟父春秋》等傳世。
[41]王拯(1815—1876):初名錫振,字定甫,號少鶴,廣西馬平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授戶部主事。同治間,遷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史,擢通政使。後因直言議政見忌,降職還鄉。為桐城派古文廣西五大家之一。
[42]鄭、許:鄭玄、許慎。
[43]毛大可:毛奇齡。毛奇齡,字大可。
[44]璠璵:美玉名。喻賢才美德。
[45]燕石:燕山所產的一種類似玉的石頭。比喻凡庸。
[46]邊遠耆儒:指王拯。王拯的故鄉廣西馬平,被視為邊遠地區。
[47]硜硜:形容淺陋固執。《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48]顧寜人:顧炎武。顧炎武,字寧人,號亭林。
[49]汪鈍翁(1624—1691):汪琬。汪琬,字苕文,號鈍庵,晚號鈍翁。晚年隱居太湖堯峰山,學者稱堯峰先生。長洲人。與侯方域、魏禧,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歷官戶部主事、刑部郎中。著有《堯峰文鈔》、《鈍翁類稿》等。
[50]康成:鄭玄。鄭玄,字康成。
[51]程蕺園(1718—1784):程晉芳。程晉芳,字魚門,號蕺園,歙縣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曾官吏部主事。與商盤、袁枚等唱和甚得。
[52]袁書別見:見本書下部《通要之部》卷八《中清古文》。
[53]上元縣令:指袁枚。袁枚曾做過江寧知縣。清代,江寧縣與上元縣相鄰,同屬江寧府。章士釗將袁枚做過的江寧知縣錯記成上元知縣。
[54]林雲銘:生卒年不詳。字西仲,福建侯官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官徽州府通判。
[55]誕漫:虛妄。
[56]惝恍:模糊不清,恍惚。
[57]致雨反風:《尚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
[58]《義門讀書記》第三十五卷《河東集上》。
[59]王士禎《池北偶談》卷四《毁淫祠》:“康熙丙寅,擢江寧巡撫都御史湯斌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湯瀕行,疏毁吳下淫祠五通、五顯、劉猛將、五方賢聖等廟,恭請上諭,勒石上方山。得諭旨通行直省。”
[60]蘇子瞻有《䄍說》一篇:《東坡志林》卷二《八蠟三代之戲禮》:“八蠟,三代之戲禮也。歲終聚戲,此人情之所不免也,因附以禮義。”“蠟”通“䄍”。《蘇軾文集》卷六十四題作《蠟說》。《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
[61]《墨子·經說上》。
[62]往:《〈墨子〉間詁》作“狂”。狂:建屋時,立在四邊的標杆。孫詒讓著,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第342頁。
[63]孫校:孫詒讓校勘《墨子》,著《〈墨子〉間詁》。
[64]匠人之置槷:《周禮·考工記·匠人》:“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槷以縣,視以景。”
[65]《墨子·經下》。
[66]元次山(719—772):元結。元結,字次山,號漫叟、聱叟。汝州魯山人。天寶十三年(754)進士。曾任道州刺史,容州刺史加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
[67]泐:雕刻,通“勒”。引申為書寫。
[68]伈伈俔俔:伈伈,小心恐懼的樣子;俔俔:怯懦貌。伈伈俔俔,指小心翼翼的樣子。
[69]齗齗:爭辯貌。《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間齗齗如也。”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蓋幼者患苦長者,長者忿愧自守,故齗齗爭辭,所以為道衰也。”
[70]剞劂:刻刀。後泛稱書籍雕版為剞劂。此作動詞用,指廖瑩中、蔣之翹刊刻《柳宗元文集》。
[71]自鄶以下:春秋時吳國季札觀樂於魯,對各諸侯國的樂歌皆有評論,惟自鄶以下,“不復譏論之,以其微也”。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後用“自鄶以下”比喻不值一談。
[72]“孔子於鄉黨”二句:《論語·鄉黨》:“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鄉黨,本鄉地方。恂恂,恭順貌。
[73]遇陽虎必曰諾:《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74]“其在夾谷”二句:魯定公十年,定公與齊侯會於夾谷,孔子相,斥責齊侯。參見《左傳·定公十年》。
[75]文文山:文天祥。文天祥,號文山。
[76]《漢書·陳萬年傳》:萬年嘗病,召子咸教戒於牀下,語至夜半,咸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咸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讇也。師古曰:讇,古諂字。——章士釗原注。
[77]晦盲:愚昧。
[78]否塞:閉塞不通。
[79]《詩·小雅》:《詩經·小雅·車攻》。
[80]朱傳:指朱熹的《〈詩〉集傳》。
[81]《詩·小雅》:《詩經·小雅·六月》。
[82]《禮記·曲禮上》:“祥車曠左。乘君之乘車,不敢曠左。左必式。”
[83]《禮記·曲禮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自稱曰老夫,於其國則稱名。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
[84]《漢書》卷五十一《枚乘傳》:“武帝自為太子聞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車蒲輪征乘,道死。”
[85]《字林》:字書。晉呂忱撰。部目依據《說文解字》,也分五百四十部。
[86]《禮記·曲禮上》:“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旌。”
[87]《周官》:指《周禮·春官·宗伯》之《巾車》:“巾車,掌公車之政令,辨其用與其旗物,而等敘之,以治其出入。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錫樊纓,十有再就,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
[88]孫人和(1894—1966):字蜀丞。江蘇鹽城人。畢業于國立北京大學。擅長於詞章和考據,精於校讎之學。民國時期,曾在多所大學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華書局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述頗豐。
[89]據白吉庵《章士釗傳》載: 1959年,章士釗應聘到中國人民大學講柳宗元文。同時章士釗還推薦了孫人和、馬宗霍去中國人民大學授課。見白吉庵《章士釗傳》,第395頁,作家出版社,2004年9月版。
[90]陳后山(1053—1101):陳師道。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彭城人。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三宗”之一。著有《后山先生集》。
[91]李習之:李翱。
[92]薰蕕:香草和臭草。喻善惡、賢愚、好壞等。語本《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杜預注:“薰,香草;蕕,臭草。十年有臭,言善易消,惡難除。”
[93]《淮南子》所述黎邱之鬼故事:“《淮南子》”當為“《呂氏春秋》”。《呂氏春秋》第二十二卷《慎行論·疑似》載:“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於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複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見其子,拔劍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其真子。”
[94]死諸葛走生仲達:三國時期,蜀軍主帥諸葛亮病死軍中,蜀將姜維等遵照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魏軍主帥司馬懿(字仲達)率軍追擊,見蜀軍帥旗飄揚,孔明羽扇綸巾坐於車中。司馬懿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晉書》卷一《宣帝紀》:“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95]《孟子·公孫丑下》載: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饋七十鎰而受;於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饋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96]黃以周(1828—1899):字元同,號儆季,浙江定海人。黃式三子。同治九年(1870)舉人。官處州府教授,賜內閣中書銜。著有《禮書通故》、《子思子輯解》、《軍禮司馬法》、《經訓比義》及《儆季雜著》等。